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贺菊红 :闪放着生命荣光的“劳模精神”——读水运宪新作《戴花》

来源: 湘见文艺评论   时间 : 2023-07-21

 

分享到:

《戴花》是水运宪一部酝酿近半个世纪,满怀激情创作的长篇小说。书名取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首唱彻神州大地、家喻户晓的时代之歌——“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

《戴花》以第一称视角展开,叙述1967届以“我”为代表的一批大学生,毕业分配到位于洞庭湖一带的德华电机总厂,在该厂生产第一线劳动、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诸多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水运宪在这批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里挖掘出了很多复杂又多变的故事。他用最经济平实的笔墨,以小切口进入大主题,用一个个小故事阐释爱厂如家的大情怀,用小人物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他触摸到历史的深处,精准地抓住最实质的问题进行书写。

读罢全卷,感觉水运宪的新作格外容易进入。读者会被“我”(杨哲民)的故事带着走,一直到读完还不放手,又会从头再看、梳理。因为那些令人捧腹,或感动、或唏嘘的人物故事,作家早已埋下了伏笔,几乎每个细节都能在前面找到依据。待细细咀嚼,顿感现实与虚构的张力。

要达到这种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效果,没有水运宪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长期深入的思考,要写出这种历史的真实和温暖人心的大作,是很难想象的。这些故事突显了作家基于生活、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诚然,水运宪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匠心独具的艺术创作,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界。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格,与他善讲故事,与他曾经从事的工作,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切肤的感受都有关。因此,读者看到“我”对周遭的人和事的体察细致入微,对厂、对师父、对他人,时时都满怀敬意、诚意和善意。

小说以“我”的师父莫正强争当“劳模”为主线,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因之而聚在一起。莫师父的“劳模”荣誉本来唾手可得,却因自己坦诚言说自己“偷钱”救急而泡汤,造成当而未当、争而不得的结局,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以“我”的技术革新为副线,与主线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莫正强、莫德龙,“我”等准劳模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表现他们自主劳动,表现他们以厂为家等。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把自己、家庭的幸福和未来,融入到“厂兴我兴,厂旺我旺”的生产劳动之中。

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在文本中,尽管莫正强在争当劳模的过程中,也有些小卖弄、小表演、小狡黠、甚至小虚伪等缺点,但我们仍应对莫正强的本质、劳动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予以充分地肯定。特别是他对劳模荣誉的敬畏和选评规范的敬重,更要予以充分褒扬。

纵观全书,《戴花》内蕴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定社会赋予的理性特质,真实地再现了劳模选树的情景。它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具有充沛和顽强的生命力;它对人的自尊、欲望、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至善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当下,阅读《戴花》,无疑对广大群众激发劳动热情,坚守职业道德,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