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美育如何扎根大地?长篇纪实文学《歌声跨山海》研讨会举办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3-06-07

 

分享到:

(6月6日上午,长篇纪实文学《歌声跨山海》作品研讨会在毛泽东文学院举行。杨抒怀/摄)

本网讯(记者 蔡虹)“乡村振兴的根与脉是什么?是孩子和教育。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乡村振兴才有结实的根,才有通畅的脉,才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源动力。”

6月6日上午,由湖南省作家协会指导,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长篇纪实文学《歌声跨山海》作品研讨会在毛泽东文学院举行。

该书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生动呈现一群乡村孩子的“启航”之梦,及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美育沁入大山泥土的鲜活模本。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出席研讨会,游和平、龚旭东、谢宗玉、沈念、龚盛辉、吴双英、胡隽宓、吴昕孺、邓湘子、杨丹、刘长华、肖欣、李卓等数十位文学界、评论界、教育界、出版界专家以及该书作者李婷婷,围绕《歌声跨山海》作品文学性、出版价值、开拓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副主任、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主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没有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美育课程几乎为零,留守儿童的审美教育和心灵关怀相对缺失。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与支持,以及一些学校好的做法,让美育进入乡村成为可能。其中,湖南衡阳祁东启航学校的“留守儿童合唱团”,就是一个典范。

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86.9%。留守儿童们需要打开心结,需要快乐、梦想、自信,还需要一座通往远方的桥梁。2017年,由祁东县启航学校总校长陈亮伟和湖南科技大学王育霖教授带领的心与馨志愿支教队,共同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

6年时间里,孩子们在山上放声歌唱,乘着音符找寻希望,不断打开自己的心,打开走出村庄、走向世界的大门。合唱团成了孩子们抒发情绪与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更成了素质教育与心理辅导的有效助力。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介绍,作者李婷婷是一名资深的乡村教育志愿者,长年致力于乡村美育公益项目。在启航留守儿童合唱团登上央视春晚之时,她还是湖南日报的一名深度报道记者,她开始跟踪采访合唱团的故事,从一群被歌声改变的孩子,到音乐老师、校长、志愿者……她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以细节丰盈的故事、优美灵动的语言,写出一群“山里娃”通过歌唱生发的生命奇迹及命运的转变;“建立”一部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湖南乃至全国乡村美育的示范模板和文学“档案”。让更多人看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美育究竟该如何扎根土地,惠及全民。

游和平(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本书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兼具。书中提及的一些教育理念,对普通家庭、学校也有着多重的启迪意义。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乡村当下的现状,并不回避时代问题,但采用的是正面表达,挖掘儿童身上与生俱来的光明与美好,充满对生命的尊重,讲述的是爱和尊严。

该书的写作将主题性、文学性、艺术性较好地结合了在一起。李婷婷以亲和而有劲道的文字,展示了一种有情有义的书写,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地呈现了新时代乡村的精神风貌。

龚旭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李婷婷是一名很好的媒体工作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乡村美育志愿者。很多年来,她一直在参与乡村美育的公益事业。这个题材她来写,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她有着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经验,更能接触到孩子的内心。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孩子是一个无法回避又恰恰容易被忽略的巨大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呵护到他们的心灵成长,前景是让人忧虑的。在这一方面,美育恰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声跨山海》触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怎么样用美、用艺术去打开孩子的心灵,这个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它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情怀。

在结构上,将文本处理成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里有双重奏、三重奏、间奏、独白、和声等等,这是很特别的。同时,她的语言表达有着内在的诗意,她诗人的本色仍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在思想性上,这本书体现了李婷婷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乡村教育和乡村美育的志愿者,这么多年来她的独特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是很有分量的,给人真正的启迪。

谢宗玉(省作协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

在读这本书时,我看见作者的深度思考,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表达,这在女性报告文学写作里是比较少见的。她一开始就知道她要抵达到什么地方,所以在结构上她捡取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方向,她放射出了自己独有的辨识度。

沈念(省作协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李婷婷用诗性的语言,写出了一群在歌唱时要使出全部力气去打开自己的孩子,写出了在广袤的乡野上,这些孩子对未来命运的一种期待,深深地打动了我。《歌声跨山海》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文本,也是一次深度开掘生活的文学行动,对于当下我们反复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学创作环境下,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写作上,她通过“大合唱”这样一种特别的结构方式,呈现当下乡村教育中一些丰富的面向。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要带着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在她的写作中间,不仅记录着这些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对一所乡村学校教育模式的书写,也是在帮助我们追寻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教育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当下、未来乡村发展的根与脉是什么?她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答案,有她自己关于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思考,也引着我们去重新发现乡土价值。

龚盛辉(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歌声跨山海》在人物设计和结构布局上,是花了大心思的。当我得知作者本身就是一名长期的乡村美育志愿者,想到一句话:文学家最美的土地永远在脚下。我觉得李婷婷未来可以立足于脚下这片土地,深耕这个领域,深挖一口井,将它写成一个系列,成为湖南文学界的一个品牌。

吴双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教育服务部部长、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

我们知道,现实题材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但现实题材所具有的强劲穿透力,使及时捕捉时代微妙的变化,记录大众生活,并在舆论场域和话题氛围中实现价值的引导,建构起现实主义为底色的文化意识、生命意识。

《歌声跨山海》就是这样一部匠心之作。作者李婷婷虽然年轻,但她敢于直面现实,敢于用自己的笔挑战这样一个有宽广社会背景和深厚现实意义的题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这个时代乡村振兴发展语境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发展史和心灵史。

她以自己的思考,将教育的真谛和人性的温暖传递,将几代留守儿童的故事艺术地连接在了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善与美,感恩与回馈,这些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就在这些朴实的语言中以巨大的感染力撞击人心。

胡隽宓(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总编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逐渐回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正逐年递减,然而,城乡之间的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美育在多数农村地区仍处于缺位状态。《歌声跨山海》一书呼应时代关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衡阳市祁东县启航学校的留守儿童合唱团的真实故事,生动地呈现了湖南乡村振兴背景下美育沁入大山泥土、落地生根的鲜活模本。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曙光,而且,正如作者李婷婷所说,乡村振兴的根与脉是孩子和教育,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乡村振兴才有结实的根,才有畅通的脉,才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双向促进的,我们在《歌声跨山海》中看到了二者完美融合的可能性。

吴昕孺(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总编辑):

李婷婷是一位很特别的写作者。这本书让我看到她的写作又有了一种非常好的态势:她可能对时下报告文学产生了一种很好的新的影响。很多报告文学是关注主题,但《歌声跨山海》是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关注个人,关注个体命运,甚至我想通过她可能将改变报告文学现有的质地,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景观。

邓湘子(《小溪流》杂志执行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作者以一个诗人的敏锐,以一名乡村教育志愿者的热情,在探索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如何改变他们的现状,如何让他们变得快乐一点,美的教育成为这本书的一道光芒,照亮我们。

杨丹(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

李婷婷用她女性的细腻、温柔的形式、深入的才华,用她多年来乡村美育志愿者亲身体验,立体、生动地呈现出这个美与爱的故事。全书处处流淌着爱和温暖,我觉得这与作者的功力和性情是分不开的。她将她整个的五感张开,去感知大自然的声响,去与大自然联络,去与孩子们联络。

除了写到乡村孩子,其实书里还触及到所有正在成长的孩子,以及每一个人的自我疗愈之路,比如她在书里借用王育霖老师的口吻这样落地:原来与最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生命最难的课题。从这点上看,这本书所能引发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乡村儿童,超越了乡村教育。

就像孩子们唱的那首歌,幸福是什么模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回望自己的童年,想去寻找答案。

刘长华(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许多“信笔”所至、“率真”成性的作品不同的是,《歌声跨山海》则充分展现出作者是有着不俗的艺术修为、洞彻人情世故的内秀和令人欣喜的出入“文章”与“文学”之间的把控力。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凝聚内化在构思极具法度这一枢纽上。

主题:以一串多。其主题性写作的精神原点是一目了然的,作者却又能让这棵创作意图上的树苗以发散性、辐射性的状态生长开来。在这一点上,《歌声跨山海》是带有明显的自觉性的,从中见证了相应的文学观念是深入作者的思想骨髓的。这种以一串多的路径无疑使得作品的“文学性”极大地丰满充盈。

布局:颇得匠心。《歌声跨山海》巧妙地安排了其中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所有人曾经的所观、所思、所感,一幅生动的心灵画卷被徐徐打开。颇得匠心的布局使得了作品曲突有致、余韵迭生。

语言:轻型化而又有感官化。作品尽力避免对落后乡村、困窘家庭的“悲天悯人”和“浓墨重彩”,尽力避免以叙述人的姿态去“语重心长”地阐发“真知灼见”,而是顺着儿童的思维、成长者的口吻去呈现现实人生中的是与非、成与败,在整体意蕴上是明亮和积极的,一股拂拭不去的爱意流贯在作者的笔端。另一方面,作者又努力让自己的文字在感官化道路上阔步前行,每一章都是安排了或长或短的导语,像是影视作品中的画外音,让意境和画面感在说话,悬念与提示并存,也多有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调用。整体上,一种类似纪录片的艺术效果在感官化的语言系统中呼之欲出。前面所提大量的内心独白亦更像是受访者在麦克风面前的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现场感、在地性如置读者眼前。

肖欣(长沙师范学院教授):

蔡元培先生说,中国是以美育代替宗教。吴冠中先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消灭了文盲,但我们的美盲还是很多。前几年《人民日报》有一个评论的标题:美育将成为时代的刚需。中国人这种内在的心灵滋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读这本书时,突然闻到一阵特别的花香。我想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有一颗天真纯粹的童心,她精灵般的文字、音乐性的结构里面飘出的那样一种非常清幽的香味。孩子们的歌声,带着春天的油菜花香,带着夏天的黄花香飘到了我的身边。

她非常细腻、精准地描写了心灵和心灵之间彼此打开、彼此摇动的过程,而且让我闻到了这个过程的香味。

李卓(麦田格创始人,湖南写作学会副会长):

歌声跨山海既是一部纪实文学,也像是儿童文学,这是我读的时候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阅读体验?我想主要原因是作家李婷婷心中始终保有一颗童心,她是一位非常善良、纯粹的写作者,在一系列的叙事中,她始终保持着温暖而克制的叙述者姿态,没有肆意放大悲悯,也没有越界的宣泄,纸笔柔和,字字入心。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