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散文 时间 : 2021-11-02
分享到:
山 上
我从娘胎中生出来,从未离开过这条大山脉。这里山上山下,50多年的日月变迁,新旧对比中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一幅幅木刻,深深地印在脑际。
这条山脉在湘西龙山县地图上叫大灵山,山脉绵延40华里,其磅礴气势和海拔高度雄居湘西山脉之首。山脉成南北向,北高南低,最高峰万宝峰海拔1736米。紧邻万宝峰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到2000米就是澧水之源。天工在澧水源头的南边造出了一块高山盆地,山界人以盆地为中心而居,古时地名叫黄连坪,解放后叫翻身村。该村隶属大安乡管辖,全村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是龙山县境内名副其实的偏远高寒村。
一条东西走向的百年古道从山脚蛇一样地爬行山顶,成了山上山下百姓物质文化交流的通道;就是在20年前,这条古道还为山界人的生存起着重要作用。那时候,山界人所用的油盐酱醋都要通过这条古道肩挑背负到山上,人们到山下赶一趟集来回要走40多华里的山路。那些汗流浃背的日子,山上人虽已习以为常,但通一条公路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那时候,山上人吃着用石磨磨出来的苞谷饭,穿着满身的补丁衣,在落后和贫困中艰难地苦度着漫长的日子。
山上人寻求治穷的出路,青春少女大多远嫁山下,适龄男儿以倒插门的方式逃离穷窝,而别无选择只能留下来的,多以种粮以求温饱,后来又以种植中药材兼植生漆改善生活,但交通落后,有货运不出,有物进不来。路,成了山界治穷的第一大难题。
1988年冬,翻身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农闲修路,历时三个冬天,一条长13公里的简易公路在人们挥舞着锄头加铁锤与钢钎的敲打中开通了。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1996年,翻身村村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种植烤烟。当片片金叶换成一张张钞票的时候,脱贫致富之路从此展开在山界人们的眼前。1998年,在翻身村党支部的再次努力下,县电力公司将三条高压线翻山越岭拉进了村,山界黑灯瞎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了电,家用电器、通讯设施随即跟进。从此,闭塞的山界紧追着时代的步伐,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向前奔进。
政府在扶持烤烟种植上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不遗余力地为村民治穷脱贫创造条件,翻身村党支部抓住机遇,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带领全村村民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造烘烤设备,帮助烟农整合土地规模发展,不到十年时间,就使该村成为全州最大的烟草种植村。于是,简易道路得以硬化,农网改造全面实施,沟堤得以浚通,一个贫穷落后的老山界焕然一新。
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深入,使山界锦上添花。在南北约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的山间盆地中,机耕道纵横交错,主干道加宽硬化成为规范的村级公路,延伸至周边各组的道路实现了硬化户户通;全县第二大村部造型新颖别致,鲜明的土家特色水乳交融地把古朴与现代文明交织一起,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翻身村,一个形象且富有梦想的村名,近20多年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身——全村208户人家,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有小车140多台,货车20多辆,三轮和两轮摩托车几乎每户都有,三分之二的人家在城里有房,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
更具魅力的风景是2020年开工的风力发电工程,20台机组如擎天柱一般横空出世,撑起了山界的一片蓝天,与万宝峰联成一体,依托澧水源头的自然资源,为山界日后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 下
天工造物时,似乎是有意在这条山脉的半山腰中造出了一片百亩平地,供热爱土地的山里人耕作。从地理上看,这片土地“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一条古道从中穿过,使此处一度热闹与繁荣。斗转星移,时代变迁,这里的过去逐渐被现代文明取代,近百号人搬迁到山外去了,留下的几户人家固守着这片沃土。我因此成了家庭农场的主人。
我家农场的西方边缘处有一个观景台,只要往那里一站,放眼山下,人就有心胸开阔的感觉。从山下到山腰垂直近600米地带,就是一天造地设的大盆景:翠绿的小山,弯曲的河流,如镜的水田,星罗棋布的民房,四通八达的公路,宽阔的水库,井然有序的街道,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卧龙水库,是这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卧龙水库”四个白色的大字,镶嵌在大坝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清晰。碧蓝而宽阔的水面,群山倒映,几叶小舟游弋其中,荡起阵阵涟漪。
在龙山,卧龙水库是石牌镇的地标,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战天斗地的见证,也是生活与战斗在那个时代人民的骄傲。1975年秋,龙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抽调3万民工汇集石牌公社,在“奋战一百天,进土70万(方),拿下大坝庆元旦”的响亮口号中,以肩挑撮箕,背负笮篓(高背篓),昼夜奋战,硬是以人工搬走了几座小山,建成一座底宽近100米、顶长120多米,垂直高42米的大坝。上世纪90年代,中央财政又拨款1700万元加固大坝,确保了下游的安全。如今,卧龙水库集饮水、灌溉、发电、养殖与旅游于一体,为促进龙山经济建设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说到石牌镇的风景,不能不提猛洞河。它起源于石牌镇的桃源村,横穿全镇后,流入酉水,汇聚沅江。曾经,如遇暴雨来临,洪水泛滥,淹没田野,冲毁房屋,极大地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1978年,全公社抽调民工数千人,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河行动,避开曲里拐弯的老河,新修出近万米笔直的人工河道。从此,结束了洪灾水患的历史。近几年,政府加大投入又治理河道,加固主流和所有支流的堤防,使沿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一眼望去,水泥浇注坚固的河堤如一条长长的飘带,伴随着猛洞河飘舞,点缀得大地多姿多彩。
山下,一条二级公路横贯南北,无数条村级硬化道路纵横交错,公路网给地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石牌镇享有“中国百合之乡”的盛名。2011年8月,农业部授予石牌镇为“全国一村一品(百合)示范镇”称号。20多年来,石牌镇的人民正是因为百合产业的支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平地里,一排排、一栋栋楼房色彩斑斓,沐浴在阳光下,掩映在绿林中。特别是石牌镇政府所在地焕然一新的大街小巷和分布全镇各地的百合加工厂房,加上公路上来往穿梭的大小车辆,无不显示出这个山区大镇的繁荣景象。
山下已繁荣,山上在发展,政府并未因此忘记生活在山腰的人们。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1997年联通了简易公路,2017年实现了农网改造,2019年拓宽硬化了村道,我的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有了优越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山上山下的风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是960万平方公里美丽风景的缩影。我们相信,明天的风景会更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