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张雄文《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来源:张雄文   时间 : 2021-05-17

 

分享到:

 

 

  作者简介:

  张雄文,湖南冷水江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两百余万字。作品入选多个版本文集,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等多种报刊转载。出版有《无冕元帅》《名将粟裕珍闻录》《多是横戈马上行》《眼底吴钩》《吹角连营》《雪峰山的黎明》等11部书四百余万字。曾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北方十三省市文艺图书一等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献礼之作。本书集真实性、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为一体,通过讲述故事描绘杰出党员群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深圳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书以两条紧密联系的线同时展开:一是深圳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百年风雨沧桑,党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写下可歌可泣的的篇章。二是深圳从寂寂无名的边陲小镇到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全书气势恢宏、文笔生动,共36万字。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撰写序言。

 

  赤潮澎湃的赞歌

  邱华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沧桑风雨,岁月峥嵘。党从浙江嘉兴南湖走来,瞿秋白曾纵情高歌:“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而今潮涌百年,党已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了瞿秋白当年热切的展望:“福音遍天下”“光华万丈涌”。中国共产党风起云涌的百年奋斗史,锤炼宝贵的经验,蕴含丰富的智慧,提供不竭的力量。足以令后来者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正是汲取这一源泉,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作家张雄文创作出了一部厚重的献礼之作——长篇报告文学《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翻览这部36万字的书稿,我常常掩卷沉吟,心潮起伏不已。

  这部作品的角度十分独特,分“萌芽”“探索”与“奋进”三部分,通过讲述故事描绘杰出党员群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深圳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书以两条紧密联系的线同时展开:一是深圳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党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二是深圳从寂寂无名的边陲小镇到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正是深圳党组织筚路蓝缕,不忘初心和使命,通过一代又一代接力奋斗,实现民族强盛、国家繁荣和人民享有美好生活。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是世界的。可以说,这是一部主题鲜明、别具一格的城市传记,也是一曲赤潮澎湃的赞歌。

  作者饱含敬意,以传神之笔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党员形象,令人过目难忘。点燃星火,在宝安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的黄学增;创建东江纵队,与日寇厮杀在宝安山水间的曾生;重建敌后武装,最终迎来南下解放大军的蓝造;实事求是,较早具有改革意识的方苞;荒山上炸响第一炮,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袁庚;宵衣旰食,为深圳经济特区沥尽心血的梁湘、李灏;在花园中建城市,像花匠一样打理华侨城的马志民、任克雷;倾心高科技领域,为“中国硅谷”崛起而竭尽心智的任正非……还有一大批义无反顾回馈国家的援藏援疆、对口扶贫和支援湖北抗疫的基层党员。他们都是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英雄与典范,既属于深圳,也属于全党,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心向往之。

  张雄文是一名以写作粟裕等开国将帅而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曾是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是经过我批准入校的。他在鲁院学习期间,我因为工作很忙,除了课堂授课、组织活动,和他单独交流不是很多,但一直很关注他的成长。他从鲁院结业回湖南后,山高水远,我们也难得见上一面。微信联系时,我每每叮嘱他要多写。他也比较扎实和勤勉,拿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便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部,令我十分欣慰。

  因而,他请我为这部书作序时,我欣然允诺,一则为他的新书付梓真诚祝贺,二则期望他在文学之路上继续埋头耕耘,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精品力作。

 

  部分章节节选:

  裹着咸腥味的风奔突茫茫海天之间,卷聚一团团乌云;狂怒的嘶吼声里,又一阵紧过一阵俯冲、横扫,似乎要将漫无际涯的洋面撕裂。洋面翻腾的浪涛一层层堆叠,玉城雪岭般倚天而来,将劈波而行的一艘艘飘舞“元”与“张”字大旗的艨艟巨舰,摇撼成颤巍巍的扁舟。

  这是公元1279年,即南宋祥兴二年正月的珠江口。已是黄昏时分,风浪依旧不曾丝毫止息。一艘铁壁铧嘴的海鹘战舰甲板上,一个书生模样,面容忧戚、长髯蓬乱的中年汉子凭栏而立,身旁警惕跟着两名着大元质孙戎服、紧握腰间刀柄的兵士。须臾间,前方洋面影影绰绰出现了几座岛屿,借着渐渐黯淡的天光,似乎还能依稀辨出最大岛屿上葱碧的树影。

  “这是到了何处?”汉子的青布衣衫早已脏旧不堪,眉宇间却有掩藏不住的英气。

  “现在正过伶仃(零丁)洋,前方即是伶仃岛。”兵士虽负有押解之责,但深知汉子是都元帅张弘范眼中的“要犯”,听说还是大宋国的状元宰相,既敬且畏,先前不曾加以绑缚,此时也不敢怠慢,忙恭谨作答。

  听到“零丁”二字,汉子蓦地想起了战斗过的江西万安县惶恐滩的“惶恐”,又想到而今大宋江山风雨飘摇,皇帝孱弱,百官凋零,自己沦为阶下囚,孑然一身,伶仃孤苦,不禁悲从中来。他仰头眺望风浪中的伶仃岛,几咎早生的华发随风抖动,多年来家与国的辛苦遭际与万千愁绪一齐涌上心头。

  1256年,即南宋宝祐四年,年方20的他“春风得意马蹄疾”,在京城临安一举考取丙辰科进士。该科“取士601人,计一甲21人、二甲40人、三甲79人、四甲248人、五甲213人”。他旋即应召集英殿,从容对策,“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擢为第一”,也就是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遥居丙辰科601名进士之首。考官王应麟喜滋滋地启奏宋理宗说,这份对策卷子,“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理宗也为得天下英才而大悦,欣然举酒为贺。

  这是汉子最荣耀的时刻。若知自己20年后,还能官至宰相,他脸上的笑容或许将更如西湖上空霞光般灿烂。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千余年间历朝历代仅有596人摘取状元的桂冠,而官至宰相者更寥若晨星,仅有45人,占全部状元的7.55%。

  然而,仕途无限通畅的他,可让千万个皓首穷经而不得中举的书生歆慕仰视,却依旧只能浩叹生不逢时。北方蒙古的铁骑与南宋之间已相征伐多年,边关烽烟四起,六百里急报不时如雪片般飞来。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北京)登上大元皇帝宝座,更是踌躇满志,仿效“统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足下会猎于江东”的曹操,诏令马背上凶悍的将士们一波接一波南下,攻城略地,所向难敌,曾经广袤的南宋疆土也日渐逼仄。国事不堪,汉子常常翘首北疆,夙夜忧叹,心内如焚。

  从1259年开始,仅为宁海军节度判官的他便“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上书皇帝,主张抗元。对动摇军心民心的宦官董宋臣,他慷慨上书说:“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其后,时局一年年日趋紧张,他也越发忙碌:1275年,他急急赶往江西赣州,组建勤王之师保卫京都临安;第二年,他又先后在汀州、漳州、龙岩和梅州等地辗转奔波,联络当地义军,奋起抗敌;1277年,他率领义军由梅州出发,日夜兼程,攻打江西赣州、吉安,一寸一寸艰难收复丢失的故土。

  当1278年的隆冬到来时,他也遭受了人生最严酷的寒冬:率军撤往海丰途中突遭元军袭击,不幸被俘,宁死不降,在元军监牢里过了一个屈辱的大年。新年刚过,元军都元帅张弘范便率麾下水师前出珠江口,开往新会崖山,预备合围大宋君臣最后抵抗的队伍。张弘范还命令将汉子从监牢解出,押上已升挂风帆的战舰,打算到时让他招降在崖山继续战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

  伶仃岛渐渐近了,海风依旧劈面劲扫,念及避居崖山弹丸之地的朝廷君臣:半年前刚继位的七岁皇帝赵昺,惨淡扶持的昔日好友左丞相陆秀夫、枢密副使张世杰,汉子心内如割,飞泪如雨。又想到张弘范一张脸时阴时晴,日夜软硬兼施的逼降,甚或让自己替他去招降陆秀夫、张世杰,汉子脸上忽然现出一抹轻蔑的微笑:“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一首《过零丁洋》的悲壮诗章也在心底跳跃而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曙光熹微时,庞大的舰队黑压压开到了崖山脚下。张弘范下令将宋军团团围住,又派一名李姓元帅过船,对汉子说:“请作书招谕张少保(张世杰)投拜。”汉子没有言语,取过纸笔,屏气凝神,和着舱外澎湃的涛声奋笔疾书,似乎要将毕生的气力使出来,伶仃洋上拟就的诗章一行行呈现在了纸页上,像一列列寒光闪灼的银刀铁剑。李姓元帅展诗而读,颔首叹道:“好人好诗”。他不再相强,肃然退出,空手而去。

  20余天后,南宋君臣连同所属军队在崖山覆灭,大宋帝国成为竹帛上冰冷的名词。汉子则被千里迢迢押往大都,在幽暗中监禁三年。忽必烈“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几番劝降,而“百计驯之,终不可得”。汉子仍然刚如伶仃岛上的岩石,慷慨草就一首《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1282年,他在忽必烈无限怅然的嗟呀声里慷慨就义。

  这位汉子,便是铁骨铮铮、正气漫溢的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不知道的是,他在零丁洋上擦身而过的伶仃岛,是白桂木、野生荔枝、榕树等苍翠拥覆,猕猴、水獭与穿山甲自由出没的内伶仃岛,属后来的深圳。立在岛上隐隐可见,仅有17公里水路之隔的深圳大陆,其时官府设有巡海水师营堂,驻地为南头。

  文天祥更未想到的是,他的侄孙文应麟在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从容大去后,为躲元军追杀,携二子悄然来到他曾匆匆一瞥的深圳,辗转匿居松岗的鹤仔园、大茅山脚的岭下村。文应麟景仰伯祖父的气节,时刻不忘其遗志,暗图恢复宋室江山。

  这天,风急天高,山头猿鸟哀鸣,不远处洋面上的波涛拍击声像急速敲响的战鼓。文应麟心内一动,邀上好友登上了屋后茅山之巅。骋目而望,伶仃洋浪涛翻滚,海鸟起起落落,内伶仃岛耸然而峙,仿若孤傲的大宋遗臣。文应麟蓦然又想起了伯祖父的辛苦遭逢与凌云气节,沉吟半晌,对好友说,想建一座庙宇纪念伯祖父。好友也面带戚容,沉重地点着头。

  庙宇很快以观音庙的名义建了起来,重檐斗拱,攒顶入云,石墩用红砂石打造,刻有莲花、兽状雕刻,肃穆而大气。每到年节,文应麟便带上子孙,以祭拜观音名义暗中祭祀文天祥。他还在庙宇附近搭了间竹舍,存储十八般兵器,取名“望海精舍”。寒来暑往,风晨雨夕,文应麟都会聚一班志士讲文习武,隐忍等机。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磨剑试剑,日子一久,竟留下了一块弯月形的“试剑石”遗迹。

  其后数百年,文天祥的后人在深圳开枝散叶,遍布松岗街道的报美村、岭下、山门和山尾村,福永街道的上头田与潭头村,福田街道的岗厦村等地。单岗厦一村的文氏后裔便多达900余人,土生土长的居民几乎全部姓文。茅山早已脱去草莽的气息,更名为凤凰山。深圳不仅有凤凰山当年文应麟祭祀文天祥的“凤岩古庙”,还有了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文氏大宗祠、现代人虔诚打造的文天祥纪念公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文天祥的后人与深圳老百姓,将他的耿耿忠义与浩然正气散逸、浸润深圳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这座城原始的底色。凛然英雄之气,也一直漫腾在这座城的街巷、山峦、原野与海湾,更多的英雄也如南海层层相接的浪潮,滚滚而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