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尹德立《风云林伯渠》

来源:尹德立   时间 : 2020-09-16

 

分享到:

 

 

  作者简介:

  尹德立,男,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澧县作协第三、四届主席,县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临澧林伯渠研究会会员等。早年参军,退伍后入常德师专(今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科学习,毕业后从教;后进修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风云林伯渠》《燃烧的月亮》《血沃玫瑰》和中短篇小说集《歌殇》等。其中,《风云林伯渠》系国家“重大选题”图书,荣获“第十届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燃烧的月亮》获第五届丁玲文学奖;《歌殇》获常德市首届原创文艺奖。曾编著出版《中国文学史中学生读本》《校园文学与高中生人格培养》《人格是这样炼成的》等教育教学专籍;主编参撰大型地方文史丛书《青山史话》《安福临澧》等。

 

  内容简介:

  《风云林伯渠》是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林伯渠同志非凡经历的红色历史题材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从林伯渠出生落笔,直到他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跨六十三年。作者满怀崇敬之情,全方位再现了这位开国元勋既本色、又传奇,既平实、又卓越的革命人生。林伯渠从小饱读国学、关注民族命运。青年时代远涉东瀛,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从此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几乎参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重大革命斗争。他在关键时刻打破了中华革命党建党僵局,也最早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见证了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时代的国民党发展史,也见证了从陈独秀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他既是辛亥革命举义者,又是南昌暴动的浴火战将。他始终站在国共合作的风口浪尖,兼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他在“国民革命”和“红色革命”漫长岁月里,始终担当“财神”的重要角色。更以半百之龄,一步步走过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随后担负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重任。他既被人民领袖毛泽东评点为“正派人”,又被人民与同志尊为“中共五老”“延安五老”。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夙兴夜寐、奔波不息,1949年10月1日站立在天安门城楼,庄严主持全人类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作为一位职业革命家,林伯渠资历尤深,初心不改,始终坚定,堪称中国革命一支永远的红色路标。

 

  骏马坚冰踏洛河①

  ——序《风云林伯渠》②

  王定国③

  我是一个从巴山蜀水间走出来的女红军,小时很苦,没读过什么书。自从与谢觉哉同志走到一起,才开始认真学习文化,慢慢成为一个能读书,还爱写点文章的“文化人”。当“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同志的家人把这部《风云林伯渠》书稿介绍给我时,自然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谢老和林老在延安时代有过那段“骏马坚冰踏洛河”的共同岁月,革命情谊很深很深。知道林老家人有意请我为即将出版的《风云林伯渠》一书写“序”,我也就不辞年高,欣然接受了。在相关评述的帮助下,我对这部厚厚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这是一部以林伯渠同志风云人生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大体揭示了四个方面的内涵。

  揭示林老的成长经历。这部小说完全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地描述了林老的成长经历。林老出生在晚清时代湘西北一个普通乡村教师家庭,小时候很平凡,也比较淘气,身体还不够好。但书香的家庭、儒父的庭训、国学的滋养,劳动的历练,为少小林伯渠成人并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抱负、知识、体魄等各方面的基础。小学和中学时代,他一方面潜游于文化知识的大海,一方面活跃在爱国进步青年的圈子,这样,就逐步确定了他立志救国救民的人生方向。青年林伯渠优异的学业和奋发的精神,让他在人生成熟期获得了更广阔的求学与历练天地;留学日本的日子,直接将青年林伯渠打造成了中国早期民主革命志士。小说《风云林伯渠》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林老成长经历中那些极具时代和个性特征、有血有肉的曲折故事,作了丰满而生动的表现,令人信服地让读者认识一个伟大历史人物,是如何从少不更事,成长为社会栋梁的;而这也就为当代及未来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卓越而坚实的范本。

  展示林老的历史功绩。虽然林老是一位经历十分丰富的职业革命家,但他1960年就因病去世,因此,关于他的历史功绩的社会宣传比较有限,进而坊间对林老历史功绩的了解与认识也比较有限。小说《风云林伯渠》本着历史唯物主义态度,首次用小说的叙述方式,充分展示了林老的历史功勋。在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严酷背景下,林老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列,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成为孙中山直到逝世为止最为信任倚重的“股肱之臣”。林老不仅最早参加中华同盟会,而且也最坚定参与创建中华革命党(即后来的国民党);在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斗争中,林老都曾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同时,林老也最早成为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接受者、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成为“国共合作”的最主要津梁。蒋介石彻底背叛革命,林老被迫脱离国民党,完全投入红色革命阵营后,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南征、江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主持陕甘宁边区政府、领衔参与国共谈判、共筹新中国开国等历史大事件。无论是在国民党中央任要职时期,还是后来在共产党内任要职时期,林老除发挥革命先头兵作用外,更充分发挥所学专长,长期从事全局性财政经济领导工作,起到的是为革命肌体供血的重要作用。在陕甘宁边区主政时期,林老不仅出色地领导了边区经济建设,同时也出色地领导了边区政治建设,为后来人民共和国国家制度的构建,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探索与贡献。当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响起林老主持新中国开国大典洪亮乡音的时候,历史便铸定了林老“共和国元勋”的特殊地位与荣誉。对这一切,小说《风云林伯渠》都作了绘声绘色、真实可信的文学艺术再现。

  勾绘林老的精神风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地讲述主人公故事的时候,必然要表现出包含在人物行为中的精神内质,否则,作品就缺乏思想分量和社会张力。而小说《风云林伯渠》在勾绘主人公林老精神风貌方面,应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作品沿着林老的人生走线,先后传达出了他少年时代的“将军柏精神”、青年时代的“飞蛾扑火精神”、壮年时代的“桥板子精神”、中年时代的“马灯精神”、老年时代的“五老精神”和毕其一生的“正派人精神”。为了健身和汲取知识营养,少年林伯渠曾按照塾师和父母的引导,每天清晨爬上林家大屋禾场上那株有人称为“将军柏”的参天古柏,晨诵诗书,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蓬勃向上、如饥似渴的“将军柏精神”么?青年林伯渠从反对封建皇权开始,到日本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宣战帝制、罢学回国、“会办”吉林、南下响应辛亥革命,然后经过一系列斗争、失利、再斗争的反复曲折,处处凸显出一种奋不顾身、扑向“光明”的“飞蛾精神”。中年林伯渠以“国共两栖党员”的特殊身份,在国共之间充当合作革命的桥梁,他一头连接着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一头连接着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身负着万千脚踏的重压,而始终不折不挠,这就是世间特别难能可贵的“桥板子精神”。成为“林老”后,他更以独具风骨的“马灯精神”和“五老精神”挺立在中国革命最艰苦、最严酷的关口;在救亡图存的二万五千里长途,他手中那盏马灯正如一点黎明的光明始终不灭,闪烁在红色的队伍中,既为红军战士照亮夜程,也为革命进军充任航标。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林老老当益壮,如热血青年一般投入中国革命的任何行动,与觉哉等几位赤胆忠心的革命老战友被共同尊为“延安五老”,也称“中共五老”,共同竖起了彪炳史册的“五老精神”旗帜。而毕其一生,林老更是以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稳稳矗立在英雄之群,这精神就是被毛泽东同志亲自称誉的“正派人”精神。阅读欣赏小说《风云林伯渠》,就是穿行在林老既丰富多彩,又始终如一的闪光精神长廊。

  演绎林老的革命情怀。或许有人误以为林老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狂”。而小说《风云林伯渠》告诉人们,林老在为革命鞠躬尽瘁的漫长历程中,也深深浓浓地谱写着他本真无华的“赤子情怀”“诗人情怀”和“亲缘情怀”。作为中国革命的赤子,林老对革命阵营的首脑人物,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忠诚与拥戴,尤其是在最艰苦、最严酷的关头,林老对领袖、对战友实实在在的熨慰,是极富人情味的,譬如对孙中山、对毛泽东,林老就都始终如此。此外,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历程中,林老每遇悲喜,每有辞迎,一般都会留下感人情怀的诗篇。他的诗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战士情怀”,战士的生活、战士的心境、战士的抱负、战士的情趣,构成林老诗歌的“战士诗体”风格,读来朴实典雅而又壮怀激烈。林老的“亲缘情怀”更具有中国传统的抱朴怀瑾特质。作为职业革命家,林老一生始终关怀亲人、忠实家庭,而因斗争现实所迫,他又不得不一再作出自我牺牲。他一生曾有过五次婚姻,但每一次婚姻都折射出林老对革命的服膺、对亲人的包容和对生活随缘的人性精神,从作品里那些林老家信便可窥出端倪。

  《风云林伯渠》的确是一本好书,它讲述了一个“最美中国故事”,堪称一部回放从同盟会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历程的典型化传奇。我作为能够有幸看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军的革命老战士,预感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小说将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中国革命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公务人员进行“初心”教育、廉洁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已经105岁了,此生怕是很难到湖南临澧去看看林老故居和铜像了,不妨就用这篇文字,寄托我对林老和谢老这一代老革命家深切的缅怀吧!

  是为序。

  2018年11月8日 于北京

  【注】

  ①句出林伯渠诗作《出巡边区各县早发高家哨》。

  ②《风云林伯渠》是由湖南临澧本土作家尹德立创作、线装书局出版的一部长篇纪实小说。系国家“重大选题”备案图书,获“第十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奖。

  ③王定国同志系“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夫人。

 

  部分章节节选:

  第一章 少小 爬“将军柏”晨诵蒙书 (节选)

  清朝末年。湖南西北部。

  从武陵山系蜿蜒而出的潇湘四水之一的澧水东出石门后,在澧滨古镇合口江段南岸,与南北走向的铜牛山脉垂直交汇,演奏出一支永不休止的山河交响曲。铜牛山脉东麓那片森森莽莽的丘陵腹地中,有个丘岗环抱、泉溪潺潺、青松翠竹、环境幽静的小山村:湖南常德府安福县西乡乐二里容止区凉水井村。在这庄户散居、鸡犬相闻的江南小村中,赫然耸峙的一座双院襟连的大宅院甚是惹眼。院后山峦如屏,宅前湖堰似镜;东西两院各自上下三进,正侧六天井,熟砖青瓦,梁桁壁板,雕花镂饰,石灰粉墙,飞檐翘角,封火垛出盖,那气象自必是个大户人家。这便是远近十里八乡称为“林家大屋”的所在。

  “安福林家”的族望,在县境虽屈指可数,但溯其渊源,却并非本地世族。原来,安福林家祖上为福建莆田人氏。元末明初,其十一世祖林牌从戎去乡,追随朱洪武南北征战,历有战功,子孙因袭爵为官。传五世,至林茂,授为怀远将军,戍守湘西北之九溪卫,即今湖南慈利等地界。万历年间,林茂率部屯于道澧两水间之安福所,家眷随行。清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澧州改直隶州,析九溪卫六里、永定卫五里和澧州申进、长乐、十都、十一都六里等共十七里之地,始置为“安福县”;入湘已久的林家,遂成为湖南安福县人氏。承袭祖荫世功,林家历代守科举致仕之道。传至林伯渠曾祖林长槐,第及清朝道光科举人,先后放为四川宜宾、邻水县令,后擢升叙永直隶厅同知。

  林长槐在川为官,清廉勤勉,颇得民心。擢晋之际,当地民众与大户自发捐得一批银两,以表达对体恤百姓、秋毫无犯之父母官林长槐的感恩之情。川民熟知林长槐为人,料他不会允受这银两,便私下雇请赶脚的骡伕,将银两专程送到林长槐老家安福。送银川民存心未留捐银名册与送银人姓名,林长槐得知后,也是难以奉还了。当时,林家尚未有成气象的宅院,后来林长槐便用这笔银两,修建了一座湘西北民间大户风格的砖木宅院。宅院落成时,至亲世交以安福林家自十一世祖林牌到林长槐之世历代为官,又因林家祖上曾一门九子入仕,家世显赫,特意制作了一块“九牧世第”的鎏金大匾,隆重悬挂到了林家新府第神堂之上。后来林长槐致仕归故,一班至交又特意赠送“功昭德永”金字梁匾一面,以此铭怀林家列祖功德,亦为林家大屋再添几分光华。

  林长槐之子林山萃,号鹤仙。他继承了父辈的家业,却未能延续祖辈父辈的宦运,自小读书求进,终也只考上个廪生,且不幸早逝。不过,林山萃在有限的人生中,还是勉力作成了一二件大功课。他育有二子,至为心爱,视如“命肝心”,给两个宝贝儿子一个取名小鹤,一个取名小仙,显然深含父子生命相延的意涵。短短几十年里,林山萃一面谨遵祖训、诗礼传家,培养两个儿子读书取进;一面辛勤劳作、勤勉置业,在老宅院东侧,并排仿建了一座规制相仿的襟连宅院。林山萃临逝前,把东院分给了长子小鹤林承祚,西院留给次子小仙林鸿仪,完成了一代户长的人生功德,为身后的子辈小兄弟俩,留下了不错的家业根基。

  到林承祚、林鸿仪这一代,他们尽管也曾努力想要科举入仕,但终归时有所蹇、运有不济,多年努力,也未能填补父亲的深深遗憾。尤其林鸿仪,在澧州读书期间,可谓焚膏继晷、格外用功,平日里成绩常为佼佼。但眼看与自己学力不相上下的同窗一个个科场摘桂、金榜题名,而自己却总是名落孙山,这难免不在林鸿仪心中留下层层阴影。其妻李氏出身农家,朴实厚道,不管夫婿失意得意,只管夫唱妇随地做着丈夫的“知音”和“贤内”;有孩子后,自然又多出一个“良母”的角色。林承祚与兄弟鸿仪一样,虽也读书不少,但科场也是失运。承祚娶下史氏后,孩子一个个出生,自然放下了学进之心,只在乡里做着农耕兼塾师的本份营生。

  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二月十五日,即公元1886年3月20日,林家大屋西院终于也传来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林鸿仪第一个“带把儿”的孩子终于呱呱坠地,双双都才二十岁上下的少夫少妻俩,激动得一时都摸东不知西了。夫妻俩如此激动,除了“弄璋”本就是大喜,还与他们此前曾生过一个女儿,但很小就夭折了的遭际相关联。随着这个儿子的降生,那曾经笼罩内心的失女阴影,终于风吹云散。林山萃遗孀自然也是激动不已,老令婆忙着吩咐次子林鸿仪净手焚香,在正堂列祖牌位前毕恭毕敬,磕头谢恩,同时在西院正天井里,燃响一挂长长的喜炮。那喜庆、那熏香,给林家大屋上上下下,忽地平添了许多难以言表的欢悦与希冀。

  东院长房的二相公堃儿那天正好又在西院叔父家玩耍。他还在刚刚听到“裹伢儿、裹伢儿”的婴儿哭声时,便机灵地跑回家,向妈妈史氏报喜信去了。随后,林史氏拾掇了一包鸡蛋,带堃儿赶到西院,来探视月母子,并给叔父林鸿仪送恭贺。月母子房里历来有禁忌,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得的。当时,也只有堃儿母子才享有这特权。六岁的堃儿似乎比谁都巴望这个嫡亲堂弟的降生,此时,他总想从母亲臂弯里挣脱,扑到婶娘身边去摸摸弟弟。婶娘见状,笑吟吟地对嫂子说:“伯娘,就让堃儿过来看看弟弟吧,他们也是前世有缘,今世来做兄弟的!”

  “嗯,是的是的,他们一定是前世有缘,要不弟弟第一声‘裹伢儿’,怎么就巧巧地被他听到呢?”史氏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堃儿趁娘手一松,顺势扑到婶娘床前,就要伸手去摸弟弟的小脸蛋儿。史氏连忙扯住儿子,连唬带哄地说:“堃儿,弟弟还刚出世,细皮嫩肉只能看,不能摸的。等他长大些,你再摸他好啵?”堃儿忙乖乖地缩回手,两眼直盯着刚睁眼的弟弟憨笑。

  林李氏莞尔一笑说:“这么说,弟弟出世,还是堃哥踩的生;好啊,往后弟弟就跟着堃哥一起长大,一起成人吧。堃儿,只怕弟弟以后会缠得你不耐烦喔!”堃儿连忙天真地辩说:“不会的,不会的,堃儿什么时候都不会烦弟弟!”

  按乡俗,“三朝”这天,也就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至亲乡邻们要登门“送恭喜”,讨杯“洗三”喜酒吃。所谓“洗三”,就是月母子和月伢儿在“三朝”之日,用温热水净身沐浴、熏抹穿戴。习俗上,这天还要给婴儿排八字、算胎命、起名字。林家婴儿的胎命,自然是附近算命先生早就关注的“生意”,林鸿仪家“洗三”这天,好几个算命先生不请自来,一声声满是讨好意味的“送恭贺”“送恭喜”,在林家大屋内外此起彼伏。本来,林鸿仪因此前屡试不售,素来寡欢;但他更深知“有子万事足”的老理,如今韶华得子,毕竟是件足慰平生的大喜庆,故这些天显得格外春风得意、喜不自胜。对前来讨喜算命的先生们,林家老板自然很是客气。先生们问明贵子落盆的准确时辰,便都掐着手指、“子丑寅卯”地嘟哝起来。片刻后,算命子们纷纷道喜:小相公“八字”生得太好了,大福大贵之命啊!如何的大福大贵,他们的诠释大同小异,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有将相之贵。接下来,算命子们自必要向主家讨喜钱、封利市。林鸿仪虽家境不殷、收入不丰,但大喜岂能小器?除恭请算命先生们入席宴饮之外,还给他们每人封了三百文喜钱,这在当时,可是寻常百姓家开不起的大利市了。

  待算命先生和亲友们先后告辞,鸿仪与哥哥承祚这才稍稍松散,坐在神堂厢壁下的太师椅上,按算命先生的说辞,商议起给新生儿起名字的事情来。林承祚望着神龛前的列祖牌位,喜形于色地说:“兄弟啊,多谢列祖列宗保佑你终于喜得贵子,打算给儿子起个什么名字呢?”

  林鸿仪目光投向神堂横梁上“九牧世第”“功昭德永”两面鎏金牌匾,欣慰地说:“祖上功昭德永,应在人丁兴旺上了。算命先生都说这孩子命相缺水,我正在想,取个什么名字才能补益呢?哥哥学问好,您有什么好主意么?”

  ……

  ……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