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哥哥的心愿

来源:陈浠墨   时间 : 2020-07-16

 

分享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反映支教志愿者长期扎根山区,不计回报、甘于付出,给乡村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儿童小说。十二岁少年董云杉,为了追寻哥哥董冬青的心愿,跟随父亲董山谷来到了千灯镇,并很快结识了土家族男孩龙一鸣。短暂的一个月,让董云杉和龙一鸣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共同经历了成长的阳光和风雨……董云杉不仅领略了湘西的美丽和民风的淳朴,还真切地感受到:十余年来,在当地政府以及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越来越多的支教志愿者和特岗老师来到这里,像龙一鸣这样的乡村少年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还找到了人生理想。这一切的变化,让董云杉深深懂得:志愿服务既是为了帮助他人,也是为了帮助自己。他要像爸爸董山谷那样,做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尽力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回报。

 

  作者简介:

  陈浠墨,本名陈燕,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儿童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二级翻译师,参与多本引进版绘本的翻译。多次获得全国少儿报刊金奖和编辑一等奖。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在《少年文艺》《童话世界》《文学少年》《意林》《幼儿画刊》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万字。

 

  编辑推荐:

  为创作这部作品,作者多次乘坐火车赶往张家界小溪乡,采访小溪乡中心完小的支教老师,并翻阅《别样湘西——永顺县小溪完小义教日记》,展开对乡村教育以及支教工作的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出这样一个打动人心的志愿者故事。她认为: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 志愿精神也会代代相传。曾经的受助人,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志愿者; 曾经看到的温暖亮光,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新的烛火,点亮又一片心田。

 

  名家推荐:

  浠墨算是我半个学生。我愿为她的创作起步报个幕,鼓个掌,加一把油!她追寻支教志愿者的足迹,逐渐走入了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也正在一步步走入自己的内心,触摸这一代青年的诗与远方。

  ——著名作家 韩少功

  小说塑造了来到湘西山区支教的志愿者和当地学生的群像,描写了当地的教育现状,既有亲情的冲突与重新理解,又有山区孩子成长的命运思考,读来温暖感人,催人奋进。故事被放在大自然和土家族文化的背景下来讲述,情节多姿多彩,富于艺术感染力。

  ——儿童文学作家 邓湘子

  故事发生在一个土家族小镇,小镇的名字叫千灯。故事里面有一盏灯,灯的名字叫志愿者。一行一行读下来,你会发现沿途还有很多灯,好像有一千盏灯。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光亮的小说。这部小说也是一盏灯,第一千零一盏灯。

  ——儿童文学作家 薛涛

 

  相关评论:

  一段少年追寻之旅,一个触动人心的志愿者故事

  田俊萍

 

  这部小说围绕董云杉,写了周边的人和事,并最终促成了董云杉的成长,完全可以归为少年成长小说。只不过董云杉的成长,伴随着他对支教志愿者尤其是爸爸董山谷的理解、认同和赞扬,因此不会落入“只旁观他人世界,只注重个人微小情绪”的狭隘个人成长套路,而是亲身发现、感受、经历、参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自然生发“我也要做志愿者”的感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将这部小说提升为严肃的现实主义儿童成长小说。

  从创作手法来看,这部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背景烘托等方面也有一些亮点。小说中写了很多少年,但主要的少年形象至少有四个,那就是董冬青、樊佳、董云杉和龙一鸣。董云杉和龙一鸣,与十二年前的董冬青和樊佳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各自的人生路径又会有所不同。

  董冬青的心愿,不仅成为好朋友樊佳坚持要学有所成后扎根山区教育的重要理由,而且依然是那样真切地影响着董云杉未来的人生规划。而成年后的樊佳——小说中已改名为樊贞——又何尝不是给龙一鸣树立了人生榜样?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中,四个少年的情感有糅合有交叉,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支持,才不会让成长道路上接踵而来的意外和困苦,挡住了志向。

  这部小说还描写了千灯镇当地的很多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文化传统,其中重点写到了土家族人大端午和六月六的庆祝活动,以及吃席摆宴等。与此同时,小说也写到了龙一鸣除了吹一手好咚咚喹,还有机会学习弹奏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少年的成长既承续着民族文化,又触碰着流行文化。自然,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理想也就不能只求生活富足、安稳度日,而要胸怀天下、有所担当,这样的成长才是切近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

  小说中,虽然写到了董云杉父母的离异和龙一鸣父母的分居,然而并没有各种“卖惨”,正如董云杉真正理解了父母,龙一鸣也试图通过写信给父母让一家人心连心那样,这两个少年没有被塑造得简单、幼稚、虚弱,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分辨力和应对生活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写得很真实,也会给同年龄段的孩子以启示。

  书写当代志愿者故事,目前作家多有创作,但基本上都是志愿故事的实录,多为人物通讯类,而从儿童的观察角度切入,进而写到他在理解志愿精神后的自觉追随,我以为并不是很多。恰恰因为这是一块值得挖掘的创作点,所以推出这样一部儿童小说就很有意义。它的目的,就是鲜明地倡导志愿精神,并带动更多未能年人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内涵。就像这部小说中董云杉亲身感受到的,志愿服务既是为了帮助他人,也是为了帮助自己。这正是人生的意义,也是理想发出的光亮。

 

  创作谈:

  我为什么要写这部支教志愿者题材的儿童小说

  陈浠墨

 

  开始接触支教志愿者选题,是在2019年的夏天。

  当时我为另一个幻想故事提前做准备,正处于浮想联翩、脑洞大开中,支教志愿者的选题冷不丁地出现在我面前。我瞬间从“飘在云端”的状态中坠落,开始踏踏实实地匍匐于地,认认真真地掂量起这个选题的分量来。老实说,那时我只去过一些乡村学校,虽然也曾利用寒暑假期为“农家书屋”公益事业做过一点贡献,但从未面对面采访过支教志愿者。因此,这个选题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我首先联系了之前去过的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基层公务人员,通过电话详细了解到乡村教育的一些现状;同时,购买了市面上能够收集到的有关支教题材的书籍,认真观看了相关的影视作品;还阅读了与乡村教育现状有关的论文资料和网络资料。我越深入研究,就越发现这个选题很实、很深。

  从2003年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至今,政府为乡村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校舍、道路、网络等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撤点并校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在逐渐减少,乡村教师缺口变大,尤其是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短缺。西部地区对支教的需求,也从原来的“有学上”慢慢转到“上好学”这样的层面,更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时代的这些变化,如何通过一本儿童小说体现出来?我真心感到,创作难度很大。

  为此,我又尝试联系了一些支教老师,获悉了零零星星的第一手资料。我决定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最神秘也最贫困的地区,那里大山绵延、河川遍布,民族文化多样,贫苦与丰盛并存。我盯着地图,不知该让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哪一块区域。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年,同时蹦到脑海里,让我一时无法抉择。

  恰在此时,一本厚重的日记——仲宝平老师的《别样湘西——永顺县小溪完小义教日记》,出现在我面前。在日记中,年过花甲的仲老师写下了他与小溪乡的孩子们、老师们、村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个高大的支教志愿者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这本日记成书于2016年6月,距今已过去了四年,现在的小溪乡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我决定去看看。

  我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张家界,再乘汽车来到芙蓉镇,从芙蓉镇码头坐客船辗转来到小溪乡。小溪乡位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那里风景秀丽,春夏旺季常有游客慕名前往。可我去时,已是深秋,只有我这么一个“游客”。在小溪码头下船后,我跟着村民挤上了面包车,来到了小溪乡小溪村,这里就是小说中千灯镇花溪乡杉木寨的创作原型地。

  在这里,我联系到了小溪村退休教师李老师。李老师退休后又返岗,带着六名低年级学生在破旧的小学校里上课。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小溪乡周边的一所所乡村学校向我打开,一位位可敬又可爱的支教志愿者也出现在我面前。通过他们,我了解到不少当地的教育情况。

  随着采访笔记记得越来越多,我内心想要展现的内容逐渐清晰,一个个人物形象日渐丰满,作品大纲也在不断地修订中得以完善。

  市面上有不少写乡村支教志愿者的作品,但大多以成人视角切入。而我,想尝试以儿童视角来讲述一个感人故事,进而反映支教活动的艰辛历程。如何才能让某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与支教活动的发展历程结合在一块儿?我又细细琢磨了一番。最后,我将心目中的少年形象分化成了两个人、三个人乃至一群人:他们有的曾是少年,在支教志愿者的帮助下,成长为老师;他们有的永远是少年,成了鼓舞志愿者的一盏盏明灯;他们有的正值青春年少时,带领读者们一起经历成长蜕变……换句话说,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志愿精神也会代代相传。曾经的受助人,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志愿者;曾经看到的温暖亮光,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新的烛火,点亮又一片心田。

  我想用这样一幅幅群像来表现支教志愿者的宏大主题——是的,这是我在创作中屡屡燃起的“野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常常被这群笔下的人物搅扰得“不得安宁”。我还带着“他们”去听各种支教志愿者的讲座,与老师们进行交谈,不断地吸收别人身上的故事、想法和观念,再回到书桌前不断地修正“他们”。

  写作过程很艰辛,有如一场较量,是我与笔下的“他们”的较量,也是我与自己的较量。初稿快完成时,正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每日隔离在家,我一边为同胞担心落泪,一边又关注到在这场伟大战役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他们勇敢的逆行姿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突然觉得,自己所写的这部志愿者题材的儿童小说非常有意义。当一个志愿者与另一个志愿者相遇,他们身上闪现的光辉,便是他们共同的徽章。

  我乘船离开小溪乡时,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上错了船,船开出一阵才发现方向不对。我紧急求助,船主二话不说,一边掉转船头,一边电话通知前面的船靠岸等候。两船相会后,船主叫我从甲板上跳到另一只船上去。我畏缩不敢,船主在轰鸣的发动机声中喊道:“你行!跳——”当然,最后我还是勇敢地跳了过去,安全地返回了家中,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这个故事。这只是我想写的有关志愿者题材的第一部儿童小说,我非常希望你们能喜欢这个故事。

  感谢在成书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没有你们,也许我还在岸上徘徊,连踏上这段行程的勇气都没有。

 

  目录:

  米豆腐.................................... 001

  斗 鼓.................................... 010

  书法课.................................... 021

  咚咚喹.................................... 032

  西山崖.................................... 046

  晒龙袍.................................... 058

  志愿者.................................... 068

  种 子.................................... 079

  花溪乡.................................... 087

  回龙山.................................... 099

  追花人.................................... 109

  大 水.................................... 117

  泥石流.................................... 128

  配乐诗.................................... 138

  尾 声.................................... 149

  后 记.................................... 152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