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胡慧玲《细香》

来源:胡慧玲   时间 : 2020-05-18

 

分享到:

 

 

  作者简介:

  胡慧玲,女,苗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六期学员。在《黄河文学》《散文百家》《湖南文学》《满族文学》《清明》等刊物发表文章。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内容简介:

  《细香》记录了作者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尝过的美食、赏过的风景,以及流转的风物散发出的香气。在飞逝的时光里,这也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和她所经岁月再次重逢的方式。它写下了作者的热爱与悲悯、向往与留恋。

 

  后记

  这本十万字的散文集《细香》是我的第一本书。之所以把书名定为“细香”,一是它是我最最亲爱的奶奶的名字,我想以此书纪念这世间最好的奶奶;二是,它收集了我这么多年来断断续续写下的散文,那些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尝过的美食、赏过的风景、流转的风物散发出丝丝缕缕的香气被我一一捕捉,以文字的方式留存下来。在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分分秒秒中飞逝的时光里,这也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和她所经过的岁月再次重逢的方式。它写下了我的热爱与悲悯、向往与留恋。

  书稿完成后决定写后记的这一天,我恰好和学生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中一则讲到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忽然对此很有感触,这何尝不是写作的三重境界呢,我也曾有过这样相似的经历啊。

  面对写作,我曾经迷茫过,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最终在老师们的鼓励、帮助和指导下,我又重新拿起笔,不问结果地写写写。当别人在逛街、聊天、娱乐的时候,我在阅读、学习、写作,坚定地朝着这条文学的大道前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于是,我也终于感受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得到了不经意的收获。但是,我知道,那绝对不是“不经意的收获”。那是在足够的积累、学习、思考、练习后所获得的成果。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如果一个人充满自信地在他的梦想的方向上前进,并努力过着他所想像到的那种生活,那么他就会遇见在普通的时刻里意料不到的成功。比如我,现在竟然终于有了我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

  汪曾祺先生说:“我有一桩好,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我现在并不知道自己会做得怎么样,但我已经知道,我正非常喜爱地在学习,在写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世界和一方心灵的山水;也在想,要为人间送小温。

 

  书评:

  松风山月与我心

  梁贵惟

  读散文,是从恬美的风物和细腻的情感中,看见平日未曾留意的细微美好与感动,以期内心的涤净和情感的共鸣。散文的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细细的淡香才能持久且沁人心脾。《细香》便是如此。

  “细香”是作者胡慧玲老师奶奶的名字,也是胡老师散文集名字。在这个蕴含着浓厚亲情与怀念的书名下,是作者从多年来拾掇的故事与情绪中,抽离出的哲思与感悟。

  厚重的乡土

  在这本散文集《细香》中,藏了一场文艺电影。这场平质但蕴藉深厚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官舟走向未来的故事,官舟是她的底色,几十年的风雨兼程都从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淳朴官舟出发。官舟,将飞檐翘角的气势与碧禾白鹭的高洁,注入当地人们的灵魂。那里的人,伶俐机俏,就像谁也吵不赢的改香;那里的人热情爽朗,就像能歌善曲、喜迎小客的月梅娘娘;那里的人还带着点可爱的霸蛮,奋勇上进,就像大喊着“官舟是我一个人的”的胡老师。胡老师对家乡如此浓烈的热爱和痴恋,通过散文细腻的笔触中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直至耀眼。家乡的一切在胡老师的心中都是那么得神采飞扬:宽阔的河流流淌着涓涓的友谊,即使在黑夜,也能刺破黑暗带来温暖;静谧的四方天井中,住着偶尔划过的青蛙,也盛溢着大家的悲喜;所有年少时的活泼与嬉笑,都种在了金黄的田野中,茁壮成长;一张八仙桌也承载着流传千年的文化与礼仪。胡老师就在家乡的温润中渐渐长大,带着家乡的灵气与沉稳,大步流星。

  官舟以灵气孕育了当地的居民,而居民又以真诚和实际行动反哺官舟。就胡老师而言,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对官舟的教育进行帮扶,以文字、影像等多种方式宣传官舟的人文风景,希冀官舟能够更加繁盛。这种循环,实属难得。可见一方水土对一方人的养育与影响,也能引发对如今现状的反思。

  现在“走出大山”的理念依旧响彻在中国大地的各个乡村,为了更体面的生活与工作,为了远离贫瘠的山原,多少人努力学习或者外出务工。为了看到外世的灯红酒绿,一味的“反认他乡是故乡”,忘却了陪伴我们成长的碧草清溪。当我们一步一步远离自己的根,会发生什么?或者说,当我们逐渐丢失了内心的精神支柱与情感的依托时,会发生什么?“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真正能打败一个人的永远不会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精神世界的坍塌。《细香》在展示个人对乡土无比喜爱与敬重的同时,也在暗暗提醒人们,心绪离索时,不妨想想热闹的茶堂屋、有大胆男孩在游水的大河、在火坑里的核桃与红薯……乡土之所以厚重,就在于它甘于承载,承载人们的痛苦与忧愁、失意与落寞,最可贵的是它还能留存了回忆与感动,只要我们愿意,随时便可回归故土,静静回味故土的丰盈。

  生活的轻盈

  《细香》展现更多的是以虚静、自然为主的人生美学。在自然中学习、体悟、修养,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去自然中感受心灵的空旷带来的舒适,看一看斜躺在地但依旧枝叶繁茂的枫树,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动?(《去山中看树》),盛开千年从未凋落的芍药又是怎样流传至今?(《洧河边上的一支芍药》)一株蓼草又有着怎样的优雅与从容?(《一株蓼草》)在细小事物中发现伟大,在有灵的万物中挖掘内心的本质。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会让人的心胸更为宽广、豁达。而优美的文字更是传达此种感受的绝佳方式。在对文字之美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人感觉千愁万绪在站成永恒的山脊前、在经霜历雪的草木前是多么的不值一提,从而认定在生活的急促步履中应轻装上阵,减少杂念;应在静静的午后品一杯浓浓的茶;应在长长的人生中怀一颗淡乐的心。就像《穿岩山的木》中所说:“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溪凉风,一坡青山,一栋木屋,一种简单的生活。”

  胡老师的散文,是诗化的散文,有李白的浪漫,有白居易的闲洒,有李清照的愁绪,有《诗经》的温柔,也有杜甫的悲戚。直接对诗词恰到好处的引用丰富了散文的内容,让文章的枝叶更为俊茂;也以诗词的含蓄之美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令情感的含隐更为深遥,读者能自我挖掘其中的内蕴,得到独有的感受。这些诗词就像珍珠和翡翠,以透亮和绚美点缀着诗化的散文本身,并未喧宾夺主。而绘物抒情的字句充盈着古典之美,刻画思源堂是“荷花带雨、粉面绿裳,宛若佳人,使得整个思源堂变得生动起来。”(《龙门古镇的雨》)写素笺是“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风、水、鸟、烟、霞、草木的呼吸落在一方素笺上,自然成文。”(《一方素笺写渠水》)以素净的用语展现清幽,以恬淡的写意抒描雅致。一字一句都跃动着文学的魅力,这是一位语文老师在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中形成的自我独特风格。

  更难得且有趣的是,胡老师参加了多项公益美育教育活动,带领学生亲身探索大自然,去自然生态中进行观察、想象,提取车轴草的元素勾勒梦想,描摹杉木树的伟岸启迪智慧,与学生们一起创造出异彩纷呈的植物精灵,感受生灵的瑰逸与凌遽。这本书还附赠了一本小册子,是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来指导读者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十四年过去了,作为胡老师的学生,我还记得胡老师曾讲过“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也是塑造人格的“育”,两者不可偏废。教育的热情和对理念的践行,在如兰似芷的散文中清晰可见,多年的坚定不移令人感动。这或许就是学生都喜爱胡老师的原因之一吧。

  细掘物于天地兮,采云木之高昂;深序思于幽微兮,洒皎僚之清香。这是目前我个人对《细香》的粗浅总结,可我还想再多读几遍《细香》,感受更多的“若合一契”,察觉更多隐匿在字里行间的缤纷与驰思。

 

  部分章节节选:

 

  官舟是我一个人的

  他们它们都不知道,官舟是我一个人的。

  我了解在村子里生活的他们就像了解我的掌纹一样清楚。每天早上,有的张罗着给上学的孙儿们做饭,有的把鸡圈打开释放关了一夜的鸡,有的打开鸭笼赶着鸭子去河边,有的趁阳光不热去菜园里忙一会,有的去田野里看水看禾蔸,有的就在村子里闲逛,像我一样。

  回到官舟,时光就倒流。我还是那个在田埂奔跑、在河里玩耍、在巷子里飞的少年。我一进入官舟,我就到处跑到处看到处玩到处听到处嗅嗅:那堵屹立在六百年时光里的高墙,飞檐翘角,直指蓝天,高大巍峨,似凌云之志;宽阔的田野里,碧绿的禾苗静静地拔节,时有白鹭从中飞起,发出哗啦的声响,搅动田野的静谧;空气里有禾蔸散发的清气、辣椒的泼辣、豆角的生涩、包谷的香甜;阳光里有蝉的嘶喊、燕子的脆响。那河岸上新修的水泥路上,叔伯、娘娘们慢悠悠地聊着天散着步,看见我就会说起一些事:那些孩子们小时候顽皮的事,那些逝去的人的事,还有现在活着的人的事。他们都帮我好好记着。只要我回到官舟,我就能知道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我的官舟发生的所有的事。他们替我守护着官舟,即使在这喧嚣的时代,他们依然保护着官舟的宁静与纯净,并替我深深地喜欢着官舟的宁静和纯净。

  傍晚时分,长中叔和长中娘娘从我生活的那个小城回来。娘娘大声地说,你们评评理,这世上哪有哒样的人。才进屋坐了不过一分钟,他就讲,我们早点回去。我那个孙子也吵弄噶。呆家里呆不住,去超市呢又哇哇大哭。真的是有哒样的公就有哒样的孙。

  长中叔双手抱在胸前,面对碧绿的田野理直气壮地讲,城里有什么好玩的?回到了官舟,他说话的声音都有了力量。我就觉得官舟舒服。这里空气清新,又安静,又不热,又好玩。关键是自在!长中叔好像是说给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听一样。

  我毫不掩饰地得意地笑,我很放心把我的官舟交给他们。

  大家见到我们回来,第一句话是,回来啦。好像昨天我们才离开一样。第二句话就是,园里有辣椒、豆角、茄子,自己去寻就是。早上醒来,或者傍晚时分,我们会忽然发现围墙上放着一把豆角,一把辣椒,或者一把嫩嫩的薯叶尖……

  是的,还是我的官舟,那个永远淳朴的官舟。无论时光飞逝,时代变迁,但一些东西永不变:那是深埋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扎根大地上的东西。我用四十年的时光做了考证。

  我承认自己是从那个喧嚣的小城逃到这里来的。我时常感觉自己像浮萍像转蓬,无处扎根。又像一只受惊的鸟,风吹草动都可以惊扰到我,让我惶恐不安。

  于是,我来到了官舟。

  爸爸曾经对我说,你栽根迟,十四岁才像一棵树一样栽根土壤。所以,我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回到栽根的地方,必须呼吸从这土地里的草木间长出来的空气,喝这土里渗出来的水,吃这土里种出来的蔬菜和稻米。那样的我才有力量,才有了和生活较量到底的勇气。我需要他们,还有它们。

  它们构成了山水田园、花草树木,它们是虫鱼鸟兽,是鸟鸣是空气, 是天空厚土流云,是金黄碧绿深褐,是生机亦是萧瑟,是深巷老宅,是青砖青瓦青石板,是木雕窗花,是功名桅子岩,是族谱家谱,是祖训家训,是官舟六百年厚重的历史。它们构成了官舟的一大部分,替我守护着官舟,使得它永远灵动、生机、明秀、深厚、儒雅、端庄。

  它们为我送来春的芬芳、夏的安谧、秋的丰硕、冬的冷静,以及源于古村的书卷气质。无论我在什么时候回来,它们都等我在官舟。它们有的留下最后一朵花等我,有的留下自己的根等我,有的留下了一粒种子等我,有的化作尘埃徘徊在官舟的上空等我,有的用自己生命替换的季节等我……

  现在,它们以明媚的模样等候着我的到来。我清早起来,头发来不及梳,趿拉着拖鞋就奔河边。清凌凌的河水哗啦啦地响。我仔细听听,嗯,还是小时候听过的小河流水声。我把脚伸进河里,这夏天官舟的河水冰凉凉的。嗯,还是小时候的感觉。河水像匹缎子温柔地缠绕着我的脚,惬意的清凉从脚底升起,灌注全身,顿时筋骨舒展,脉络通畅,头脑清醒,连发梢都是清凉的。

  阳光照着清凌凌的河水、湿漉漉的村子,还有河边的那棵老樟树。太阳将我的官舟蒸腾成仙境。我把这些拍成一张照片发给远方的朋友,他问,这河水真好。哪里的河?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团河镇官舟村胡慧玲的河。这些字跳跃着舞蹈着炫耀着奔向朋友。

  嗯,是的,我的河。无论水流多快,无论水去哪里,河是我的。它是我的乐园、我的韶光、我的友谊、我的文字、我的天马行空无人理解的妄想……还有那河的对岸还站着曾经一起上学的改香和伙伴。每天晚自习后,八点左右,他们就站在河岸送我过河。电筒的光柱齐刷刷地照耀着河面,在黑夜里给我开辟了一条光之路。

  我忽然泪眼婆娑。改香,无论你去了哪里,河在这里,我在这里。这是我的河也是你的河。

  我深深地凝望着明媚的官舟,深深地呼吸这明媚的空气,我身在这里仍然深深地想念官舟。官舟,我的骨血里回荡着你的轻响,我的梦里尽是你的根。在你的怀中,我自由得像田野翻飞的白鹭、空中轻掠的燕子,不不不,更像天上的云、山野的风、河里的水、清澈的空气,以及不被驯养的小马驹……我是你的,你是我的,我们彼此不分离。

  在我的官舟,我是甜蜜的。

  在我的官舟,我原形毕露,因为我是这里的王!

 

  嫁 衣

  一件嫁衣,是从一粒棉籽开始的。

  它在三月温柔的春风中苏醒,悄悄钻出土壤,呼吸着风、雨、阳光,慢慢长大。一位母亲给棉树除草松土,汗水滴在土里,渗进它的根。

  秋天,当小朵小朵的云通过棉树的根爬上枝头时,母亲的脸温柔如秋水。

  从此,每天晚饭过后,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就着昏暗的光线,坐在纺车前彻夜纺纱。纺好纱,母亲又开始坐在织布机前忙碌。在纱线里左右穿越的梭子,就像时光的脚步,它每走一寸,布就长一寸;每走一尺,布就往前一尺……

  “妈妈,你在做什么?”

  “我在为你们做服饰啊,等你们长大了,要为你们做嫁妆。”

  很多年过去,韦清花依然无法忘记这些场景,每每说起,备感做母亲的辛苦。如今,她也是一个母亲,她也要像妈妈当年一样,种棉、纺纱、织布,为女儿的嫁衣做准备了。

  清晨的平溪寨还沉浸在雾气里,山林还在露水中沉睡,清花哼着侗歌,挑着竹箕出门去割蓝靛草。从山上回来,她将蓝靛草碾碎,放入木桶,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糯米、甜酒、草木灰,盖上筛子,压上厚重的石头,然后把它们交给时间。

  一个月后,经过充分发酵的绿色植物,酿出了一种特殊的颜色——介乎于深蓝和紫色之间的黑色。

  取自大自然的颜料静静地躺在桶里,蝉声在树荫深处响起。此刻正是八月,充沛的阳光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正是染布的好时节。韦清花把白布的头放进染料里,靛水和布迅速拥抱在一起,所有的记忆似乎在相遇的一瞬间苏醒:靛水在布的肌理里搜寻到记忆里的阳光、山林的鸟鸣和青草的味道;布感受到当初作为一粒棉籽的快乐:发芽,长叶,抽枝,开花,腰肢舒展,内心自由而饱满。

  布每染完一次,就得漂洗一次,晒干一次;干了,再染再洗再晒。这样的工序一天三次,持续半月。

  染好的布要在砧石上进行反复捶打,直到发出金属的光泽,人称“亮布”。它是对勤劳智慧的远古先民的致敬,是侗族区别于别的族群的一个独特的符号,传达和陈述着这个民族的观念、历史和现实。作为侗族印染织物里的上乘之品,亮布为制作侗族的盛装——嫁衣做好了铺垫。

  量身,裁布,做衣做裙。这裙叫百褶裙,它的制作大有讲究:将一幅亮布铺在硬木板上,用针在布上划出一道道沟,然后将布折叠起来,捆在一节竹简上定型,两个月后解开,用柿子浆、鸡蛋清涂抹在褶子的沟脊上,晾干。晾干后就可以缝制裙子了。

  但压轴戏——侗绣还没有上演。

  侗族把评价女红的各种技能,作为评价女性能力、美德的重要标准。“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模式下,侗族女人一年到头没有空闲,除了带孩子、做农活,纺纱、织布、染布、绣花也成为她们的人生命题,并且每一代母亲都负责把这些技艺传给女儿们。

  在农闲的日子里,家婆、清华和还有女儿们坐在吊脚楼的廊檐里绣花。寨子里很安静,偶尔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和邻居们说话的声音,风拂过院子树木的声音。侗绣是剪纸绣,绣花之前得先剪好图案,而家婆是这方面的能手。一张平常不过的烟盒子纸,在她手中可以变幻出漂亮的图案来。只要她想得到,就能剪出来。如今她虽是耋耄老人,在她逐渐枯萎的身体里却依然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这个寨子里,能剪纸的人不多了,能像她一样技艺娴熟的再没有第二个。现实让这位老人内心充满了隐忧。趁我现在还看得见,还能剪,你们有空的时候,要多和我学学。她嘴里说着话,眼睛盯着纸片,双手配合默契地行动,一幅图案在她的指尖出现。

  嫁衣上所需图案剪好后得贴到彩布上。然后清花这双砍过柴、摘过茶叶、割过谷子、打过油茶、摘过棉花、纺过纱、织过布的手,拿起针开始绣花。飞针走线间,一朵朵绚丽多彩、熠熠生辉的花纹图案,就像从她指尖变幻出来。

  在以后的时间里,三代人将把饱满的热情倾注在这项耗时耗力的工程上。这一张张绣片需要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

  当一张张绣片镶嵌在领口、对襟、底摆、衣角处时,黑红色发着金属光芒的嫁衣恍若一个沉静的女子戴上了华冠般惊艳,恍若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朵朵,恍若睡美人在王子之吻里苏醒,四周冰消雪融,鸟语花香……

  每一块绣片衔接自然,看不出一丝拼凑的痕迹,就像在一整条长带子上绣的花一样流畅。胸兜、衣袖上,以蜘蛛花为主题,缀以其他花草虫鱼鸟兽。酒红、玫红、墨绿、草绿、绛、蓝、黄、金,不同色彩镶嵌,交错,搭配得宜;婀娜的藤蔓、明艳的花朵、飘逸的叶片、绚丽的蝴蝶、起舞的龙凤映衬其间,仿若就要从布里飞出来。图案花纹针脚细密,密不透风,不知其始,不知其末,只见银光闪耀,色彩缤纷,恍如进入盛世花园、锦绣华年。心为之柔软,情为之感动,人为之陶醉。

  方寸天地,生机盎然,气韵生动:蝴蝶轻盈飞落,花枝风中摇曳,现世美好得无法言语。柔软的枝条缠绵多情,跳跃,延伸,到达千年前的一个春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如果说亮布做的服装是大自然成就的一篇赋,那么侗绣是这篇赋中最精妙的修辞:铺叙、比喻、通感、对比、映衬、渲染,恰当得宜。增一分,嫌多;少一句,逊色。

  更为奇妙的是,侗绣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来源。侗族是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于是这“万物”都被用在了服饰上。

  胸兜上的蜘蛛花,是侗族创世女神萨巴天在人间的化身。她原是一只金斑大蜘蛛,是侗族的保护神。在侗绣图纹中,她被美化成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腰带上的龙凤不是帝王权力的象征,而是天使媒官。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世上只剩下姜良姜妹兄妹二人,在龙凤的撮合下,他们结为夫妻,繁衍人类。

  ……

  在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在经历了无数的劫难后,在沧海桑田变换中,时移世易,无字的侗族把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密码记录在服饰上,使得他们从古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从哪里来。

  这套浸润了三代人心血的嫁衣,精美绝伦,发出细碎的金色的光芒,犹如晨阳初升时湖面上的粼粼波光,又如秋日里翻涌着的金色稻子。它从一粒棉籽开始,经春历冬,几番染洗,千般锤炼,数年等待,终以一种柔美、多情、天人合一的模样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件嫁衣,一部历史。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