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作家访谈

王慧敏:为脱贫攻坚寻找“门道”

来源:文艺报   时间 : 2019-06-05

 

分享到:

  6月2日上午,“王慧敏《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国内首部展现大国小村脱贫,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报告文学作品。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作者王慧敏(笔名劳罕),深入了解了该书的写作背景、样本选择、创作经历和写作目的等。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记 者:《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作为观察中国广大农村如何实现精准脱贫的窗口?

  王慧敏: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吹响了乡村振兴的进军号。但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扶贫脱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当前,可谓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那么,“坚”在哪里?如何攻克?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这些现实问题和时代背景,我希望寻找一个样本,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找出中国广大农村长期贫困的“穷根”,探寻脱贫致富的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总结可复制的经验,从而为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尽绵薄之力。

  样本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认真思考后,我选定了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这不仅因为下姜村是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联系点,颇有名气,更因它在短短几十年里通过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蜕变,实现了亿万农民鼓起腰包的梦想,绘就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在我看来,它不仅能折射出浙江省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还能折射出全国农村发展的整体状况。长期走不出贫困怪圈的老下姜,有着千万贫困村的共性:土地贫瘠,自然禀赋较差;风灾、洪灾轮番来袭,自然灾害频仍;地处偏远,不具备发展市场经济的区位要素;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和能人带动;宗族派系矛盾以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影响。

  面对同样的困境,许多村庄迷茫徘徊,而下姜却成功“突围”。我跟踪报道下姜多年,深知这绝非运气使然——下姜村不是借着“省委书记联系点”的东风、用钱用物堆出来的“盆景”。它的成功秘诀是“省委书记们传递的新观念和新思路,以及生态保护理念催生的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接地气”、可复制,只要循着这一路径走,其他村庄同样可以脱贫致富。

  下姜村的“王富贵”

  记 者:《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王慧敏:这部作品的创作基础,是我在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全书的写作素材源于我长期以来对下姜村的采访积累,初稿完成后又经过了反复修改和打磨,最终在今年1月定稿。

  下姜是我在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任职期间去过次数最多的村庄,虽已记不清具体次数,但前后住过的总天数,加起来至少超过了两个月。“脚上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正是我对下姜村的感情。这些年来,我走遍了村子、聊遍了农户,吃透了村里角角落落的情况。淳朴的村民大多与我熟识,看我走过,觉得亲切又寻常,就像见到打小在村里长大的“王富贵”外出打工周末回来那样,远远地问候。

  去得多了,感情深了,笔下才有“温度”,才有“独家”的鲜活素材。闲聊里,姜祖海向我讲起了他和洪爱姣苦涩的爱情故事,以及在饥饿年代里背着百斤重的木材步行百里山路,为妻儿换粮续命的辛酸往事。讲到激动时,他还撩起裤腿,让我看腿肚子上蚯蚓般虬结、凸起的静脉,告诉我那就是当年背木材留下的印记。我曾在2018年春节的正月初五参加过村民的“诸葛亮会”,听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下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模种植番薯干”“全省特色产品展售市场”“网络推销精品民宿”“开发文创产品”……我被新农村几乎爆棚的创业激情所震撼,也感叹村民们与时俱进的致富创意。

  写作《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我的感受就是,在写身边人身边事。除了2017年的长篇通讯, 2015年和2018年春节,我也曾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过相关报道。因为熟悉,所以不少细节可信手拈来;因为太熟悉,所以时时提醒自己必须“跳出下姜看下姜”,免得落入窠臼。

  无数个由“沉下去”而得来的故事,汇集成了这部作品,令其中的每个人物都生动鲜活,仿佛身边熟悉的你我他。尽管相关的新闻报道连篇累牍,但读者仍可以在这里读到一个“前所未见”“耳目一新”的下姜村。

  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记 者:《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这部作品有哪些特点?

  王慧敏:一直以来,我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为解决“三农”问题再擂鼙鼓。

  在我看来,浙江在妥善解决“三农”问题这方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二高一优”农业肇始于浙江,土地流转在浙江做得最扎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浙江最完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的成绩也十分显著。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率先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骄人业绩。“十二五”期末,浙江就已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不少曾经的贫困村,通过践行“两山”理念,走上了康庄大道。这部作品,通过下姜村这个缩影,真实地展示了浙江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成果。

  这部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写“三农”,聚焦乡村之变与背后的密码;另一条线重党建,以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为主轴。五任省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仅深入基层率先垂范,而且注重成风化人,引导群众先富不忘后富,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众多基层干部向“上”看齐,在下姜村脱贫致富的“翻身仗”中,始终冲锋在前,“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与书名“心无百姓莫为官”遥相呼应。

  采写时,我始终秉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了这种秉持,采写时,我多看、多听、多用直笔,既不溢美也不隐恶。而且,时刻注意保持作品的思辨性。譬如,书中我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下姜模式固然对中国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具有示范意义,但下姜人在发展中也面临新的沟沟坎坎,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村民的口袋鼓了,但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发展之路还需要探索;村民增收的面还是太窄,没条件开民宿的村民还没有富起来;小富即安的心态普遍存在,村民创业创新的意识有待提高;村民年收入的增加及合作经营的方式,让原本简单的人际关系因利益分配之争变得复杂。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哨”、是航船前进的“探路者”。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我有责任提出来。因为它们也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千万中国农村振兴路上亟需面对的共同难题,需要我们尽可能提前做好预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