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词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古体诗词

《切韵》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   时间 : 2017-11-08

 

分享到:

  中国古代诗歌的用韵,从先秦一直到唐初,都是依照口语来押韵,也可以说押韵是比较自由的。但似乎也并非毫无讲究,如陆机、谢灵运等人的诗,在押韵上也体现出一定的规范。如谢灵运的乐府诗《善哉行》,押的都是入声韵。而最早以“韵”名书的吕静《韵集》,虽然其具体的内容及在诗歌创作上的使用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魏晋人在创作诗歌时,对押韵已经有一些人为的规则上的讲究,是可以肯定的。六朝时期开始出现韵书,今见《隋书·经籍志》载有韵书多种,如南朝梁代王该所撰《文章音韵》、夏侯咏《四声韵略》及北齐阳休之《韵略》等,但都已不传。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陆法言在罢官闲居一年之后在家编写的。在序言中,陆法言交代了编写的缘起:隋文帝开皇(581-600)初年,陆法言的父亲任太子洗马,当时的著名学者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人到卢府聚会,讨论音韵问题,希望解决前代韵书各自为论的纷乱状态,建立一个能让社会普遍接受的正音标准。他们让陆法言将大家最后商定的审音原则记录下来,后来陆法言在编写《切韵》时,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切韵》成书之后,很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自开元、天宝以后,科举考试中诗赋的用韵,以官方指定的《切韵》为标准。这是押韵以韵书为标准的开始。此后一直到晚清,诗歌等韵文押韵都是依照韵书,不专以口语为标准。《切韵》原本收字不多,对常用字也不解释字义,所以后来不断有增补本出现,或增加新字,或补充释义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中宗时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现在通常简称王韵),和开元天宝时人孙偭的《唐韵》,以及唐末李舟的《切韵》。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