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化研究

无悔的坚守

来源:余三定   时间 : 2017-03-02

 

分享到:

  在湖南乃至全国的青年学者中,罗成琰都是佼佼者。他的学识、才华、成果、业绩以及在学界的影响,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专业基础扎实,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广博的知识和系统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回溯长河之源——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人合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初版,1999年修订)、《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文艺湘军百家文库·罗成琰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另有译文数篇。还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级课题多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寂寞的对于人生选择的无悔坚守,换来的终是不断的奖励和荣誉。1992年罗成琰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还被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湖南省优秀理论工作者”光荣称号。1998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湖南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的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首届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另外,他的论文《现代中国的浪漫诗学》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

  罗成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术之路,凭着自己的勤奋与聪颖,开拓出一方特有的研究天地。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研究开始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论“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兴衰》,对“五四”新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来龙去脉作了梳理,并对其兴衰原因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虽然颇有分量,但毕竟只做了初步的研究工作。他抓住这一专题不放,坚持作长期、系统的研究,五年后的1989年,他为学界奉献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

  罗成琰的《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对研究对象第一次作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总体性研究。著者将30年间发生的各种类型的浪漫诗学、各种风格的浪漫作家、各种形式的浪漫作品,整体性地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通过对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大胆而缜密的梳理、比较、区别、综合、概括乃至重新组构,著者从思潮特质、诗学体系、主题形态、审美构成与文化渊源等五个方面建筑起了自己总体观照现代浪漫文学的体系框架。著者确立了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思路,把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从整体上提升到了文化现象学的高度,即浪漫思潮既是文学现象又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这一研究思路一方面使《思潮》的历史透视渗透着比较深厚的哲学意蕴,另一方面也确实大胆地拓宽了现代浪漫文学研究的对象与畛域。可见,著者是以“论”为纲去结构全书的,这样的框架使得该书成为并不多见的具有理论形态和思辨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二

  反传统是现代作家共有的时代特色,中国现代作家、现代文学正是在激烈的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似乎他们的一切都与传统文化是根本对立、毫无联系的。所以,向来学界对现代作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课题不甚重视。罗成琰却另辟蹊径,有意选择这样的视角和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他的第二本专著《回溯长河之源》。借助传统文化的视角,对现代中国作家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正是该书的独创之处和价值所在。

  《回溯长河之源》共分12章。在第一章“绪论”里,著者首先对传统作了理性的分析,进而把传统文化的浸染对中国现代作家形成的深刻影响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修养上的,一是审美情趣上的。由此我们看到,现代中国作家不仅没能摆脱长期浸淫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发扬光大者。该书的后11章,围绕全书主题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作家分别作了深入的论述,也能做到视角多变、写法多样。譬如《鲁迅与魏晋风度》一章认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与魏晋时期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是鲁迅,他不仅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学有着精深、独特的研究,不仅用“魏晋风度”来概括当时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而且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印记。其他各章,或揭示作家人生态度、思想情趣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展现作家某类作品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分析作家某部作品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各章从不同的侧面、多变的视角对对象展开研究,所以全书显得活泼多样,异彩纷呈,毫不雷同。研究视角的变化,不仅是研究侧面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研究层次的提高,是研究的深入。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罗成琰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所作的视角变化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

  真正能代表罗成琰新世纪以来科研成果的,是《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10年前,罗成琰从事过《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出版过《回溯长河之源》,因而为探讨本课题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了深厚的学术积累。但他对研究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作茧自缚,重复自我,丧失研究的激情和新鲜感,出现‘炒剩饭’的弊端”极为不满(《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后记》),而是主张在承续某些原有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粗略地说,该著作具有以下三大特征。首先,体系构建严密。从章节编排看,该书分别是从儒家文化价值观、道家文化价值观、佛教文化价值观及侠文化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等四个层面展开论述的。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历史流变、总体表征及其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交切点的理解与阐述,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体系框架,著作材料翔实,论证有力。其次,文化视域开阔。书中各章对某一文化价值观内在精神肌理的把捉,如对儒家承担道义的千秋情怀、修身养性的自我完善、血缘认同的家庭伦理、利群贵和的群体观念的概括;对佛教一切皆苦的人生观念、任运随缘的处世态度、自性清净的至善本质、自度度人的拯救情怀的总结等,若缺乏哲学、宗教学、美学、文化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部并生动简洁地将其核心要义描写概括出来的。罗成琰既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述与文化现象中归结出其本质内涵,又能从20世纪复杂纷繁的大量文学事实中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对话点。丰富精妙的典范式引述与简明扼要的文学材料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状态,充分显示出研究主体高屋建瓴地统摄和处置材料、提炼观点、细致论证的能力。再次,该书还可看作是作者以文化价值观为主线,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积极尝试。罗成琰对20世纪中国文学持有整体把握雅俗共享的潜在理念,如书中涉及到对台湾学术散文中“死亡”情结的精心品茗,对阎真第二部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崇理分析,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英雄传奇”的重新阐释,对金庸等人的通俗武侠小说的解读等等,无不反映出研究主体开放多元的文学史思维。当然,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热的时代烙印,从另一角度讲,又何尝不是罗成琰不甘落伍、力图走在学术前沿之风姿的体现呢!

  四

  在罗成琰身上,思辨与激情、学识与才华得到了较好的糅合,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浪漫气质、禀赋、学养和生活态度总是使他在沉潜于思辨海洋的同时,往往又迷恋于令人心醉的激情世界。他既有扎实的学识功底,又有聪灵颖慧的才华。他的理论著作有很强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就来源于他的艺术才华与生命激情。事实上,他的创作才华早就有人注意到了。有论者这样评价他的《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文字飘逸潇洒,极富浪漫情致。这种行文的浪漫情致与所研究的浪漫主义,有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以至可以看作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化延伸。”

  在教学和科研之余,罗成琰还创作了不少短小精悍的散文随笔,内容涉及追忆、感怀、游记、生活感悟诸方面。对于进一步解读罗成琰,欣赏他的散文无疑是另一道充满魅力的窗口。游记散文《沈园遐思》,为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充盈。与其说作者是在言说历史的陈迹,不如说是在以艺术的方式切入历史与文化。在罗成琰看来,那记载着陆游与唐婉爱情悲剧的沈园,那因陆游的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而闻名遐迩的沈园,作为一座园林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具有不朽的价值。它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见证,它是人生不圆满的象征。像这样来揭示和升华沈园的文化内涵的,恐怕不多见,这正是这篇散文独到和深刻之处。《此情绵绵无绝期——痛悼我师蔡健先生》是首深情哀婉的追悼之歌,在几个日常生活细微画面的快节奏组接中,传达着作为后辈与弟子的“我”对于德高望重、清高自洁、耿介正直的前辈学者——蔡健先生感愧交加的复杂情绪。文章的结尾感人至深而又意味深远:“先生走了,带走了他对我的期望,但带不走我对他的思念。我仰望窗外的天空,我想先生清澈澄明的灵魂已经消融、扩散在这蓝天之中了。它超脱了人世悲欢,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与宁静……”《接漏记》则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它通过对暴雨来临之际全家人紧急动员、接漏抢险情形的描写,透露出作者性格的另一面,即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而又不乏诙谐、幽默和风趣,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罗成琰的散文,既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与终极关怀,又有对现实人生的积极导向与热情关注。我们不难察觉,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作为一种潜隐的集体无意识,早已深深地影响着罗成琰。在一篇谈人生选择的文章里,他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会为例,提醒青年朋友应该积极地面对人生选择:首先,选择要有志向、抱负作支撑;其次,要选择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三,选择一旦作出,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全力以赴地追求它,实现它,哪怕前面布满荆棘,充满障碍,也要以坚强的意志、不懈的毅力,坚持走下去(《人生选择:追求卓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术是他的选择,多年以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当年的誓言,认为学术是其“矢志不渝的选择”(《矢志不渝的选择》)。他还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将青年心态与中年心态加以形象性观照,显露出一种成熟、澄明、中庸的“人到中年”的生命达悟(《四十感怀》)。

  学者散文似乎难以脱离那份书卷气,或者说深沉的智性之光本该就是学者散文的基本表征。我们期待着罗成琰能在散文园地里投入更多的精力,并有更多的收获。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