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年俗文化

来源:龚旭东   时间 : 2016-02-26

 

分享到:

  随着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喜庆烟花的渐渐消散,猴年春节也进入了尾声。今年的春节,年味浓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间民俗热闹火爆。如果说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还含有政府和相关部门倡行组织的因素,民俗活动的热闹则更多展现了民众自发的参与意识。因此,年味浓郁的背后,寓含着社会文化风向嬗变的轨迹。

  曾经在相当一段岁月里,“过年”已经演化、退化为仅仅是工作辛劳一年后难得的休憩、吃喝时段,千百年来积淀在“过年”这一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趣味,却被消磨、淡化了。与此相应的,是人们族群观念、家族意识、家庭观念的淡薄与丧失。独生一代渐渐长大,家庭格局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对年味的消磨。但是,无论春节的外在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永远是与心底最亲切、柔软的那个部分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对故乡和家的回归。这是我们民族血脉里无法磨灭的精神基因。无论有多少雨雪阻隔,春运的人潮多么汹涌,回家的路途多么遥远、拥挤、艰辛,故乡和家都如同永远不变的磁场,吸引着无数人奔向故乡和家的方向。

  各地年俗的热闹、年味的浓郁,背后有着更多的意味。首先是人们过年的意识中有了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提升与升华。这体现在更多的人开始超越以往的意识,不再觉得过年仅仅是一段单纯息养时段,而更加乐于参与到各种年味民俗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去,积极、热情地与他人互动。

  这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姓氏、家族的关注、认同、探寻上。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人,只有真切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知道“我往哪里去”;只有珍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文化血脉、传承,“我往何处去”才会更有底气和把握!

  千百年来,安邦定国首要在“正人心”。欲“正人心”,则必先令社会的每一分子正心诚意,珍视亲情,事亲以敬,推己及人,立业兴家,由家及国。家是社会和谐的起点,是由私及公的必经桥梁。“正人心”的另一个重要路径,则是振风俗、导民俗、强文艺、兴文化。不同地域的民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包含着深远的文化情结、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和认知、独特的文化魅力,光大传统节日,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是一个重要的抓手,“简化”民俗或将民俗商业化,常常使民俗年味失去了承载伦理情感、生命意识、文化认同的独特形式感,失去了民俗年味中最重要的参与与共享,这是民俗年味变淡或变味的重要原因。在民俗年味中,主题、内容、形式、仪式感同样重要。丰富、广泛、参与度高的文化、文艺活动同样重要。这样,传统节日才不是别人的热闹和只剩下吃。而更值得深入思考的还有很多。例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及其民俗的传承与具有当代高度的重新认识、建构。

  年过完了,由此引起的思考没完。如何“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如何在承续的同时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依然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命题。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