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怀念曾晓浒

来源:姜儒振   时间 : 2016-01-25

 

分享到:

  姜儒振

  时光易逝。今年2月9日是当代中国画家、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晓浒去世一周年。我和曾先生相识已有20余年了,回忆往事,犹在眼前。

  1995年1月的一天,曾先生约我去他家取画,那是初次见面。那时他就住在学校分配的套房里,三室一厅,面积约90多平方米,一直住到现在。今天看来,不仅房小,家具陈设等也极其简陋,没有空调、暖气,夏天挥扇消暑,冬天就围着电炉子取暖。到处堆的是书,连走路都不顺畅。每当有人劝他买新房,他总是说:哪里也不想去,到别的地方不习惯,也不方便。说实话,先生是不缺钱的。他为什么不愿离开呢?也许是在这里住了二三十年,对旧宅产生了感情,舍不得离开。

  除台湾作家琼瑶于1992年劝曾先生到台湾办过一次展览外,之后他从不办展,友人多次劝他办展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他总是以家里没有画婉拒。确实,他家里没有什么画,他每画一幅,不是被机关企事业单位拿走,就是被朋友、藏家收藏。但也有众多的收藏者愿意拿出自己的藏品为他举办展览,他总是一笑了之。除早年出过一本画册外,至今没有出过一本正规像样的画册。平时向他索画的人很多,一年春节,我看他书桌上码有一尺多高的画,他说都是送人的。还有省内外素不相识的人慕名致信求画,因信中言辞恳切,他也照送不误,并回信希望他们注意身体,好好工作。

  先生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每次到他家拜访,他和夫人陆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先生十分健谈,除了谈艺术外,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人事等话题,边谈边抽烟,一支接一支,一两个小时,毫无倦意。他认为,当今画坛要补传统这一课;纤细、制作、胡涂乱抹之风盛行,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光了;对前贤、经典要有敬畏之心。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先生的画,格调清新。画面神采焕发,非常阳光,挖掘和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其笔墨精湛,泼墨泼彩处匀净无痕,清润如玉,往往鸿篇巨制,落墨仅为一日之功,点染上色却需数日,真正达到了古人所谓“体要严重,气要轻清”的艺术境界。先生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记忆力惊人,既擅画,亦擅诗词、书法,唐诗宋词、古人画论,信手拈来。我所见到他的画作,大都有题跋,所题内容,多是以画题主旨而生发的自作诗词,也有鉴古论今的画论,且不少是即兴发挥。题跋加上他劲健的书法,与画面相得益彰,为画增色不少。

  晓浒先生多次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毛主席纪念堂贵宾厅、总理办公室、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宴会厅和总统官邸绘制巨幅山水画,受到广泛赞扬。先生从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之余及退休之后,用心血创作了难以数计的画作,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社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其中一部分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大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市场,受到市场的热捧。先生幼时在成都就经常观看张大千作画,从此在幼小的心灵点燃的艺术之火。1961年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生穷研古法,深知画理,精通画史,熟谙历代名家名作,天分既高,眼界也广,广收博采,以南宗精微秀润为基,辅之以北宗苍莽浑厚,又吸纳山川之灵气,形成了自己全新独特的画风。

  先生辞世后,所在学校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之后数日,其子曾进教授择吉地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我目睹了陪葬品仅为毛笔一支、打火机一枚。此两物是先生生前形影不离的物件。墓碑上赫然镌刻着黄永玉对先生的评价:“蜀中才子,奉献湖南,可堪当代巨匠。”

  我家住城南九峰,屋前有一片隙地,窄而陋,有樟、桂、银杏及不知名的杂树若干,独无梅。于是去杂树,以梅花数株植其间。每至岁尾年初,繁花璀璨,赤者为红梅,黄者为腊梅,如九天红霞落树梢,又如灿灿黄金缀枝头。冬阳送暖,清香郁馥,小鸟、蜂蝶上下往来,但少行人驻足。近两年,每逢梅开季节,我便邀曾先生来我家赏梅,每次啜茗谈艺,赏画挥毫,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此情此景不可重复,思之,不禁怆然。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