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8-27
分享到:
《于沙诗选》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是它的理趣。
和散文相比,诗有自己从审美上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流行的某些见解相悖,我以为,一方面,诗最耻于说理,它是“不讲理”的艺术;另一方面,诗的深层是哲学。从这个角度讲,诗是最富哲理的文体。理趣是不可或缺的诗趣。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诗人的崇高地位,也许和诗人是时代的智者与哲人分不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诗坛上,轻化成了越来越居主要地位的审美取向。可以说,轻化是中国新诗的深化与艺术化:它顺应读者变化了的审美意识,走向当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多样化了和圆熟了诗的艺术技法。但是,也要看到,轻化又是中国新诗的肤浅与平庸化。诗坛上多的是心绪的流云,爱情的折光,艺术的玲珑与精美,自怜自爱的明星。近年出现的“汪国真热”,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必然发展。中国新诗在轻化中,疏离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纵深的历史感。读者翘首期待着时代的大手笔。
轻诗是诗坛百花之一。但是从诗坛的理论导向而言,恐怕应当倡导“写百家的诗,走大家的路”,这样诗坛才不致于失重。
因此,《于沙诗选》的理趣值得珍视。
思想浅薄或平庸,是诗人的致命伤。于沙是一位沉思者。他的诗大多闪耀着哲理的灵光。他的诗并不总是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直接联系,或者对政治生活进行直接的诗的开拓。《于沙诗选》的理趣,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沉思。诗人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他的诗的格局就不狭窄,而是十分宽阔。诗人自称第二辑《年轻人语》是“政治抒情诗”,其实,就是收入这一辑的作品,也并不全是致力于捕捉重大政治事件在人民的感情世界里的音符,不少作品,仍是对人生的审美静观。当然,收入本辑的政治抒情诗,如《成熟》、《色的告别》、《在贫困面前》,更突出地显示了诗人的智者的敏锐与深沉。例如《成熟》:“禾苗已经成熟/再不轻飘飘迎风摇晃/而是沉甸甸弯腰低头/虽然褪去了油绿的肤色/通体却是黄金的结构/啊,成熟就是谦恭/呵,成熟就是富有//葡萄已经成熟/再不是纽扣似的青果/恰似满天透明的星斗/鼓着眼儿等待采撷/不愿在藤架上滞留/呵,成熟就是完善/呵,成熟就是谢酬//思想已经成熟/确信:鹿非马,马非牛/醉人的不都是美酒/甜蜜里常有泪的苦涩/花不尽只恋向阳枝头/呵,成熟就是睿智/呵,成熟就是深厚//祖国已经成熟/体温:不再时升时降/步履:不再忽左忽右/推窗:摄取天下奇观/低头:构筑心上重楼/呵,成熟就是稳健/呵,成熟就是风流//成熟吧,快快成熟/禾苗在分蘖中成熟/葡萄在汗渍中成熟/思想在阵痛中成熟/祖国在改革中成熟//呵,成熟了的不会衰老/呵,成熟之后更有追求”。这首写于1984年的歌,是大时代之歌,它与新时期的祖国是那样的谐和与默契。扩而言之,应该说,一切优秀诗歌的美学基础,都是对人、对世界、对人和世界关系的艺术把握,诗人正是在这基础上获得表现人们内心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于沙的诗篇正是以它的美学评价的准确性,使人反复玩味和处于共振性、响应性状态的。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