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罗仲春 “银杉之父”的绿色人生

来源:何石 周满   时间 : 2015-07-07

 

分享到:

  一个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等身、汗牛充栋的林业科学家,历经80年风雨人生的耄耋老人,在湘西南山城新宁逼仄的老居室里,他不为家徒书卷、清贫寒酸、门庭冷落而遗憾,当我们聊起他过去的银杉往事、科考趣闻,以及他们家“一家老小奔世遗”、“三代人共著一本书”、“爷孙6个高级知识分子”等光鲜轶事的时候,他的童真、他的笑靥,犹如窗外阳台上朝夕相伴的铁皮石斛小苗,那么欢快,那么爽朗……

  文 何石 周满 摄影 杨岸晖 杨汉武

  罗仲春,1935年2月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工程师。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长沙林校毕业,分配到新宁县工作。曾先后担任新宁县万峰林场副场长、场长,新宁县林科所所长,新宁县林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等职。共发表论文66篇,专著4部,获科研成果奖22项,尤其在银杉的繁殖、珍稀树种引种驯化及新宁县的植物区系方面有精深研究。先后荣获 “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2年,获邵阳市“科技兴邵奖”;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老科技精英”;2009年,被中国老科协评为“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10年,被中共新宁县委、新宁县人民政府授予“崀山申遗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乡热土,续写林业科技的传奇人生

  罗仲春1957年从长沙林校毕业时,本可留校任教,但他毅然向组织提出“给我十万荒山,干一番绿色事业”的请求,从此,罗仲春就扎根于基层,在新宁这个第二故乡一干就是57年。57年来,他含辛茹苦 ,为新宁的林业发展和林农致富孜孜以求。

  1979年在新宁第一次发现银杉和资源冷杉后,他便开始从事银杉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基层实践后,他终于把“喜凉、喜雾、喜肥、喜洁;怕高温、怕渍水、怕空气干燥、怕虫”的银杉从高山迁到丘陵区“安家落户”。1987年,他又开始了“银杉生产性试验研究”,在林科所的植物园内,模拟银杉原产地的生态条件建起仿生园,大规模栽植银杉。经20多年的努力,共培育出银杉苗12600多株(为全国天然银杉3266株的3.8倍),银杉造林13.37亩,定植银杉1112株,现在这片银杉林为全国海拔最低、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苗木规格最全的人工银杉生产基地,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罗仲春也被誉为“银杉之父”。

  探索绿色“奥秘”,需要不断深入深山考察。罗仲春从1979年开始,先后组织参与了七次大型的考察活动,踏遍了新宁的山山水水,基本摸清了新宁植物的家底。为编写《湖南树木志》,罗仲春带领考察组成员每天都进山,越采越远,一步步向舜皇山主峰及原始林腹地进发。1979年7月24日,为了寻“宝”,罗仲春一行三人不顾舜皇山原始森林内蛇虫多、山蚂蟥多、狗熊多和浓雾弥漫的危险,深入原始林腹地海拔1600-1700米的地段进行考察。当他们将标本采下来后已是下午4点,光线很暗的原始林内,罗仲春们下山时迷路了,误入悬崖绝壁上进退不得。最后,他们把脚上的绑腿带解下,加上采种用的二副棕绳,全部连接起来,慢慢沿着一条宽约30厘米的石缝向下滑才得以脱险。这次考察,发现了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资源冷杉,系湖南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

  2010年8月2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中国崀山丹霞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庆贺申遗成功的时刻,人们未能忘记罗仲春为崀山申遗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从崀山申世遗的攻坚战一开始,罗仲春就被聘为技术顾问。在长达4年的时间,他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到申遗工作中。2008至2009年,罗仲春先后3次全程陪同中外专家考察崀山,2009年4月至5月,正值崀山丹霞石壁上鲜花盛开最多最美的季节,罗仲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中外专家详细介绍了崀山丹霞石壁上四季不同的景观植物。看到罗仲春对崀山植物多样性如此熟悉,专家组将修改崀山生物多样性科考报告的重任也交给了他。通过罗仲春和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一部完整的、全面的《崀山生物多样性考察研究报告》顺利完工。为帮助崀山申遗, 73岁的罗仲春全家总动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孙女、外孙女齐上阵,一家八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编著了中国第一部丹霞地貌区生物多样性图谱,谱写了一曲“全家八口助申遗”的动人乐章。他用十三年的辛勤编著了《新宁植物》一书,提供了植物多样性方面的科学资料,和他的考察研究报告及生物多样性图谱等第一手资料,为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舜皇山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为林业、环保、农业、医药、旅游、园林等多学科提供重要的基础参考资料,为全县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壮士暮年,为科技富农而终日殚精竭虑

  “罗老,十分感谢您,要不是您,我们辛苦一年的成果就毁于这场雪灾了!”这是发生于2013年12月,78岁高龄的罗仲春冒着暴雪路滑、山路崎岖的危险,第一时间赶到茶亭村指导当地群众恢复被暴风雪压塌的铁皮石斛大棚,避免300余万株铁皮石斛苗木受灾,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后,黄龙镇茶亭村种植铁皮石斛的村民紧紧握着罗仲春的双手,热泪盈眶的感人一幕。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一名老党员领导干部,罗仲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想着农村,总想利用自己的林科知识,为尚未脱贫又立志在林业上有所作为的农民朋友们做点事。

  他一门心思放在林业科技与农林生产的结合点上,将林业科研成果用于林区群众致富,引导林农发展热门林业产业,如南方红豆杉、楠木、香榧、青钱柳、三尖杉、野生百合、七叶一支花、白芨等特色树种种植,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使群众不砍树、不烧炭、不开荒也能致富和壮大林业产业。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按照保护条例,山上的树不能砍,地下的矿藏不能挖,罗仲春苦苦思索如何为景区人民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思索中,他想起在过去的多次考察中,发现在崀山的石壁上生长着居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因它是滋阴清热、抵制癌症、益寿延年的珍贵药材,市场上每公斤鲜品价达1600多元。随后,他着重开展了“铁皮石斛的原生态栽培”研究,每天都坚持做实验,一天四次记录铁皮石斛的生长温度和湿度,对几万个铁皮石斛样本进行物理因子分析研究……经过几年的持续研究,“铁皮石斛与铜皮(细茎)石斛森林立体原生态栽培实用技术研究”技术于2011年7月9日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2013年7月2日,罗仲春祖孙三代共同出版了《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技术》一书,其成果已在全县推广,至今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已逾500多亩,最大种植户种植60余亩,搭建种植大棚60多个,仅2010年就指导农户栽种30万棵,成活率达96%。2011年8月,峎山镇石田村72岁的何烈熙在罗仲春指导下种植栽培的30平方米铁皮石斛收获了第一批鲜品4公斤,收益4000元,且与北京和长沙老板签订了剩下铁皮石斛的收购合同。产品有了,效益也来了,罗仲春指导林农进行的峎山铁皮石斛森林立体原生态栽培获得了喜人成果,深受广大林农的爱戴。2012年,新宁县委、县政府已将栽培铁皮石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广项目。

  在罗老家的窗台外,一年四季都种有铁皮石斛的小苗,寒暑易节、风霜日雨,任意微妙的变化,都会一一记录在罗老的观察笔记里。他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感知她的性情与变迁,也能“一叶知秋”而掌控屋外的世界,以便于“最有发言权”地动态指导种植户生产。当然,他大多时间还是穿梭在田间地头,成为专业户们现场做有力的帮手。罗仲春经常亲自上门做技术指导,多年来从未间断。黄龙镇茶亭村陈孝柏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但他基本上是每10天去做一次技术指导,这对年近80高龄的他来说是不小的考验。2013年12月的暴雪将基地所有大棚全部压塌,罗仲春听到信息后一直眉头紧锁,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现场指导救灾、整理苗木,直到所有的大棚重新建好,苗木又焕发生机后,他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仿佛那不仅是别人的苗木,更是自己的珍宝。他让无数群众致了富,却从不收一分钱;他随便拿一项技术入股都可能成为富翁,却总把技术无偿传给农民,盼着农民们能将自己的成果转化为财富,然后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大象无形,把精深的论文简写在眷恋的土地

  罗仲春是现代林业的探路人,是一位深受党和人民尊重的林业科学家,是一位荣誉和著作等身、成果与人格熠熠生辉的长者,更是一位处变不争、默默无私的奉献者。他为人处事低调平和,谦逊温良,但在“发展林业、致富百姓”上,他总是当仁不让,一马当先。他总是一心想着百姓,一心为了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他最大的梦想。走入他的家,几张桌椅、一个冰箱、一台旧电视,简单而朴素,但最多的是书。到省里领奖,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曾三年未买过一件新衣服;但他时刻关心基层林农,搞了50多年的林业,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上百万字的文章,大多是写于林业、写给林农的科普手册,写给群众的致富技术。

  在罗仲春眼里,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利益一丝一毫不容侵犯,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坦言,推广铁皮石斛五年来,总共只因研究需要从种植户手中拿了两根石斛。平时上门指导工作,他也很少在种植户家中吃饭;相反,他挂在口边的最多的话就是“只要按我说的做,做成功了我就很高兴”。多年来,他总是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脚踏实地不飘浮,埋头苦干不张扬,不遗余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赢得了民心。

  在引导群众致富上,罗仲春始终认为最好的致富方法在群众中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善于总结、引导、提炼、提高并推广这些致富经验。在紫云林场考察时,他发现该场的何清龙、李中荣两位职工,利用杉树林种植野百合和七叶一支花,年收入4万元以上,虽然丰富了林区植被改善了生态,也取得了经济价值,但是他们只是低水平的种植,仅仅从其他地方收集了野生的原种进行移栽。罗仲春主动引导他们进行人工驯化繁殖、扩大规模,再进一步推广到群众中去并形成产业从而引领林区群众致富。舜皇林场的刘叙仲70多岁了,还是残疾人,只有一只手,人称“一把手”,只有小学文化,生活比较困难。罗仲春经常去指导刘叙仲在树上种植铁皮石斛,在林下种植白芨、七叶一支花等,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刘叙仲不用砍树、破坏森林一年就收入1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罗仲春是平凡的,但他用孜孜不倦的拼搏精神,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罗仲春是普通的,但他用默默无闻的奉献,在群众心里铸就了丰碑;罗仲春也是富有的,他满腹发展林业产业致富强县的绿色梦想,被无数执着的种植户、专业户把它变为了现实;罗仲春更是学问之大成者,他用毕生的心智、夕阳的晚辉著写了一摞摞观察笔记和科考心得,把论文写在了无限眷恋的他乡新宁的大地上,把智慧熔铸在新宁发展的时代华章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