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湖湘文讯

省市文学名家说茶陵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3-06-21

 

分享到:

【编者按】:

6月10-11日,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株洲市文联、株洲市作家协会承办,茶陵县文联、湖南茶乡花海红色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执行的“株洲市文学创作基地”茶乡花海授牌仪式暨文学讲座采风活动在茶陵举行。两天的活动中,采风团成员走访了腰潞镇、思聪街道、茶乡花海等地的名胜古迹,感受了茶陵底蕴深厚的炎帝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见证了茶陵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变革,聆听了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老师的文学讲座《儿童文学漫谈》。

作家们都说这次茶陵之行印象深刻,令人难忘。随行记者对作家们进行了采访,现将采访摘要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1.png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汤素兰:茶乡之行,追寻炎帝足迹,看到山河壮美,胜迹良多,同时,接触许多基层文学工作者,他们怀着质朴的文学初心,怀着对于家乡土地的热爱,自觉地记录、整理炎帝的故事,自发地对文物、胜迹进行保护,这份质朴与热爱,特别打动我。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的根脉,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而位于云阳山景区在茶乡花海,是这一次挂牌的文学创作基地。精致的仿古建筑坐落在自然山水之间,山色树影、蝉鸣蛙鼓,洗涤夏日的炎热,为我们营造出诗意的氛围,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灵感。文学基地的意义,不只是基地为作家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作家们也应该以文学为企业的发展,为茶乡的振兴赋能。我祝愿未来的茶乡花海,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景区,更是一个有独特文学氛围的精神家园。

2.png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聂鑫森:四十多年前,应茶陵一家铁矿企业工会之邀,我与老友叶之蓁前来采风并为工人业余作者讲课。此后我因供职于《株洲日报》,多次叩访这块人文历史文化厚重的神奇土地。礼拜洣江书院,瞻仰红军时代的苏维埃工农兵政府,走访云阳山中的美丽乡村,心为所感,情为所动,驰笔而为文。早两年出版的小小说集《驱贫赋》,此中不少篇的素材便来自茶陵。

今日之茶陵,已成为全国全省文艺家注目的热点。

癸卯芒种刚过,株洲作家创作基地落户于茶陵,湖南省作协、株洲市作协的作家们冒暑热而来,与县领导与本土作家一起参加揭牌仪式,并开展饶有意味的采风、学习活动,为日后的写作撷取新鲜而炽热的素材。省作协主席汤素兰登坛讲学,听众反应热烈。

与此同时,曾任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院长的梁瑞郴,与该院第九期的中青年作家,则参加茶陵“踏访文献地,相约湾里红”的红色文化采风活动。两处活动互为穿插又遥相呼应,足见茶陵的魅力四射,足见县领导的安排周到,足见作家们对日新而新的茶陵情有独钟。

挥一挥手,揖别茶陵,兜一襟画山绣水的灵秀之气,储满怀茶陵人锐意开拓进取的瑰丽故事!

茶陵,我们还会再来!

3.png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万宁:一直视茶陵为故乡,而故乡往往与童年有关,我是在解放完小读完小学的,时至今日我还能说出流利的茶陵话。茶陵的山山水水经常被我在梦里带到远方。洣水河畔的铁牛,云阳山上的云雾,老街里的长条石板,古城墙及城门,还有那些田埂上的奔跑星空下的仰望。一个作家终生走不岀自己的童年,我的文字也注定始终存有茶陵气息。这是我的荣幸!

此次采风,看了潞水神背神农殿、石龙里神农洞、天子坑的金鸡塔,听丁福东老先生讲神奇的古露国,实景实物映照着遗址遗迹,传说在这里就有了可靠的依据,老先生对炎帝神农氏在茶陵活动情况研究多年,祝愿他撰写的文集早日出版!

4.png

湖南卫视高级编辑范诚:一两天的行走,感受到茶陵丰富而凝重的色彩:青山,绿水,花海,密密的森林,多彩的田园。再加茶陵这块土地大红的底色,使整个茶陵显得五彩缤纷,分外妖娆。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我把所见所闻拍成视频或照片,发到抖音或朋友圈里,不仅收到很多的点赞,更多的是朋友们向我索要地址,准备携朋友或家眷来茶陵休闲度假。这就是茶陵这块多姿多彩的土地散发的无穷魅力!

5.png

《湖南工人报》总编辑黄义:茶陵采风两日,行色匆匆。我们穿梭于乡村野岭,探古访幽。简陋的殿堂、天然的石洞、挺拔的树木以及罕见的文字和装饰图案,印证神农活动足迹的远古传说;我们流连于茶乡花海,学思践悟。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幽深的峡谷以及秀美的景观和文化底蕴,聆听关于儿童文学的思想盛宴。汤素兰主席在讲座中告诉我们:生活比想象更精彩!

同样道理,当田间地头长出烟叶、荷叶和禾苗的时候,当退休干部为传统文化挖掘奔忙的时候,当古稀老人为民间宗教场所提供电力设施坚持27载的时候,当省级劳模情系“三茶梦”默默耕耘的时候,我们相信:传说和风景之美,不及生活的宁静。茶陵美,离不开“茶陵牛”!

6.png

湖南省作协组联部主任娄成:在株洲市文联、株洲市作协的引导和支持下,茶陵的文学事业搞得有声有色。前两年,湖南省作家协会在茶陵的花湖谷建立了“湖南文学创作示范基地”。现在株洲市作协又在茶陵的茶乡花海建立了“株洲文学创作基地”。无论是花湖谷还是茶乡花海,两个基地不但要“活”,更希望能“火”,为营造更浓郁的文学氛围,培育更优良的文学土壤,吸引更优秀的文学新人加油助力,结出更美更香甜的文学之果。祝愿茶陵文学日新月异,锦上添花!

7.png

《湘江文艺》编辑袁姣素: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茶陵。茶陵的山不算太高,却自带“仙气”;茶陵的茶未负盛名,却有“禅意”;茶陵的故事不多,却有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神农洞。这里的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无论是玄仙洞还是天子坑,或是金鸡塔,都有着神农的足迹与传说。来到茶陵,夜宿花溪园,听松林阵阵,虫子耳语,溪水淙淙,石蛙歌唱,享受大自然的和鸣,真的是惬意而安宁。茶陵是块天然的福地,是个能诞生奇迹的地方。

8.png

株洲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文星:茶陵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茶乡”,又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茶陵作为我的故乡,我已再熟悉不过,但每次探访,都会生出一番新的感悟。

踏足于高山之上,这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神农发现的茶陵大蒜、生姜、白芷公认的原产地为古露国潞水、清水、虎踞一带,位于县西北山区,深植罗霄山脉之中,它们个大瓣壮、香辣浓郁;信步于良田之侧,这里土地平旷,瓜果飘香,相传炎帝神农氏在部落战争后携臣民以茶陵为始,在湖湘地区种五谷、制耒耜,教民劳作;漫游于村庄之间,这里屋舍俨然,民风淳朴,茶陵是神农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炎帝神农氏的功绩无处不在,他在茶陵留下了许多活动遗迹和神奇传说。

追寻着老祖宗的足迹,吹着扑面掠过的风,每走一步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9.png

株洲市作协主席张雄文:因李东阳“茶陵诗派”而载誉文学史的茶陵,不仅是地灵人杰的文学沃土,更是始祖炎帝神农氏长期生活的地方。我曾多次踏入这块圣地,但深入田间山头探寻炎帝足迹还是第一次。漫步潞水村神农殿、石龙里神农洞、天堂山天子坑、神塘湾金鸡塔等地,我一次次触摸炎帝遗存的气息,感受到了中华始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易。而今,株洲市文学创作示范基地落户云阳山下,我殷切期待承炎帝灵气,株洲大地能再现当年茶陵诗派的辉煌。

10.png

株洲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黄旭阳:茶陵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这种温度从每一寸土地散发出来。炎帝神农氏足迹所至,播下了中华文明的种子,触发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繁衍。这种温度从深厚的历史文化散发出来。茶陵先贤的法言德行,尤其是文学成就,滋养了中华文脉。这种温度从淳朴敦厚的茶陵人身上散发出来。茶陵的农民、读书人、创业者,都焕发出积极热情踏实肯干的光芒。

11.png

株洲作协副主席姜满珍:茶陵的山山水水总是那么让人念想。冬暖夏凉钟灵毓秀的云阳山,集人文和自然风光于一体,让人留连忘返。栩栩如生的铁牛如镇城之宝永远在那岿然不动,让人沉思与遐想。茶陵朋友的热情好客亘古不变,茶陵的大蒜、生姜、白芷传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生姜名字的由来让人对炎帝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白鹭成行、荷花荡漾、鸡鸭成群、烟叶葱茏……一派美丽丰饶的乡村图景展现在蓝天白云下,如果始祖炎帝、诗人陶渊明、旅行家徐霞客、书法家李东阳还健在,我想他们都会像我们一样眷恋茶陵这块风水宝地。

12.png

株洲市作协副主席陈夏雨:一天都在路上,也好像永远都在路上。活动虽然只有两天,一切来不及细想,但所有的一切都留在心底。

我是开车离开茶陵的,颠颠簸簸,浮浮沉沉,有一种坐船的感觉。洣水一直为我送行。我感觉到自己的丰盈,和满载而归。

我喜欢河流。河流是大地上最流行的歌,洣水唱得最好。河湾柔软,哺育鱼儿,也喂养飞鸟。它们为生存忙碌,也和敌人舞蹈。

这两天,我有好几次站在洣水河边。也许是因为黄昏,也许是因为炎帝,洣水古色古香。有一种古老的暮色慢慢淹没了我。小鸟扇动翅膀,小兽加快步伐,归往小窝。我想起自己的几间大房,它们浪费了我的一生。我想在洣水的岸边搭建一个小窝,每天和洣水一起过风生水起的日子。

第一天去看了一个岩洞,炎帝待过的山洞,也是神殿。我第一次站在神和人的分界点,在一块崩塌的石头边,止步不前。有时候崩塌,便是一种最好的守卫。山洞周边,修长的杂树像喷泉一样,升高。风吹开树枝,远山和蓝天像炎帝一样看见了我,和一只爬行的百足虫。

当晚,夜宿花海,蛙声如鼓,树叶摩挲,一点轻微的声音都清晰入耳。我选择有的听,有的不听。世界是虚拟的,我从书中来,诗中走。一晚无梦,睡得很香。

我去看过洣江书院,它是一座桥,渡我出红尘。内心一旦沉寂平静,身外便鸦雀无声。喧嚣奈我何? 下次还要来,回归最初的家园。学这里的一棵树,一块石头,沉默地生活,诚实地面对渺小的自己。

13.png

株洲市作协副主席、《株洲日报》记者郭亮:工作的原因,我曾数次往返茶陵,晓得茶陵文脉之盛,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却未料想到,这片曾诞生过“茶陵诗派”领军人物的文学沃土,亦是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长期生活的地方。

在石龙里的神农古洞前,我们一行人仔细辨认着洞口上方岩壁凸出的非隶非篆的字样,耳边是年过七旬的丁福东老人絮叨的那些近乎神奇的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脑海里也有了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模糊画面……茶陵之秀美,固有其天然之功,却也离不开包括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内的历代先贤的奋力耕耘,以笔墨营生者闻之,能不踔厉奋发乎?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