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2-09-06
分享到:
一直觉得有些地方连名字都很好听,比如,多逸寨。
听说过无数次的多逸寨,可总是擦肩而过。它传说中一样地存在我心里。
“我的头低着,思想却在飞翔”,西班牙诗人洛尔伽曾经说过。于是在前往多逸寨的路上,我的思想开了小差。说实话,在农村长大的我,是不喜欢与世隔绝的乡村的,贫穷、落后一直是农村留给我的印象。许多想法交叉纵横,反复显现在山峦间,在蜿蜒而上的山路里,像一只飞鸟,在风中飘荡。
多逸寨,距离绥宁县城36公里,平均海拔650米,全村总面积27916亩,森林覆盖率87%。层峦叠嶂间,车子在弯曲的山路上盘旋,犹如外出觅食的飞鸟,一车子的人叽叽喳喳,叫喊着多逸寨的名字,我不知道今天要去的多逸寨里是否有着最好的食物,以慰藉这些从自然之外的来人。
一路上,都是绿,群峰摇翠,古木参天。我发现山路拐了很多个弯,故意把喧嚣拦在外面。我听见山谷溪流与苍天古树对唱着爱的重奏。我看见木房子,像一张张泛黄的树叶,嵌进碧水蓝天,隐秘、奥妙、神秘。多逸寨就这样羞答答地躲藏在一个山窝里。
来到多逸寨,隐秘的角落在眼前打开,清丽明朗的光从四面八方的树杈间赶来,金子般从木楼上倾泻而下。寨子是绿色的,古亭老树的枝丫,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各自成画,背山面水的多逸寨,每一步都是丹青。吊脚木楼的眉宇间传出岁月的回响,瓦盖层叠、密密麻麻。乌黑发亮的青石板路穿家过户,登堂入室。
听说,这里的每一个空间都珍藏着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美妙传说和神奇故事。
我换上苗家阿嫂准备的苗族服饰,穿梭在苗家木楼间,走在青石板路上。恍然之间,苗族先民筚路蓝缕,那粗犷原始的赤脚,从远古时代艰辛的跋涉而来了,我的思绪引入遥远深邃的遐思中,仿佛穿越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因湘黔古道穿寨而过,寨里终日市声鼎沸、商贾如云,近600户人家、3000多人口的多逸寨,由上寨、中寨和下寨组成。一个叫大店子的街铺上,每天要宰十头肥猪,打二十锅豆腐,才能满足全寨人的生活需求。只可惜这一派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却因土匪的一把大火及一场瘟疫破败了。
历史与现实,传说与神话在这里交汇,来到这里,走古人走过的道与路,感觉每一块青石板里,都凋落了一首古诗。见古人见过的景与物,每一座苗家木楼里,也深锁着一段故事。我途径寨口的山涧,当年道师与水牛精斗法的场景已经远去,只见一群野鸳鸯划破平静的水面,离的剑一般钻进了水草丛里。来到寨子的山塘边,再次听到那个由一只绿蛙精变成的邪婆子跟村民们借甑子的故事……
一切都在时间的脚步里酝酿、发酵。几百年来的风霜雨雪,沉浮若梦。唯有那曾经喂养着风尘仆仆的古商道,以及古商道上的马帮铃声、花轿人流的清泉水,依旧从石枧上常年不断的流出,给寨子增添了诸多灵性。
经过瘟疫和大火重创之后的多逸寨,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有“山高水远多逸寨,有女莫嫁寨中郎”,多逸寨的人们痛定思痛,守着先祖留下的沃土,却过着苦涩的生活,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日子。村支“两委”在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引进了特色水果“黑老虎”种植产业。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一步一步地恢复着湘黔古道,现在海角洞旅游步道也进入建设中,村里建立了旅游接待中心。
古老的过去,平静的现在,如今的多逸寨,卫生整洁、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村里的老主任带着我们一路走走停停,这位山里的汉子,依然用行动诉说情怀,铭刻多逸寨的风云际会,每天他的抖音视频里记录着多逸寨一步一景的自然风光。
多逸寨给村民们留下旅游发展的养分,留给了他们足以探究外面世界和内心家园的持续动力。老主任自豪满满地介绍多逸寨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他是致富带头人,一心一意带领着村里的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11月,村里注册成立了绥宁县裕民生态旅游观光扶贫专业合作社,种植黑老虎、油茶,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实现了由“深度贫困”向“美丽富饶”的华丽转变,古寨换了新颜。2019年,多逸寨获评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旅游乡村,像一个少女走出了深闺。
村民脱贫致富了,大多数人到城里买了房,寨子里老式建筑的房屋仍保留着最初的模样,石头砌就的院落,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房前屋后栽满了各种花草,菜园子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老主任说,虽然很多村民已经住到城里去了,但是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大家都会回来住,乡下空气好,吃自家种的粮食蔬菜也环保。
村子里除了进出寨子的主干道是一条水泥路,其余全是青石板路,虽然一些青石板路是后来重新恢复的,却也体现了执政者的急切愿望,对于传统和历史文化的向往。没有古老意味的文化物件,意味着没有文化名片。没有历史文化注入的景点,如过眼云烟,让人记不住想不起,走不到人的心里,留不住人的灵魂。身体走得太快了,灵魂却跌落在尘埃中,显得粗俗而无趣。
但多逸寨,恰如其分地抵御了这一部分的缺陷。它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呈现,就坐在那里,宽宏大量,毫无介意。它不阻止任何人进入,也不阻止任何人离开。用它庞大的时代词汇来招待我,穷尽想象,把所有相关的词语空间打开,来一次时光的穿越。
寨子旁边有一只黄狗安静的躺着,阳光照在它身上,悠闲自乐。有遥远的犬吠声传来,带着潮湿的气息,传递温暖,弥漫着挥之不去的乡愁。这些有着神谕一样仪式感的画面,在多逸寨的村落随处可见。木楼间,爬着一只蜘蛛。它乐此不疲的织网,以一个点为中心无限拓延开去,大风吹破了织就的网,它又默默的修补,意志坚定。这些小精灵,像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知晓村寨数百年的历史。我和老主任谈论着多逸寨的历史、讨论着木楼建筑。他满脸沟壑,内心却依然保存乐观,穷困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作为寨子领头人的权威,他也像蜘蛛一样默默的编织生活的网,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不知何处绿,只觉得此间凉。我们登上寨子最高点,远眺无穷处。
才发现整个寨子的绿已淋漓尽致,弥散着花草树木的香气。散落在寨子四周的枫、樟、梂木、松柏,以及那些显贵的金丝楠木、小叶黄杨、高山杜鹃等等,在这山岭之上,呈现着强烈的生命愿意,闪耀着强烈的光芒。这是一个有光的绿色,像是要起飞的样子。或是绿色的镜子,映照着多逸寨的荣枯得失。
多逸寨,在绿的滋养下,山与树相生,地与天相齐。绿色在这里得到极致呈现。山的那边还是山,这山如绿浪般,就这样一点一点在晕开。阳光就这样照耀着整片寨子。苗家木楼如大地上冒出的朵朵蘑菇,爬满座座山坡。你来或不来,它就这样绿着,这样香着。让人在青山之中,顿感一种虚幻意味,伸手可触天地交换的密码。
这山是温和的,才能滋养这一带的田园和族人。在绿色的簇拥中,显现山寨的韵味。多逸寨正是倚仗于这样的青山绿水,彰显出绿色、生态的祥和姿态。这孕育了苗族人不卑不亢、温和敦厚的性格。正如多逸寨的样子,温和以待这个世间沉浮聚散,悲欢离合。无论种植茶籽,还是“黑老虎”,它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大山吐纳,山中花开花落,有神的隐藏和宁静。
耳边,主任唱起了苗家山歌,壮阔的音域把我所涵盖,而我,出生在一个不是苗寨的苗族人,是听不懂苗歌的。今天,穿着不太合身的苗族服饰,内心有委屈和不安,我对自己的民族知之甚少,愧疚不已。
幸好,多逸寨给我无限的可能。青山、绿水、苗歌、木楼、青石板路构筑我乡愁的一部分,这里的一切,可以安放我的灵魂,毫无理由接纳了我。此刻,在多逸寨看云卷云舒,安静舒适的宜居环境完全把我融化。
爱上一个地方之后,总会找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和别人。你看,寨子里,一条条石板路倚着人家,调皮的鸭子摇摆着尾巴,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可渔可樵可稼穑的小村子。
作者简介:杨美平,湖南省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