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段淑芳:八千里路云和月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 : 2025-03-17

 

分享到:

1742179862042.png

张雄文的散文集《白帝,赤帝》由44篇独立的散文构成,共计19万字,先后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第三届“湘江散文奖”。

书中,有诗意盎然的自然流淌。“像步入一个迷离的梦境,白云如纱如棉,悠悠荡荡,漂浮、弥散在陡峭的西岭”“篝火已尽,夜已深,勾蓝的清韵依旧在四野流淌。我借宿一家民宅,枕着汩汩流水,咀嚼勾蓝无边的清韵,渐渐入梦……”这种诗意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自然流淌。不管是家喻户晓的风景名胜区,还是尚未开发的乡村自然景观,在作者心中都是有故事的,在他笔下都是有灵魂的。

作者的散文里处处流淌着诗意,我想,这可能跟他骨子里的诗意有关。文学体裁的分类本就没有泾渭分明,读者有时会读到散文化的小说,或小说化的散文。《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能把散文写得像诗一样,足见作家的文字功底。

书中,有古典文学的巧妙运用。作家走上文学路,读得滚瓜烂熟的《古文观止》功不可没。这些名篇名句似乎早已烙进他的脑海深处,写到某个契合的场景,某个熟悉的风景,不等他下指令,这些句子就从他的脑海里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一样蹦跶蹦跶跳出来,再从他的笔端争先恐后跳跃到纸上,为他的美文增光添彩、锦上添花。那么熨帖自然,让你觉得多用一句是堆砌,少用半句不是那个味儿。

如《月挂眉山》这篇,作者一句“多年后,还能记诵那些如怨如泣,令鬼神动容的词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引出了写《陈情表》的李密;接着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作者想象着当年被贬谪黄州的苏轼,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愁绪满怀之下夜不能寐,干脆借着月夜踏歌而行、对酒当歌,很自然地引出了《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里的经典名句。作者写道,如果说李密是眉山文气的一眼泉源,苏轼则是浩瀚的汪洋,是这座城的代称和象征。是故,眉州也就有了“中国散文之乡”的美誉。

书中,故事叙述得绘声绘色。红色旅游景点被写得很多,再写似乎也很难写出新意,但在张雄文这里却不是问题,早期的传记文学写作训练出了他非凡的故事叙述能力。每到一处,通过多年行走积累的历史文化底蕴,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能够轻松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情绪不能自已。当读到《通道的红与绿》中那场血与火的战争,二十多名官兵在密集的火网中先后血洒林荫荒草,剩余的八个人弹尽粮绝后,砸烂手中枪支,高呼口号,纵身跳下五十多米高的悬崖时,你是不是感动于战士们的英勇不屈、舍生取义,而不由得潸然泪下?读《火龙腾起的地方》,看到蒙冤被杀前的革命战士段德昌慨然对要杀害自己的人说:“不要用子弹,留下一颗子弹去打敌人!”时,你又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读《平原上那座突起的高峰》,抗日英雄马本斋,日寇抓了他那同样有着燕赵之风铮铮铁骨的70岁老母亲当诱饵,想逼降马本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拒绝吃喝日寇送来的饮食,七天后气绝身亡,殒身报国,以死明志。临死前还留下一句:“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就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英雄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同样英雄的中华儿女。英雄已长眠于地下,精神永垂不朽。

著名散文家梁瑞郴说:“行走,往往是一个作家必不可少的功课。让行走成为写作者的一种常态,不仅仅是对大地的丈量,还应包括对生活的分解、抽象与提炼。”这么些年,张雄文一刻也没停止过行走的步伐,而且是越走越快,越走越健步如飞,越走越身轻如燕。行走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来形容他在文学上的行走也不为过。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