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

邓亚兰:岁末冬至

来源:边城晚报   时间 : 2025-01-24

 

分享到:

听闻远方已经下雪,指尖的光阴吹落在萧瑟的寒风里,推着日子,又一个冬至不约而来。

冬至,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气,如同一位含蓄的诗人,轻轻地在岁末的门槛上吟唱着岁月的更迭。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简单符号,更是天地间一场盛大的仪式,宣告着一年中最长的夜晚与最短的白昼的交替。

母亲在冬至的清晨就发来一段语音,交待我不要在交节之际去洗头,以免寒湿侵身。母亲的慰问总是最霸道的馈赠,每每都会感觉一股暖流穿过,仿佛能驱散冬日的严寒,让心灵得到最温暖的抚慰。母亲的身体已不是很好,我们总要她不操心,但她根本就停止不住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们的牵挂。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善意隐瞒些事情,却阻挡不了她源源不断的爱意。

我知道冬至的晚餐,肯定有一大桌菜和一盆暖暖的火。冬至这天,我们吃着火锅,聊着家常,听父母打趣逗乐,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他们看不够的宝。我们总是在外面忙忙碌碌,忽视了给予家人陪伴。其实,他们要得不多,只想我们能早早回家吃个团圆饭而已。在渐渐蒸腾的热气中,母亲碎碎叨叨地念,笑容里衬托出的皱纹又明显了很多。

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在第一句就已植“思家”之根,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诗人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远行之人的伤感都裹挟着一缕乡愁和盼归的味道,黄昏时升腾的炊烟里都是千丝万缕的思念。然而,诗人在后两句却笔锋一转,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其实,盼归和倚门望归的心都是相通的,数着光阴,追着日月,周而复始,年年如是。灯光下,长辈的忙碌,孩子的嬉笑耍闹,不过就是寻常的烟火而已,但温馨的氛围可以让疲惫瞬间消散,喜悦在心中悄然绽放,爱的气息在心里深深地流淌。

我也很喜欢苏轼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冬至日,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吉祥寺以牡丹闻名,当牡丹盛开时,文人公卿都来游赏吟咏,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世人都喜欢牡丹盛开时的富贵荣华,却有谁能知道这都是经历了凄风苦雨才得来的,又有谁能不仅欣赏牡丹的雍荣华贵,能在其枯荄时期、在其沐浴萧萧寒雨时节来稍加眷顾?“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以反问出之,肯定无人“更似苏夫子”,给人气势凌人之感,笔力雄劲。

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就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不一样的感悟。他能清晰的认识到“独处”的可贵,将此次独行看成是自己的人间清醒,感悟到了人生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才是难能可贵的。苏夫子,那位千古才子,他不是因为花时才肯独来。他来,是因为他懂得欣赏那井底的光,懂得品味那微阳的孤独,懂得感受那寒雨的冷酷,懂得体会那枯荄的生命力。他来,是因为他懂得生命中的美好,懂得在孤独中寻找力量,懂得在寒雨中寻找希望。

是啊,岁月的寒冷,凝结不了我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我们奔向更好的旅程。没有逾越不了的寒冬,也没有不会到来的暖春。无论走过多少黑暗的路,始终要相信,总有一束光,一定会穿过光阴的迷雾,为你而来;总有一朵花,一定会不惧人间的风雨,为你而开。

晚饭后,开车穿过城市的灯光回到自己的小窝。静下心来,我想去感受最长的冬夜,聆听一曲悠扬的音乐,或品读一首优美的诗篇……或许,只有让自己在这匆匆的流年中,保持一颗真诚而宁静的心,才能去感受时间的温暖和美好,让每一段的时光都留下痕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