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生大观 时间 : 2024-12-02
分享到:
人物简介
谭谈:1944年生,湖南涟源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著有《山道弯弯》等多部作品,获多项重要文学奖项。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2023年,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作家谭谈的旅居养老经
欧阳璐
“2025年元旦过后,计划去云南的腾冲、建水、弥勒,各旅居20天。”
说这话的时候,80岁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谭谈正坐在长沙自家阳台的座椅上,秋天的阳光洒落在玻璃桌面上,泛着亮光,晶莹如同大理洱海的湖面。坐在旁边的旅伴面带笑容,满脸期待。
想去哪里自己说了算,这是一个早年勤奋工作55载、晚年旅居养老10年的著名作家的底气。
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退休了,没有了工作负担,人生进入了最自由、最浪漫的阶段,想去哪里就到哪里去,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谭谈说起了迟到的退休生活的美好。
2014年,70岁的谭谈办了退休手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职务带来的事务让他比一般人晚退休了十年,也让年过古稀的他倍觉退休时间的珍贵。
“但是年过古稀,身体的调节功能就差了,在有‘火炉’之称的长沙就熬不住了。”谭谈称,在寻找避暑之地时,他一位以前和他同在一座煤矿工作、现在在云南开煤矿的同事刘君,邀请他到云南富源县的一个选煤厂去住一住。于是,他和老伴,以及这位朋友的儿女亲家,共四个老人,一起到了这个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云南富源县的大山深处,在一个选煤厂的宿舍楼里,一起过夏了。
这里海拔1900多米,青山环绕,小溪流淌,天凉气爽,四个老人,每天一起聊天做饭散步,日子很是惬意,就此开启了他们旅居养老的诗篇。
步伐一旦迈开,就未曾停下。之后,谭谈及旅伴开始了改造贵州废弃煤矿为老友家园、在贵州凉都购房自住、在云南大理农家小院长租、在海南酒店短住……
由此,他们也发现了人生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旅居养老里的“诗和远方”
“大理就像一个大公园,很自由舒适。”谭谈说起了他度过4个春节的大理时,眼里闪烁着光芒,“我们早上出去,躺在洱海边晒太阳,中午在外面野餐,散散步,吹吹风。”
(谭谈在大理洱海边晒太阳)
当然,吸引谭谈的不仅在于大理风景好,还在于当地的老百姓非常友好。谭谈记得有一次在大理过夏的时候,他们在当地散步,路过一处人家的院子,看到院子里的韭菜长得非常好,就想去挖一点自己种。由于院子里无人,他们就自己进去挖了。挖完的时候,院子里的主人出来了,是一个老婆婆。他们本以为会挨骂,没想到这个老婆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告诉他们,“你们要是挖回去自己种的话,要把根剪掉呢”。
他们会去当地的少数民族村寨赶集,也会被邀请参加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以及村里的婚礼等。有一次,村长的女儿出嫁,邀请他们去参加,还特意交代,“不要送礼,不要送礼,我们就图个热闹”。谭谈这才发现,这里的婚俗与湖南截然不同,于是他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们:湖南云南都是华夏大地,汉族彝族都是炎黄子孙。
在祖国的华夏大地,一年四五个月旅居在外,在苍山洱海边散步,在黔西百里杜鹃风景区看花海;在白族村寨赶集,在蝴蝶泉边听歌……这已成为谭谈的退休生活常态。
在年近80岁之际,谭谈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这也是他行走祖国大地的心声。
新潮养老方式的背后
旅居养老10年,谭谈出了好几本书。旅行激发了他的灵感,把美景写成美文,这是作家让人羡慕的收获。然而就像行云流水的文字背后都有创作的艰辛一样,旅居养老的背后也有着沿途抵达的辛苦。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也会不断寻找新的旅居养老方式。”谭谈称,比如在云南富源县的选煤厂度过两个夏天后,他们发现这里环境是好,但是交通不便,而且熟人少。正在这个时候,朋友刘君又说他们在贵州有个停产几年的煤矿,改造一下可以住很多人。
一向有想象力的谭谈一听心动了:“这不就可以打造一个老友家园吗?”
他立马就行动了,消息一发,就有30多位朋友报名。于是他和三位朋友一起去进行前期建设,约定在涟源市的白马湖集合出发。然而出发的前一天意外发生了。
“四个人中,除了我,有的怀疑患癌了、有的摔伤了手、有的重感冒了。”谭谈一看情况不妙,自己一个人还去吗?毕竟自己也是七十好几的人了。“那也得去!”他想着,最终,他连同那位重感冒的朋友一起出发了。
到了贵州,接到他们的朋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很好的酒店,说:“你们好好洗个澡,这个煤矿停产后也停了水,不接通水源没法洗澡。”
困难已摆在眼前。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他们去那里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水塔。
“当时那里有个卖水塔的,但我的朋友叮嘱我,要小心被杀价。”谭谈称,因为每户只收一万至一万五千元钱,要把整个房子改造好,费用是非常紧张的。于是他还有一个最为核心的任务:花小钱办大事。
幸运的是,他发现卖水塔的老板是洞口的,是老乡(曾经洞口、涟源都属于邵阳市),外乡遇同乡,是人生的乐事。于是就用乡音砍开了价,很快就谈妥了。但是买好后问题又来了,那个水塔很大,不能直接放到屋顶上。老乡也很仗义,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我们把材料搬上去,在上面焊。”而价格,依然不变。
一个星期后,水塔终于焊接好了。
当水塔建好,正式启用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15天没有洗澡了。
“当然那个时候不洗澡也睡得香。”谭谈称,他就是一心想着把老友家园建设好,其他都没有多想,“每天就是大早起床出门,开车去县里,一家家选购装修器材,一家家比价砍价。”
最终,经过四个月,一个由煤矿改造的老友家园建设好了,30多户人家都热热闹闹住进来了。大家住进来后,为了增进感情,谭谈又开创了一个被老友称赞的新玩法:每户拿出一道菜,办长桌宴。
“我们花一万元钱就在贵州有了自己的住房,住得好,吃得香,真是不可思议。”住在这里的老友,经常和谭谈一起旅居的湖南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的老院长罗坝东说道。
让罗坝东最为难忘的是,一次一位朋友的马桶堵了,谭谈,硬是用手将他们的马桶梳理通了。“谭主席既当采购员,又当施工员,既当修理员,还当感情联络员,我们真的很感动。”罗坝东说道。
如果回到退休前,谭谈一心大家着想,不计利益得失,无私奉献的事情更多。艺术来源于生活,他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与普通老百姓共命运的精神也深深反映在他的《山道弯弯》等作品中。这也是为什么他退休后一呼应,立马有30多位朋友报名加入“老友家园”的原因。
“我们跟着谭主席,开心快乐,一辈子受益。”罗坝东的妻子朱建贞说道。
心随时代走,心就不会老
近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旅居养老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养老方式。问及旅居养老的收获,谭谈也是乐于分享。
“一是环境新鲜,得到了很多体验。”谭谈认为,熟悉的地方很容易呆腻,人懒得运动,而到了新鲜的地方就非常容易迈开双腿,“陶醉于山水之间,人会变得非常快乐。”
“二是丰富了技能,跟上了时代。”谭谈说锻炼的技能是多方面的,近年最大的收获是能熟练使用各种手机软件,因为看了风景之后,总想写作分享,于是他在79岁的时候学会了用手机发美篇,“现在已经发了大约300篇,平均每篇达到了1.3万的阅读量。”
“三是锻炼了身体,不用老往医院跑。”谭谈称这是在健康方面最大的收获,因为到处旅居,他在70多岁还能开车自驾游,而因为风景吸引,他不断突破自己,爬过海拔2700多米的贵州娘娘山,下过700多个台阶的虎跳峡,闯进岩柱达百余米的贵州织金洞,“那些山的雄奇、水的威猛,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谭谈和夫人在虎跳峡留影)
事实上,已经满80岁的谭谈完全看不出是一个耄耋老人。他步伐矫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在记者来采访的这天还正在校对一本新书《故乡》的书稿,在11月中旬又要回娄底开展“老矿工携《山道弯弯》回娘家”的活动。
对于旅居养老的经验,他认为有三点可以分享:“一是短租,可以极大节约旅行成本。很多旅游城市的民宿一天包吃包住100元,采用40天起步的租住模式比自己买房划算很多;二是换住,可以和不同城市的朋友换着住一阵子,更经济实惠;三是直接参加旅游公司的活动,现在很多旅游公司有多个旅游基地,交一次钱就可以去多个城市旅游,省心省事。”
所以,人到晚年,为什么还要走出去?
“是为了去感受这个时代蓬勃跳动的脉搏,看我们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谭谈在2024年1月出版的《旅伴——四个老人走天下》一书中写道。进一步来说,则是书中所言:“心随时代走,心就不会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