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24-11-12
分享到: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如果将南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借用在这里,是恰当不过的写照。古镇晚照,落霞满天,河水微澜,真是别具一种深秋时节的静美。
发源于贵州黔东南茂林峻岭深处的水河,一路奔波,来到新晃县城后,竟绕出了一个完整的几字形河道。而在几字那一撇的中间,一条细细弯弯的小河,斜剌剌地嵌了进来,宛如一条小龙游向大江,与巨龙一起并行远走去完成那未知的命运。所以这里又被当地人称作龙溪口,意谓两条蛟龙在此会合高飞的口岸。这里是一个很大的码头,半圆形状,像一个拉开弦的巨型弓箭。曾几何时,那河面上游弋的一只只船帆,便是这张弯弓刚刚射出的箭矢。无论它们射出有多远,都会记得出发的地方,都会一路封存着出发地的烟火气息。
一百年前,一位面容清俊身材单瘦的青年,曾随地方上的土著部队来此处驻防,后来文名远播海内外,他便是沈从文。在他的《沅水上游几个县份》里,是这样细述新晃的:“一个初到晃县的人,爱热闹必觉得太不热闹,爱孤僻又必觉得不够孤僻。”“湖南境的沅水到此为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丽。”文章中还特意提及了古镇:“晃县的市场在龙溪口……被称为‘小洪江’,由于繁荣的原因和洪江大同小异。”由于过去未通公路,贸易往来主要依赖水运,这里是湘黔边界,水运天然便利,是故繁华兴隆,盛极一时。
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大约在400多年前,便有先辈陆续在此垒石砌墙,起梁盖瓦,修筑居所住宅了。古镇不大,看上去颇有几分袖珍,步行个把小时,便可将全镇悉数走遍。
古镇巷子地面全由长方形的青石条铺就,光洁、透亮、平整、坚实。踩在仿古仿真的青石板上,感觉也很踏实与自在。岁月静好,便是在这极松弛平常的款款步行中,只要稍加留意,也是能够体会到的。
古镇中心的当街处,有一规模宏阔的古宅,门头高悬四个大字“龙溪书院”,门外悬挂一副对联“院内书千卷,厅前日一轮”。外有封火墙,内设木结构,建有天井、书铺、讲坛、展厅、戏台、藏书阁、品茶室、后花园等,占地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真可谓“室雅兰香,琴韵书声”。
据县志记载,早在1821年,在本地一位叫吴继儒秀才的倡议下,当时的晃州厅即在龙溪古镇修建了阳书院。不料到1901年书院遭废,“启迪民智,教化民风”的夙愿落空。好在新时代开启,2012年,新晃县在书院原址上,重建了书院并取名为龙溪书院,以别于昔日废弃的阳书院。书院是在一处砖木结构的徽派深宅大院上改造重建,彼处为旧时一富商的超大油号院落。如今人去楼空,宏建佳构,修复一新,美事遂成。
古镇巷子既久远又悠长,略显几分残旧与凋零,而又不失古色雅致。
街道两侧更多的是涌出的崭新旧宅,它们是在原貌基础上修复翻新,又较好保存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幽深的小巷里,不时闪现高耸的封火墙围成的窨子屋,将小巷挤得越发的幽隐狭窄。盐柜、油号、商铺、烟店、客栈、钱庄,大大小小的实体店就错杂在小巷的民居宅院中间,既为商号又是住宅,和谐相处。
小巷里此刻有不少房子正在抢修维护中。街头巷尾,深宅大院的门楼瓦檐修缮之时,头戴帽盔的施工人员在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房主有的将院落改建成了民宿客栈,古朴雅致;有的将古宅改作了门店,或茶室,或清吧,或咖啡屋等等,古意犹存,清丽多姿。古镇在闻到了新时尚气息之后,也嗅到了新的商机,于是它不甘落伍,整装打理,重新出发。流连在古镇,令人欣慰的是,古貌透露出创新的色调,而新颜又在悄然延续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漫游之中,我被一处大宅门外墙上的一块匾额吸引,“梁思成林徽因旅居处”。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家人从北京南渡迁往内地,在去往昆明的途中曾在此逗留过十来天。
回到江边的城堞上,俯瞰一江秋水,再也看不见昔日穿梭于江面的舟楫帆影。国道、高速公路、高铁、航线,现代化交通工具不时在古镇边上或上空飞驰而过,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舢板渔舟。
夕阳将静静的龙溪口河面,铺上一层金色的浮光碎影,也将厚厚的红砂岩城墙染上了一层古铜色的釉彩。那是柔美宁静的时光,在这一刻忽然停止下来,散作漫天的霞光,落在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