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时间 : 2024-10-29
分享到:
“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一进一出,耗费大量经费,这个现象被科技期刊领域称作“两头在外”。
2019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计划以5年为周期,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集群化试点等项目,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10月27日,以“集约发展,赋能学术,智领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上海期刊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透露,经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第一个五年周期的建设,一批关键领域科技期刊实现突破,高水平期刊数量显著增长。目前,中国已有154种期刊在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25%,15种期刊学科排名位居第一,有4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期刊发展迅速的同时,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期刊分社社长许佳颖在论坛上提出几个问题:期刊与学科建设如何融合?如何调动高校学者办刊积极性?如何建设卓有成效的科学成果传播平台和渠道?“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如何破局?如何实现高校综合性刊群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如何形成多元的收益模式?如何提升期刊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克服科研成果单一传播的传统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不约而同提到预印本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快速重塑知识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期刊要克服渠道单一、封闭性强、时滞长、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端,使知识生产的要素资源配置在技术加持下更具活力、更有效率。”高自龙认为,期刊已不再是学术交流与传播的“独唱”舞台,应该与预印本平台形成共建共享的学术新生态。
“预印本在自然科学期刊中的应用已很平常,人文社会科学的预印本平台也已推出,有利于确认首发权、推动知识共享,减少重复研究、促进知识创新,加快知识传播、扩大学术影响。”刘曙光说,学术期刊要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期刊编辑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编辑政治素养、选题策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学科专业素养、编辑加工能力、学习能力。“学术期刊的纸质版印数越来越少,网络版下载量、引用量,微信公众号篇均阅读量,逐渐纳入评价指标。”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兼SciOpen平台运营部主任张莉建议,要把资金、资源向办刊实力强和具有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的科技期刊集群倾斜,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支持提升自主出版服务能力,吸引期刊回归,建立集群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集群化发展,参与国际标准讨论和制定,提升我国科技期刊评价话语权。
针对高水平期刊人才的培养,刘曙光提到的“编辑学者化与学者编辑化”引起与会者共鸣。“畅通编辑职业发展道路,支持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的双向流动,实现编研结合,把学术期刊编辑培养成集学者、编辑于一身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满足于‘埋头苦干’编稿子的职业编辑。”刘曙光认为,新的技术革命、新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技术性失业,但是很难取代有创新性、有思想性的编辑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介绍了人才赋能引领期刊集群建设的相关实践。“目前,100多位包含两院院士在内的交大教授担任高水平期刊的主编。发挥科学家、学者、学科与学生的联动效应,我们打造了‘主编说’这一品牌活动;助力编辑人才成长,定期举办‘期刊Talk’编辑沙龙,同时,从2019年开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展学术写作课程和论坛,面向在校生开展编辑实习。”
上海期刊论坛自2012年起由上海大学与上海市期刊协会、上海市出版协会联合发起并主办,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成为业界交流碰撞,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大学期刊社是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之一,目前拥有17种学术期刊,是国内期刊集约化发展的先行者。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