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山拾零 时间 : 2024-09-04
分享到:
一口气掩卷看完同学古尔图寄过来的他最近力作《巴克图往事》时,脑海里响起了毛主席打下娄山关写下的这首豪情万丈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50余万字的篇幅,记载的却是塔城巴克图口岸百年变迁的雄奇历史。是历史却比历史本身更精彩,是小说却又是真实的存在与发生。3年前我亲眼目睹艳阳同学在毛院的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还敲打着《巴克图往事》的草稿,几易其稿,终于面世,且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真心为他骄傲!
没有人知道这百年的历史需要查证多少史料,而从史料中的只字片言,又将如何真实有趣有料地还原当时的宏大场面,在还原历史中,又如何利用家族、人物的刻画来带动情节的推动与发展,当我一口气看完后,对作者产生的更是由衷地敬佩与骄傲。
这部长篇小说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塔城的一部百年历史,这百余年历史当中,塔城作为边界,巴克图作为贸易口岸,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与正值发生变故的苏联(俄国),以及新疆作为天高地远,无暇顾及之处的统治者的更迭,让塔城这个角落起起伏伏,历经苦难与沧桑。
纵观这部长篇小说,个人感觉有三个较明显的特征:
01
历史脉络清晰
一是历史事件主线非常清晰,构筑的家族人物框架非常有考量。
如果要写历史,那肯定不是只写历史。于是有了牛、吴、孔家三家两代人命运的交融与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故事。
几大家族的构建与发展丰盈着这百年的历史进程,几经战乱后的塔城人民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如何顽强而又坚定信心地走下去。
当然这三家我可以理解为作者精心挑选的巴克图热土上的代表。因为,牛家是清代最后的牛把总,有的是血性与担当,更有对土地深沉的热爱,所以,他必然会是农耕文明、穷苦百姓的代表;吴家是医药世家,医者仁心,所以,吴学璋他既是老讲究的代表,也是年轻人思想的启蒙,他办的简单学堂是当年那些孩子战乱前最无忧无虑最欢乐的日子;孔家是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孔云清学着老一辈富贵险中求的精神,硬是走出一条自己的贸易路,而收下吴学璋的二儿子吴怀智当徒弟则是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在白俄兵败这个阶段,历史背景应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冲突最终由俄国的红军来解决。但白俄垂死挣扎前的疯狂是极具杀伤力的。
首先,扎克斯基一个会拉手风琴的老毛子对孔家女儿孔淑慎产生了终身不嫁的重大影响;其次孔家儿子孔淑魁通过关系进行警局当差,导致人生的轨迹发生改变;再次孔家长工阿斯哈尔被杀,为其子努尔别克从善良变成土匪埋下伏笔。
由于地处边境,贸易中心,俄国的革命必将影响到这座小小城市。但塔城人民用其博大善良的胸怀接纳了一次又一次逃亡而来的难民,拿出自己最好的衣物来接待他们。而这片土地更是无私的包容。只要愿意,可以随时在他的身体里进行索取生存繁衍。
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塔城人民众志成城地抗击马匪的场景。所有的人全部涌过满城,死守满城。那应该是塔城最危机存亡的时刻,如果没有瓮城简单的城墙,如果没有那个德国的洋乞丐打出了那几发格林炮,留出宝贵的城门重筑时间,如果没有全城男女老少齐心协力拼命生守的精神,也许塔城就没有也许了。
这样的惊心动魄,这样的悲惨遭遇,这样的血肉横飞,没有亲身经历,无法描述。但作者却成功地再现了当时激荡的守城场景。所以看完书再看前面笔者苦心搜集编排的1901年5月绥靖城东门瓮城的照片时,长长的叹息不由地从胸中拉扯出来。
02
人物刻画传神
二是人物刻画非常传神。
作者对人物的编排与个性的刻画,精准而有力。当然也杂夹着作者对人物自己的喜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写到自己非常喜欢的角色不得不死亡时那种悲痛而无法走出的心境。
而118-119页,四个女学生天南海北对爱情对自由对人生向往的辩论,其实也预示着每个女孩子的命运走向。
同在学堂,一起接受这种各种思想的启蒙与冲击,但是最终由于每一个人,他的选择不一样,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一样,受环境的影响不一样,最终也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牛玉芹热爱时尚,向往自由,选择逃婚,最后,伤痕累累,一身伤痕回到家。做别人的小三,挖别人的墙角,最终也沦落到被别人抛弃的地步。
牛大脚,牛家小女儿,淳朴善良,任劳任怨,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却向往追求完美爱情,却也不反对爱情经历坎坷,允许有各种不相同的颜色。这简直就是她后面悲惨遭遇的概述。
这个经历磨难,历经包办婚姻的痛楚,也正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但作者给予了她最后的怜悯,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女儿,支撑她未来所有的孤独与苦寂。
孔淑慎,孔家的大女儿。裹着小脚,却能掌管整个德胜行的女人,对她一到冬天就开始回忆,就开始思念的一段场景,特别细致动人。
她明白自己躲不过雪,无论蜷缩在哪一个屋里子,塔尔巴哈台漫长的冬天,纷纷扬扬的雪都会替她孔淑慎细数自己的青春岁月。没有办法,孔淑慎人生的冬季早就可来了,那是一份比无数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从那个寒冷的冬季,那个会弹奏手风琴的白俄军官进驻德胜行开始,孔淑慎的冬天就再也没有离去。
看完这段,你会为这个中国传统伟大而坚强的女性不屈不饶的精神而感叹。那带着伤感的琴声,撩拔到了这位有思想有个性的女人,而她也甘心为之付出一生。
也许只是为了那一句,到了地下,我还给你拉琴的诺言。
孔树魁,孔家的独子。塑造一个这样的人,从开始的想出人头地,大干事业,到慢慢变成察言观色的行家,狐假虎威的作风,最终走向利令色昏的过程。这是社会的一种潜规则,官商从来是一家。他也是这样一个逐渐腐败,慢慢蜕变的代表,商人千方百计的去想办法利用资源,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他最终没能保得住家里的德胜行。这真是一个讽刺。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但最终你是否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觉得作者这个点上的立意非常深远。
孔淑仪,孔家的小女儿。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自始至终有自己的想法,勇敢走出县城到省城教学,接触到了一些更先进,更新潮的先驱革命者的一些影响,所以最终也促使她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革命者,所以她与吴怀智这个有志有为有远见的青年两人最终走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确定这本书的一个走向,走向光明,让人振奋,充满希冀。
吴怀智与吴怀仁,吴家的两个儿子。这两个人的刻画,就是当时两类人的代表,一类人行尸走肉,靠鸦片麻醉自己,最终一无所有的离去;一类人依靠着自己的勤劳朴实的本份,再加上行走江湖的历练,让自己终究成就更好的自己,也为自己未来的光明大道打下坚实基础。
即使战争使得德胜行一无所有,但我想只要有吴怀智在,德胜行的繁华必定指日可待。
让反复经历苦难与伤痛的塔城,拥有着活下去的信仰和力量,靠的就是他们这种永不放弃的这种精神。
03
语言细节之美
三是语言不但具有地方特色更富有哲理,细节刻画非常别致而有画面感。
在白俄兵败这个阶段,他对德布罗哲夫喝酒及情绪的描写非常细微:他不再保持绅士风度,敞开衣服的扣子,自然略带卷曲的头发散乱着,嘴角微微上翘的胡须上,不时挂着小水珠和食物的残渣碎末儿。
看着这样的文字,一幅心有不甘即将下任的驻俄理事的郁闷形象跃然纸上。
再有,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不可能不了解打馕。但他对打包谷馕的细致描写,让人看了有如播放一段短视频,展示着这段精彩的过程。
(P116页)他把那张转了几圈的馕饼放在一个蒙了毛巾高高鼓起的圆木上,左手用一个铁钩子拉一个薄铁皮盖子,右手拿起这个圆木疙瘩,伸进炉膛,在那生着炭火的炉膛壁上使劲一摔,那圆饼便粘贴在炉膛壁上……
由于馕烫,维吾尔族大叔急忙把手指头伸到嘴旁,朝手指吹几口气。
这段细致的描写足以表明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并感同身受之人。
边疆特别的用词如“打二饭”,巴依,“馕死哏”都代表着这个地域的文化特征。
吴鸣璋在私塾课堂上讲的话:要明白生活的不易,裕生堂是药铺,救死扶伤是本分。饥饿也是一种病,得治……管不了饱,更不能让他们吃撑,那也是会要了命的。
孔云清对努尔别克说:读了书你就能懂得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识了字,你才能把这世间看得明白,你才能摆脱你既定的命运,才能把握你自己的人生。
这段话放到现在也是杠杠的为什么要读书的金玉良言。努尔别克最终的命运是否也可以归结为当初他并没有认真读过什么书?
牛道全教育儿子的话:钱袋子要鼓,枪杆子要硬。尤其是在乱世,一定要有武器,好人一旦有了枪,就是善良有了力量,那时,邪恶的势力就无法嚣张。
牛道全正是从自家地里挖到了一批白俄隐藏的武器,才得以在边境伸张正义,保全自身,更是在非常时期种出大量粮食雪中送炭支持各大家族及百姓。
还有对牛道全全文多次放雷子炮场景描写:把火药捻子抠出来,噗的一声吹着手里的火纸,点燃捻子,麻纸卷着黑火药的捻子哧哧响着,迸发出一串串闪亮的火星,他一甩胳膊,头顶蓝得清澈的天空便发生一声痛快淋漓的爆炸,冒出一团黑烟,爆碎的爆竹纸屑在寒凉的空中,慢悠悠飘落下来,落到那些坟头。
这个多次场景的描写,直到最后塔城解放,也是全书中最后一次出现。
隔着时空,仿佛有了一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动。
全书中一些记述性的文字堪比散文,富有诗意。既有对塔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泪水,更有对这段历史时期卑微女性的同情。比如日本的艺伎樱子。她觉察出孔淑魁对她与别人不一样,所以,她也对他付出了自己仅有的真心。以至后来不得不靠站街维持生存时,却仍然坚守着,什么都可以给你,但你不能吻我,我樱子出卖身体,但不出卖灵魂……
她成了妓女中优雅的存在。即使最终她没能等来那个心中的他。
任何一个人看似卑贱也可以拥有高贵的灵魂。反之,相似高贵的人也不一定拥有着高贵的灵魂。几位统治者离开时,带走的几箱、甚至几车搜刮贪污的财物可以证明。
从白俄兵败到难民涌入、土匪入侵,死守瓮城,再到联合抗日,牧民赶着牛羊来捐款,共捐献飞机十四架,塔城人民饱经沧桑,却倾情奉献。
历经苦难的塔城终于等到了解放军进驻的那天,这一次和以往的都不样了,终于变天了,终于等到人民当家作主了,这一次是真的不一样了。如此,便可真正的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本书应该是塔城百年历史的最好见证。通过此书可以深刻了解塔城人民淳朴善良,勇敢执着,敢于奋斗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
此书,是塔城的骄傲,更是塔城人世代传承的无畏进取精神凝结出的恢弘巨作。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