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时刻 时间 : 2024-08-07
分享到:
山里风景迷人,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总想停下来从不同角度照相,把自己融入青山绿水。
盛夏的一个午后,我和朋友李琦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湘西南绥宁县白玉乡雪峰山腹地的山路上。我们这样行走三天了,极简食宿,没有具体目标,真实体验着自由行走的辛苦和恣意。
今天打算天黑前赶到相邻的洞口县花园镇上住宿,可是怎么都快不起来,一路被美丽的风景拖拽着。五点时,突然下起了一点都不商量的大雨,把我们逼进路边的一座凉亭,几根烟后,雨还没有收敛的意思。安心等吧,聊天抽烟,这是天意,难得让我们体会一下深山苦雨愁煞人的味道。
过了半小时,雨停了,我们抓紧赶路。可是我的车子后轮泄气了,骑不动,只能推着。天色已经落黑,前方二百米远就看不清了,各种怪异的动物声此起彼伏,让我们变得紧张起来。
离花园镇还有二十多公里,推着车子步行,最少还要三个小时,两人饥肠辘辘,越来越疲倦。一路峰回路转,没有人烟,又担心会遇上什么意外。怎么办,没办法,只得慢慢地往前走去,也不想说话了。
两人不时抬头看着并不远的前方,总希望突然会出现一丝希望,步伐一直没有放松。小路上不时看到有岔道,延伸到了山后,却不知村寨人家分布在哪里。
忽然,前方出现一个亮点,是什么?两人停下脚步,望了望,是灯火,一直固定在那里,不是萤虫流火。我们的步伐立马加快,心情变得紧张起来。
走了十来分钟,看到了瓦檐翘角,原来山坡上有几户人家。每户的屋檐下都亮着一只小灯笼,光线愈加明亮了。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晚赶不到镇上了,到这里借宿试试,看老乡是否同意、会相信我们么。我对城里长大的李琦说,应该会的。我是乡村出身,乡里对陌生人借宿从不拒绝,都会善对夜行人。那时乡里没有坏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我敲开一户人家的木屋小门,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在家,还有两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我们表明来意,还拿出身份证,说可以交住宿费,也问了一下村里是不是做民宿,挂了灯笼。想不到,老汉一口答应了,说不用交钱,就是住宿条件差了些,自家用的旧被褥,木架子床。
老汉又问我们,还没吃饭吧,搞点饭啰。还没等回答,老汉就从灶上的木杆上取下一块腊肉,放到水盆里,女主人开始淘米,用的是烧火的圆底鼎罐。我们连说谢谢,真是麻烦了,我们付饭钱。老汉说,怎老说交钱,我们不开店,从没收过过路人的钱,你们是客人,信任我家。
这样的啊,这么不担心外人?老汉说,这有什么,就是睡一夜、吃碗饭。你们看门口挂着的灯笼吗,就是给过路人点的,远远的让人看到,这里可以落脚。山里的村寨都是这样,我们外出也要借宿,大家都不客气,回家一样。
听着好新奇,山里竟有这样的风俗,倒是我们城里人想复杂了,一点事情都要按钱财计算。我还想,要是他们来到城里,住不上宾馆,能够借宿到吗。结果大家都清楚,早就不会了。
我记得,我们村里有条上州下县的石板路,小时候每天看到生意人、货郎、做活匠人、风水先生、看病的、算命的、说媒的、弹棉花的等,纷纷从村里穿过,夜里就近借宿。来人借宿,主人是高兴的,说明相信他、家风好。我们也会管饭,主人吃什么,他们跟着什么,没有好菜,大家条件都一样。但是,我们村里不点灯笼,客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说话间,饭菜摆上了桌,一大盘干笋炒腊肉,一大钵汤,卧着两个荷包蛋,撒了小葱,香喷喷的。他们不吃,坐在火塘边,说等我们吃了再吃。这是山里的规矩,劝也没用。我们只好加快吃饭速度。我们放下筷子后,他们才上桌,小孩子吃得急,显然是饿了。我们的包里还有一些袋装食品,李琦赶紧找出来,打开两袋让小朋友尝尝。老夫妻训斥他们,怎么要客人的东西,一点规矩都没有。孩子们脸上有些羞赧,又带着惊欢,显然是这种食品很对胃口。李琦把剩下的全部留给了两个孩子,还给他们照了相,回去后寄过来。老汉留下地址,这里是白玉乡石坪村。
老汉说这些年村里人少了,年轻点的都去了城里打工,他家儿子儿媳也是,留下两个孙子。现在,到哪里去都是坐车,过路人也少,借宿的基本没有了,但灯还点着,家家都这样,整夜不熄。老汉说他小时候起,灯就这样挂着,成习俗了,知道没有过路客人来的。哎呀,你们是这三年里来的新客,给寒舍添了光,谢谢你们看得起呢……
哦,一只灯笼,远远地迎接着夜里要来或不来的客人,也点亮着山里人的心,心心辉映,没了距离。
多么庆幸,我们是几年里来到的新客,这长明了多时的灯笼,到底是没有被辜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