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4-08-02
分享到:
“‘清辉万里照客窗,露冷风寒夜未央。举头望月思故里,低头泪湿异乡裳。’你们想不到吧,这是AI写的。我出了个‘对月思乡’的题,要求写七言绝句,仅仅两秒钟,这首诗就出现在屏幕上。”日前,笔者的老师,一位教古典文学的老教授在微信群里告诉同学们。老先生退休后尤喜舞文弄墨。他又出一上联,要求对下联,上联是“觉斯笔力能扛鼎”(王铎,字觉斯,明末清初书画家),也是一眨眼,AI的下联就跳出来了:“米氏烟云可障天”(米芾,字元章,北宋书画家)。对得这样迅捷还工整,老教授大为惊异,特地发朋友圈赞此联巧对。
毫无疑问,我们当下进入了一个人工智能 (英文缩写AI) 的时代。从衣食住行到工作职场,从娱乐休闲到培训教育,方方面面,触目可及皆AI。不说无人机送快递,不说无人驾驶车上路跑;单从文案处理来说,从写总结、定计划到做课件、搞策划, 输入若干提示词,似乎就可借助AI轻松搞定。通过AI还可以文生图,图生文,由文本生成视频……前段时间,出现了AI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和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前者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50人的团队只花费三个月,与以往这类作品动辄三年五载的创作时间相比,速度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如此这般,用“倚马可待”来形容AI文思敏捷、一挥而就似不到位,应为“一键而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作为互联网和数字科技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成性技术,AI的运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仅在诸多方面实现了高产稳产、省时省力,更是打开了一扇无限可能的未来之窗。
那么,AI就能搞定一切吗?非也!AI应该是也只能是为人所用,我们通过AI助力如虎添翼,但不能因此懒惰而躺平。懒惰意味着消极和不作为,终将为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弃。我们是尊贵的人,AI终究只是AI。AI于我们,不是取代,而是赋能。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是今年7月在上海开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之一。上千位业界大咖齐聚本次大会,共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产业态势、前沿技术、协调治理等,共谋推动智能向善,赋能人类的“智能化”未来。这其实表明了一种态度,我们当如何勇立潮头、向善而治,在开发运用中引领AI驾驭AI。为此,笔者以为,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强学习。无论从人类的发展进程来说,还是从个人的成长进步来说,学习是必需的。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乃人之为人的本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而且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基于大量数据和算法的AI无法比拟的。
有科学家形象地将AI喻为“画家的新画布”。如今我们这些“画家”不再需要掌握绘画技巧方可挥毫泼墨,给出创意即可“指令生成”。这“人机互动”中如何实现“技艺融合”?人的价值判断、审美志趣、艺术追求、情感体验等等,统而言之,人的主体性如何通过AI充分而精准地呈现,这包含着开拓前沿、探索新知、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
二是重创意。“我有时会将AI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我试过让AI创作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了解它是如何写作的。它的文字是通顺的,但是没有写作特色,更谈不上带有‘人味儿’的个性化创作。我也会让AI帮我找一些资料,效率很高,很快就能找到。我认为不应该片面地排斥AI,而要克服其负面影响,警惕人工智能对于文字、绘画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过度介入。”香港儿童文学作家周蜜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一位网友感慨,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的“AI味”。
无论是上述作家所称“人味儿”创作,还是网友所说“去AI味”设计,他们追求的是蕴含情感的个性创意,是专属于人的东西。而AI产出即便新奇也是人所赋予,是累积“生成”。
曾有一部颇具影响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影片描绘了这样的未来:2035年,人类创造了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维基,它的飞速进化计算出人类的行为将导致地球的毁灭,它认为为了保护人类免受自身危害,必须对他们实施严格的控制。于是,一场保卫地球的战斗打响了……最终维基率领的机器人革命失败,原因是其遵循的冷酷无情的理性思维模式存在弱点,而人类同时拥有感性和理性思维认知。该片预言过度依赖科技的人们可能被反噬,引发关于机器人革命和人工智能进化的思考。显然,这部20年前公映的电影现今看来仍有警示意义。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