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头条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新头条

这8天,新疆成了我们共同的故乡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雅    时间 : 2024-08-27

 

分享到:

“喀什的最后一夜,所有的圣贤吟诵所有的经典,所有的马鞍驮来所有的地毯,所有的地毯祈祷所有的语言,所有的语言点燃所有的火焰,所有的火焰酿造所有的友谊……”8月20日,在中国最西部边陲城市喀什,为期8天的“汉学家、翻译家走读中国——走进大美新疆”参访活动圆满结束,在座谈会上,来自上海的作家蔡骏朗诵了这首他刚刚创作的诗歌《喀什的最后一夜》,在场的汉学家、翻译家和作家、学者无不动容。

111.png

多语种写就“新疆欢迎您”。(摄影:宋卫国)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新疆作为人类文明汇聚之地,拥有绝佳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人文历史,难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一个人有来生,我愿意出生在两千年前的龟兹(今新疆库车),那个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地方。在天高云淡、瓜果成熟的8月,空气中氤氲着丰收的香甜气息,各国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作家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出发,途经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到水草丰茂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后抵达中国最西部的喀什地区。大家仿佛将短短的8天时间过成了一个月的丰富程度,他们品味新疆人文历史,饱览新疆美景,品尝新疆美食,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安居乐业、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各国翻译家和中国作家彼此间畅通无阻的交流,达成一个个合作意向,成就一段段真挚友谊,也留下一幕幕美好瞬间。

“新疆是一片英勇之地,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埃及翻译家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十几次来到新疆了,2015年,他和他的团队曾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邀请,在十余天内走访兵团数个师,深入了解兵团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发展。2016年,他创作出版了中文版《不与民争利: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新疆兵团》,随后又翻译出版了“中国新疆丛书”,向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新疆。“我非常喜欢新疆”,他表示,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融汇了多种文化,中华文化的很多细节都能被看到,“如果一个外国人想要了解和谐、包容的中国,我觉得应该从新疆开始”。白鑫每到一地,都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同孩子们友善交流,与大妈唠唠嗑,甚至陪大爷下盘棋……“我看到的新疆,是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白鑫感慨。在乌鲁木齐丝绸之路陶瓷科技艺术馆,他向现场制作彩泥塑的非遗传承人认真讨教手工技艺,想有朝一日把它传授给自己在埃及开设的中文学校的孩子们,让他们从小感受中国民间技艺的美妙。

墨西哥翻译家莉娅娜与作家徐则臣是多年好友,曾经将《跑步穿过中关村》带到拉美国家。此次老友再相见,他们徜徉在新疆农业博览园的紫藤花长廊下,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探讨共同热爱的文学。“我是第一次到新疆,接到中国作协的邀请时,我激动得都感冒了”。在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动车上,热情的莉娅娜唱起大家耳熟能详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我非常佩服中国政府在新疆的硬件设施建设。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只需要坐50分钟动车就能到达,这在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可能都做不到。”新疆的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也让她觉出与拉美文化的相似性,“刘亮程是汉族作家,黄毅是壮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和玉苏甫·艾沙是维吾尔族作家和翻译家,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莉娅娜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将新疆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带到拉美,让更多拉美读者在文学中领略大美新疆。

匈牙利翻译家宗博里·克拉拉曾经在中国留学时就来过新疆,13年后故地重游,在交河故城遗址前,克拉拉感慨变化很大,不仅路修平了,景区开放范围也扩大了。克拉拉在座谈会上说,中国作协、新疆作协精心组织策划这次活动,很多地方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喀什市东湖社区”。东湖社区于2023年底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汉学家、翻译家们来到社区活动中心,欢快的广场舞、充满活力的各类球类运动正在小区健身广场进行,广场一角几位老人围坐在桌旁专注打牌,孩子们则在一旁的儿童游乐区尽情玩耍。面对此情此景,克拉拉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真实而美好的新疆。

一路走来,意大利翻译家李莎敏锐地发现,无论是博物馆敬业的讲解员,还是交河故城讲述历史遗迹的年轻导游,抑或是制作乐器的工人,英吉沙县阿迪力瓦孜艺术传承中心表演杂技的男孩女孩们……无一不流露出认真、热情的气质。“一个人最怕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新疆是一个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他们都是我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李莎说,希望有机会编辑一本意文版新疆作家小说集,“到时在翻译过程中会再一次想起你们的脸,你们的微笑,你们的幽默,你们的热情,你们的认真”。

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内,汉学家、翻译家们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按摩、艾灸的神奇功效,然而伊朗翻译家艾森·杜斯特穆罕默迪对这一传统技艺早已熟稔,曾经研习过三年中医的他,甚至还能给记者把脉问诊。“中国和伊朗的医药基本体系是相通的,自古以来草药也是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他表示,传播医药文化也可以通过相关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翻译作为桥梁,让外国人了解新疆、喜爱新疆。如今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的他,有义务将自己在中国学习、游历的经历通过文字传到国外,让大家了解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美丽中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生一定要来一次新疆”,首次来新疆的科幻作家宝树直呼这次活动“填补了人生空白”。他不仅与自己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的西班牙文翻译家夏海明再度见面,还认识了更多优秀的翻译家。大家相互交流文学与翻译,与当地朋友载歌载舞,使他亲身感受到新疆是一个庞大多元、海纳百川的地方。“新疆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之前只是纸面上的语言,亲临之后才体会到这不是一句空话。”

“把我和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

红山是乌鲁木齐的象征,它坐落在红山嘴顶部,与雅玛里克山遥相呼应,形成了乌鲁木齐老八景之一的“塔映斜阳”。西班牙翻译家高伯译站在红山公园观景平台,俯瞰整个乌市,感慨新疆变化之大,与上世纪90年代留学时来旅游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作为一个翻译过《周易》《论语选》《孝经》《诗经》《道德经》等古代典籍的“中国通”,也是参访团中年龄最大的译者,高伯译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他笑称:“我把新疆当成了一个老朋友。我跟他认识了28年了,这期间我们有时关系很近,有时我把他忘了,但我觉得他身体比以前好了,有很多新的变化。”活动中他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谈论女性文学,与新疆作家张映姝、刘予儿谈论诗歌,“我和每个人都友好地交谈过,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察布查尔报社,翻译家们纷纷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排队获取一张印有自己本名加中文名字及锡伯文名字的纸张,看着犹如蝌蚪一般优美的锡伯文,莉娅娜将其挂在了胸前,笑称“这下没人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告诉记者,新疆之行让他感到熟悉和美好,因为他所出生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与新疆有相似之处,他也是在这种多语言的环境中长大。“作为翻译家,我们不能总独自在书斋里坐着,需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与人交流。”夏海明曾花费两年时间翻译了作家陈彦的《主角》,书里有很多陕西方言,在词典上查不到,需要与当地人深入交流,为此他多次与陈彦见面,当面请教、交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得地道”。

长篇小说《金色河流》是作家鲁敏的一部重要作品,在今年上半年,她携《金色河流》首次走进伦敦书展,而这部长篇小说的英文译版也已率先在英文世界亮相。这次新疆之行,鲁敏与自己喜欢的土耳其翻译家吉来见面,他们倚靠在吐鲁番的葡萄架下,沐浴在金色阳光与成熟香甜的果味空气中,达成了未来合作的协议。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能够将自己看重的作品“托付”给自己认可的翻译家,而翻译家也欣然接受,没有什么比这种一拍即合的感觉更好了。

作家马金莲的小说集《长河》、长篇小说《马兰花开》分别被翻译为英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出版,多篇作品入选外文选本,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英文版即将翻译,长篇小说《马兰花开》俄文版也正在翻译当中。这次活动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翻译家们对汉语言掌握得不错,甚至达到了纯熟程度,比如李莎随口能使用各种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而克拉拉临别之际与她相谈甚欢,二人约定好将通过电子邮件传递作品。“目前没有达成明确翻译合作,不过我不着急,心态很稳,我觉得有时候合作需要缘分。只要自己不停地成长,足够优秀,自然会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如果说翻译家与作家的关系像灵魂伴侣,那么翻译家彼此之间,则更能体会对方的不易,更似亲人。在参观完喀什古城后,土耳其翻译家吉来与维吾尔族翻译家玉苏甫·艾沙展开了交流。吉来曾经翻译的《孙子兵法》加印26次,在土耳其可谓家喻户晓。当艾沙问到“《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什么”时,吉来脱口而出:“不战而胜”——这也对当今世界颇有启示意味。吉来的回答让艾沙赞叹不已。艾沙在将近30年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600万字的翻译作品,今年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吉来认为奖项是对一个翻译家很大的认可与鼓励,并发自内心表示祝贺。在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前,吉来说,“我希望有更多外国人来新疆旅游,让他们真正看到中国政府是怎样很好地保存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便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诗人、学者戴潍娜说:“你不需要去打动所有人,只需要打动一个杰出的灵魂。”而此次新疆之旅不仅使她见到很多“高人”,结下珍贵的友谊,也让她一个未曾看见过地平线的江南女子开了半只“天眼”,她将创作一系列关于新疆的组诗,将一路的人文景物记录下来。新疆作家刘予儿也感慨:“当我们聊起来的时候,天空都被照亮了,这8天时间,新疆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故乡”。

离别当天的清晨,喀什下了一场雨,这让作家蔡骏想起了“渭城朝雨浥轻尘”。他说,南疆又在阳关之外,以后便是“西出阳关皆故人”。

“这是一个推广中国包括新疆文学、文化的良好开始”

新疆作家黄毅说,新疆是结缘的神奇之地。“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对于我们新疆作家而言,一次性认识了12位汉学家、翻译家。汉学家每到一个地方,都赞叹不已,对很多地方都想探究原因、探寻结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新疆作家学习。”在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伴着哒哒的马蹄声,参访团的成员们来到当地一户民宿,在充满民族气息的茶室内,黄毅与俄罗斯翻译家罗子毅聊起了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话题。一直以来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读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俄罗斯,大家对中国作家作品也较为感兴趣。罗子毅将寻找那些他认为俄罗斯读者能够产生共鸣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让它们在俄罗斯为更多人熟知。

在距离乌鲁木齐不远的昌吉州美术馆内,一场《鹬蚌相争》和《武松打虎》的皮影戏热闹开场,引得大家驻足流连、鼓掌叫好。皮影戏作为中国古老的戏剧样式之一,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波兰翻译家傿静安出生于1994年,90后的他却痴迷着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正在翻译《中国水印木刻的观念与技术》。他以手中的沙和尚皮影人物类比,希望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传到波兰,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了解和熟悉,他称自己的翻译之路就如同沙和尚西天取经一般,任重而道远。

在伊犁将军府,满目葱茏、微风细雨,学者张莉与塞尔维亚翻译家安娜·约万诺维奇漫步于草坪上,同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二人一见如故。“我一直梦想来新疆看看,如今梦想实现了。”安娜说,塞尔维亚翻译的中文图书不少,比如在贝尔格莱德书展上,能见到余华、阿来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希望自己能翻译新疆作家的作品集,为各国介绍新疆文学开一个好头。在张莉看来,除了大家熟知的刘亮程和李娟,新疆应扶持更多优秀青年作家。“远行人必有故事,新疆于我们是远方,我们对于新疆而言也来自于远方”,希望有更多的新疆作家将不同的新疆带给世界,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来书写新疆故事。

韩国翻译家朴宰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已有几十年,在参观了新疆博物馆后,他表示,上千年的古代丝织品、食物、纸质文书、服饰等保存完好,十分惊人,令他大开眼界。他随后介绍了新疆文学作品在韩国的出版情况,包括将于今年10月在韩国出版的“丝路文学丛书”以及已经在韩国出版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韩文版。

座谈会上,翻译家们纷纷表示愿意将新疆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把新疆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在座新疆作家们的反馈与支持。维吾尔族双语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表示,能够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听到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他呼吁新疆作家们要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国家和人民。网文作家刘奕辰(笔名奕辰辰)作为兵团的第三代,一直扎根于新疆这片土地,他表示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在互联网上书写新疆故事。

诗人、作家,《西部》杂志主编张映姝说,新疆的定位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如今的一带一路,都可以用翻译这一座小桥梁,沟通起一带一路的大桥梁。作为省级文学刊物的主编,她主动承担起精选新疆作家优秀作品的任务,希望新疆的优秀文学作品能早日传播到世界各地。

“新疆文学作品中有一个辽阔真实温暖美好的新疆”,新疆作协主席、作家刘亮程说,“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相逢。”汉学家、翻译家与作家们为期8天的新疆行虽然结束,但新疆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自此打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承载新疆人民喜怒哀乐的文学作品,将通过这些汉学家的10种母语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我们以文为媒,以译为桥,让世界感受一个多元和谐美丽繁荣的真实新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