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

余艳:黄金周·黄金屋

来源:湖南文学   时间 : 2024-06-11

 

分享到:

这是益阳清溪村的荷塘月色。

一池清荷,在初夏的月光里散发耀眼的光亮。荷塘边,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在荷叶与月光间显现。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首批清溪书屋之一“立波清溪书屋”的所在地。此时,映月荷花塘,书香与花香联袂成画。

“五一”假期的第二天夜晚,都21:40了,打理“立波清溪书屋”的卜雪斌夫妇,准备关门收场了。突然,四道强光射来,两台车拐弯就往书屋来——

“别关门了,迎客!”

其实这天两口子累坏了。天不停地下着雨,游客却潮水般地涌进书屋。两口子的分工永远是一个前场引导讲解,一个后场备擂茶服务。幸亏有市里上初中的勤快女儿回来了,拖把不离手,一边拖地还一边关照游客……

眼下这么晚了还有游客来,一看就知道是两个家庭共七口人。节日里游客多,堵车耽误了时间,他们是不甘心路过清溪村却不进来读读书、“看看”周立波

一个小男孩下车见到卜雪斌就喊: “爸爸爸爸,这就是在电视里见过的那位书老板伯伯,我认得!”

人称“斌哥”的卜雪斌迎上前去,直接就问:“在电视里认识我啦?那我问问,我为什么能上电视呀?”男孩噎了一下,身边的女娃大概10岁左右,抢上来回答:“因为你爱读书,因为你开了这个书屋。”男孩突然醒悟,强调“还是周立波先生的大书屋”。

斌哥满意地点点头,笑迎两家人进屋。

这么晚了,如果只走一圈,十分钟就能搞定。可斌哥热情高涨,开始介绍:这里陈列着周立波创作及其他作家创作的描写周立波生平故事等内容的4000多册书籍。周立波当年坐在他家,跟他爷爷奶奶促膝而谈的场景在这里被还原:四张老竹椅,小桌上是热腾腾的香擂茶,亲切的话语,满溢的真情……

高个头男人的妻子齐老师说:“你这里我来过。那时这里还是一家擂茶馆,卖的擂茶六元一杯,你说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杯。可我当时就想,光喝茶太单调,要是能坐下来有本书看就好了。没想到,这才多久,这么高大上的农家书屋就建起来了。关键,你进步可不小啊。一番到位的解说,令人如置身于《山乡巨变》里的邓家屋场,来了一场新旧山乡巨变的对比,这时代的巨变就出来了……这书屋肯定火,哪能不火呢?”

斌哥好一阵感动,吐露心声:“从2022年‘五一’开业起,书屋到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了,不进步就不配做书屋!如今,王蒙、艾青、梁晓声等大作家和出版社的书屋,二十一颗珍珠般排在清溪两边,越来越多的村民,像我一样当上了书屋主理人。”

“进门闻花香,出门闻书香。在外闯荡几十年没找到的生活真谛,回家乡办书屋找到了。”看得出,斌哥和乡亲们在村里吃上了“旅游饭”,当上了“书屋老板”,见证的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之蝶变,也参与并享受着新山乡巨变带来的成就感。

清溪村的天啊,一下就亮了!

入夏的和风拂过片片荷塘,与荷叶一同掠过清澈的溪水,这是萦绕在清溪村永不停歇的欢乐的歌。

月光如点点碎金,在荷塘里闪烁着、跳跃着。斌哥正站在书屋故事展示区,给两家人热情介绍着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故事。

“立波清溪书屋”是一栋两层楼建筑,一进门,两行大字格外醒目——“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正中央悬挂着周立波劳动时小憩的照片。书屋融入了创新画、微型景窗等艺术作品的点缀。故事展示区、作品展示区和优雅阅读区,功能划分明晰,似乎都在还原立波先生当年创作和生活的场景,传递人民作家深入人民、扎根农村的崇高精神。

斌哥引着两家人,讲书中的故事,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极具时代感的《新山乡巨变》,大人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山乡巨变》你好多都能背,了不起!这书屋就没有做不好的。”

“要背呢,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向游客诠释这本著作的精神内核。第一年摸索,第二年上路,这第三年……”

“成精了。”

“不敢不敢!”

泡一杯香气四溢的擂茶,挑一本心爱的书籍,现实版“向往的生活”就扑面而来。大家接过斌哥的妻子卜小青端来的擂茶,坐了下来。

“给我们讲讲你蜕变的故事吧,电视里听的太不完整。”齐老师的目光瞥了瞥三个孩子。斌哥心领神会,坐下来,娓娓道来……

“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溪村。《山乡巨变》这本书里,有个‘亭面糊’,青布棉袄上补丁摞补丁,说的就是我爷爷当年的时候。那时候日子苦,一年四季经常饿肚子。”斌哥从家史说起。

周立波回乡的1956年前后,身为“贫雇组长”的父亲与周立波一起开过会,建社积极分子的母亲也跟大作家握手聊家常。父亲说,周立波刚来时,只知道他是大官、大作家。母亲说,周立波好随和,没架子,见到谁都打招呼。大作家不太讲究,粗茶淡饭,到哪家能吃就吃,也不注意形象,有时候不刮胡子就上工,却对所有农活感兴趣。她记得周立波第一次捆柴捆不紧、扎不牢,但还是霸蛮在学……

在近十年深入家乡的创作里,周立波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和细致观察中,写下了被世人传颂的《山乡巨变》《山那边人家》等文学作品。从此,清溪村作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场地而被铭记。

“就这样,清溪村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内核。只是缺乏文化的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回想前些年,外出打工,去过东北,还到了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斌哥被毒蚊虫叮咬,双腿长水泡,高烧半个月不退,差点送了命。几年打工赚的血汗钱全部都花在了去广州、香港治疗的费用上。

转了一大圈,苦吃了不少,钱却没多赚。家里人再也不准他出门打工。可不打工,家里就缺钱。“儿子又考上了大学,无奈我只能又背上行李外出,在青海打工时,我兼了两份工作,每天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工作,一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六小时!我穿越了可可西里,还去过新疆、西藏……”

直到2018年,家里给斌哥打电话,说村里正在搞乡村振兴建设。他回家一看,改造力度真大,环境变美了,乡村振兴真正全面展开了。他记得有次回家,遇上了清溪村刚兴起的“乡村旅游”热,前来游玩的游客把进村的路都给堵住了。家门口能堵三个小时,斌哥知道,这人气下不得地!

不走了!

斌哥赶紧把这十多年打工赚的钱拿出来,将自家的两层小楼装修一新,想着在家开个擂茶馆,总比出去打工要强多了。

“我大概就是你刚开擂茶馆时来的,那时候哪有这么漂亮。”

当时,左邻右舍可不看好农家书屋,50岁的斌哥却想抓住这个机会。他最先到村委报名,不要补贴,不要租金,整个“不谈钱”,只求把“立波书屋”的牌子给他。凭着一股憨厚与执拗劲,书屋的牌子给了他,只在“立波书屋”中间加了“清溪”二字。

“记得2022年春节过后,镇里、村里、清溪文旅集团,都在宣传作家清溪书屋的建设。领导们上门跟我讲,在你家建农家书屋,行啵?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愿意我愿意’。几天后,装修队进家门时,我就跟我88岁的老母亲说,我们家要建书屋,而且是建周立波书屋。她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连说,好好,你爸爸当年就想子女多读书。只是当时家里太穷,做不到……”

短短一个月,经专业团队设计施工,农家屋升级为清溪村第一家农民书屋。

“到我这一辈读的书也不多,但孩子们喜欢读书,我也只能骑摩托车在周末或农闲的时候,送两个孩子到市里的新华书店或图书馆看书。我想他们多读些书,指望他们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都能成才。”

立波书屋在“五一”小长假的热度加持下,开业首战告捷!

从此,游客多了,爱文学的人更多!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桌前,没有位置的就在靠近书架的地板上读。大家读着立波先生的《山乡巨变》,再读《新山乡巨变》,看今日清溪人拿着遥控器指挥无人机……斌哥热情地跟游客攀谈,给小孩子讲故事,有周立波先生书里的故事,也有自己父亲和周立波先生交往的故事,他的淳朴厚道和贴心的服务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驻足。

书屋一开业就“C位出圈”!紧接着三个月后,中国作协接二连三举办“中国文学之乡”的活动。这可不是一般的带动,是文学助力乡村的大举措。百余位大文人、名作家,一拨拨地来,清溪村的天啊,一下就亮了!

买书的、看书的、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书香味浓了,人气更旺了。近处城乡的不说,东北、天津等外省市的游客都来书屋打卡,还吸引了泰国、马拉维等国家的游客来研学旅游。中国作协的文学赋能乡村,带火了当地旅游,富足了村民。

“记得有一位游客,她叫陈胜辉,经常带着一儿一女来书屋看书、买书、喝擂茶、吃小吃,每次都是意犹未尽地回家。在她的推介下,她当老师的邻居又带着一个班48名学生来到立波书屋,买《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我也给他们讲起了两本书:《山乡巨变》描述我们清溪祖辈建设清溪村的故事;《新山乡巨变》写的是当代清溪的智慧农业。里面的人物都特别真实,都是我们身边人奋斗致富的故事!现在清溪书屋影响力越来越大,每来一个人,我都给他们讲周立波的故事,传承立波精神,再带他们体验地地道道的乡村生活,这生意好得下不得地!我和乡亲们精神富有,都在不同的旅游接待岗位上赚钱养家。我做梦都想不到,我这昔日农民,待在家里能赚到文化钱!”

真正赶上了好时候啊!清溪村成了人们争相游览的好地方。满村的文化书屋,让今天的村民转变观念并迅速完成身份和职业的蝶变。谁能想到,祖辈扛锄头、背犁耙的农民,还能满腹诗书开书屋、做文化。村风都改变了,以前的老观念、旧思想被冲刷得一干二净。这以后,文化带来的书香气息一定会让村里子孙后代视野更开阔。

“《新山乡巨变》里有这么一句话,‘周立波先生写《山乡巨变》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我们正传承着,努力续写属于自己的新山乡巨变!’真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了。镇里、村里经常给我们讲,我们是新时代农民,正在经历着新山乡巨变,一定要再加一把劲,把清溪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年,在小荷初露尖尖角的“五一”假期,斌哥管理的书屋又迎来了新的飞跃。

清溪人的精神,都立起来了

七十年前,清溪之子周立波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文学奖金在我们村里建果园、办养猪场。果园每年产的三万多斤鲜梨,让家乡的乡亲父老都沉浸在山乡巨变的幸福中。后来,每到果子收获的季节,清溪村的乡亲们都站在村口望……可是,再也没盼回我们亲切的大作家!

近两年“五一”前后,我们终于盼来了中国作协的大作家,像当年周立波那样深入人民,用他们的知识、名气助力乡村振兴,清溪村继立波先生之后,开始了第二轮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清溪村一年一个样。高铁站修到了家门口,柏油路通到了农家院,砖瓦房变成了小洋楼,我们农民呀,成了顶呱呱的文化人。”说这话时,斌哥带我们站在了家门口一望无际的荷塘边。

“一年四季,水是绿的,山是青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种田机械化,生活智能化,村里建起了清溪剧院、百亩梨园、连环画长廊、清溪里民宿,这些都成了时髦的网红打卡点。如今的清溪村就像是个大花园,门前屋后,一年四季都是花,到处是香喷喷的,空气都是甜的。晚上,路上都是亮堂堂的。当年立波先生‘想亲手把家乡打扮成一座美丽的花园’,现在全都变成现实了!”

村里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就多。自中国作协打造“中国文学之乡”后,清溪村的人气更旺了,来这里看书的、喝茶的、拍照的、散步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的清溪村,看哪里都刚刚好。”斌哥发自内心地感慨,“人人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建在村里的国联(益阳)食品有限公司拥有6条小龙虾生产线,可解决2000多人就业;腾出手的村民,就做文旅,卖土特产。‘农旅融合’精准造血,清溪村与周边村一起,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两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又给当地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的益阳,“智能机换人、大专家种地”。大数据穿针引线,三大平台“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云平台”铺好了天上地下的巨网。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魔幻般打造新农村,形成村民生产、生活智能化全新体系。原来寂寞的土地,成了人们争相游玩的地方。

“这变化彻底改变了清溪人的命运!我就是个代表,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开立波书屋,做传统小吃!想想前些年,打工人过年回来,话题就是‘我要去珠海,他要去上海’。村里的打工人遍布全国!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就忍受着留守之苦,夫妻经历着离别之痛。现在新山乡巨变,我们这些人全都回家了!

我是最幸运的。连续两年,中国作协系列活动,我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与莫言、刘慈欣、麦家、阿来等大作家一同交流。没想到,我一个农民与他们聊得那个亲哟,他们的粉丝也慕名来书屋打卡。我那手机就响个不停——那是微信到账、支付宝到账的声音,听得人几多开心哟。

一个感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我们的立波先生又回来了!我的干劲全上来了。

为搞好书屋,我抽了25年的烟戒了;

为经营好书屋,我熟读《山乡巨变》到大段的精彩片段能背下;

书屋营业后,我既‘磨嘴皮子’,又‘练笔杆子’,乐在其中。

为让解说更接地气,我走访村里的老人,搜集整理周立波的生平故事;向研究方言的学者求教,诠释、追溯益阳方言的根源;组织开展读书会,共读周立波的著作。

“今年,我这个书屋总经理又有了新身份,兼职了书屋讲解员。这个工作有点难度,外地游客多,普通话不行,怎么办?戴着斗笠想当秀才,只有多学习。白天没空,我就每晚对着镜子练,睡前对着枕头练!我讲,我堂客听,再及时纠正!这效果居然不错。现在我的讲解,外地游客全能听懂!

读着学着,农大哥开始有了文化自信。农民怎么了,照样能成文化人!我参与‘重走立波路’,去大师当年去过的村子,访先生留在民间的故事;还开始研究《新山乡巨变》,把七十年的变化对比着讲;再走出去开讲座,讲清溪村的书香、旅游!我还被请到中南大学跟师生们分享这些经历呢。”

书屋,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村民,留下游客。有空闲时间,村民就来书屋看看书。乡亲们都说,闲时看书富脑袋,旅游接待富口袋!我们世世代代生在清溪、长在清溪,在山乡巨变中长大,一定要增长知识和见识,传承好立波文化,再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立波先生晚年时曾对益阳籍的邓焕章将军说还要回益阳,写山乡巨变的续集!今天,中国作协的大作家们来了,山乡巨变的续集在清溪村开篇了!有大作家的新章,也有我们新农民的文章。

说归说,重要的是做。立波书屋冬天的关门时间,由原来的18:00改到21:30。春、夏、秋季估计会调整到更晚……

“所以,我们才有今晚的机会。”齐老师也感慨了,“再想想,打造文学之乡,核心是让农村美、农民富。我冒昧地问一下,这书屋赚钱吗?”

斌哥心里那个爽,直接说:“只要书屋开门,就会有钱赚。就说去年,有一天的营业额就有8000多元。”

那是一位常来的游客。自家孩子有个家委会。他们将13个家庭组织起来,搞了个读书打卡活动。课程要求: 到立波书屋,讲立波故事,挖变化细;读书会每次要讲述40到50分钟;体验活动在四家书屋——梁晓声书屋、立波书屋、儿童书屋以及红色基因书屋。整个打卡路线走下来要步行两公里。

斌哥不仅对着方案一一照办,还“打包”村里的其他书屋一起行动。活动搞得声势浩大,十分圆满。最后统一结算,那一天的营业额是8060元。

“这里搭帮文学大师们的引导。2023年,中国作协第二轮活动请来了王蒙、曹文轩、刘醒龙等作家来助力清溪。作家们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他们建议我们做粉丝读书会、图书热销品评会……我们这些农民总算懂得了如何经营文化产业,如何通过文学活动推动大众读书,同时还能赚钱。仅去年,我们就免费帮助各党团支部、社团组织及周边各学校举办党团活动读书会达100多场次,参与书屋读书会的人次达5000多。”

在清溪村,文化振兴的浪潮浩浩汤汤。村里新建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可容纳图书50万册;“文约清溪”活动每月邀请作家、专家授课。从人民作家周立波那里漫流而来的一缕书香,浸润着这一方山水,孵化出一座座黄金书屋,在文学波澜的浸润下,清溪人正在打造 “中国文学之乡”。

仅立波书屋销售《山乡巨变》和连环画、《新山乡巨变》等各类书籍就达两千多册,营业额达到20多万元,传统特色小吃的收入也有非常可观的数字。关键是还带动了全村共谋发展。以前爱打牌的村民,不再心心念念着搓麻将了。大家聚在一起都在说跟书有关的事。有的村民,白天扎脚勒手下地干活,晚上扎进书屋安安静静读会儿书。不为什么,陶冶情操都好。民风淳朴,村风清朗,书屋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就一定能让他们的精神立起来!

“清溪书屋群”被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评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因营业最早、人气最旺、收入最高,立波清溪书屋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屋”。斌哥自己也升级为半个“文化人”,生活富足,充满诗意。

走清溪,看振兴,让农民尝甜头,让农业有奔头,这民生答卷呀,都写在了田间地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清溪村的山水,全都香了!

一条蜿蜒小溪穿村而过,田园、果林、荷塘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白墙青瓦的民居。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5月的清溪村宛如一幅清新高雅的水墨画卷。画卷之上,一座座散发着优雅书香的清溪书屋花朵一般悄然绽放。

七十年前,清溪村是周立波笔下充满乡愁、激荡改革风云的热土,一场“农村合作化”开启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如今的清溪村,处处透着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立波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王蒙清溪书屋、艾青清溪书屋、迟子建清溪书屋……二十一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书屋,将清溪画卷的轮廓勾勒得更加立体、丰满,芬芳四溢。

这些书屋都是在原有民居、农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与整个清溪村很好地融合。书屋集书籍售卖、文学交流、休闲住宿等功能于一体。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作品,沉醉于书海的同时,甚至有机会与偶像进行交流;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式体验《山乡巨变》中的复原场景,重回那段浸润着泥土芬芳的时光;在这里,你还可以喝上一杯当地村民现做的益阳擂茶,拉拉家常,聊聊变化。

二十一家以王蒙、艾青、梁晓声、贾平凹、莫言等作家或出版社名字命名的书屋已建成开放。这些书屋,庭院、布局、展陈等各具特色,其中作家书屋根据作家的出生地、创作风格、作品来设计,部分书屋还与数字媒体新技术“联姻”,实现一屋一景一风格。

书香扑鼻,游客络绎不绝。梦想照进现实。斌哥与一批村民办书屋、做文化,借助文学的力量,成了这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见证者、亲历人。

这个“五一”小长假,车流如梭,游人如织。

就在中午,分布在各个书屋点的主理人们,急匆匆地聚到立波书屋,边吃饭边聊着各自的书屋事。

“这里是我们全体书屋主理人每天的中餐聚餐点,这个时间段也是我们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最佳时间。”斌哥话语刚出,就有人笑说:“我们每天都听斌哥给我们传经送宝,他带领我们奔文化前程。”

斌哥最先介绍的是迟子建书屋的主理人孙桂英。走近一瞧,好一个书香气质美女。

“我来介绍一下。孙桂英,迟子建书屋的主理人。”斌哥以“班长”身份介绍着,“今年2月,静候多时的她,才如愿以偿做起书屋。她何其珍惜,又何其努力。家乡老师的书,她一本本读。一个孩子来了,她认真讲;一队人马到了,她预习过的内容也早已成竹在胸……”

一次次,把作品中漫长时间带来的沧桑感讲给游人听;一回回,把充满乡土情怀和温暖安定的治愈特色讲给读者听;再把最熟悉的东北家乡图景一并凸显。“桂英的讲解真到位。”游客一传十、十传百,因一个特色讲解员,游客更多地涌入迟子建书屋参观。

“斌哥,游客们都是奔着书屋去的。其实,白雪、木屋、雪松、庭院烘托出的东北气息,让我感觉就像天天生活在自己的‘原乡’,太有感觉了。”孙桂英总算抢过了话题。

原来,孙桂英从小生活在东北,18岁跟着父亲回到家乡益阳,而后嫁到这里,成了地道的清溪村村民。桂英不知是不是嗅着周立波的文气兜兜转转来到这里,但从小她就爱读书,传记、历史、女性小说,她都看。有好长一段时间,她就想去新华书店上班,或去哪家书店打工。清溪村打造文化品牌,正合她的意。她是那种恨不得天天捧着书、时时做文学梦的女青年……

她来了,不用离开家和孩子就能实现儿时的“书女”梦。而且,她瞄上了同乡作家迟子建的书屋。作家的生活,她懂;作家的感悟,她有共鸣。

可是,书屋已有人主理。桂英不管,只管靠近。她在迟子建书屋楼上当了个民宿服务员。不多想,能受些熏陶就行,至少能有空下楼读读书也好。那段时间,迟子健老师的书,桂英一本本读过,还写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她更是熟读几遍,很多段落描写的都是她熟悉的场景,她都能迅速背下。有时主理人有事让她顶替一小会儿、一两天,她就在现场用心找感觉。

这一“顶替”不要紧,“顶”出个优质的讲解员来。

“自从确定了以文学、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清溪村就开启了加速发展模式。游客来村里买书、读书,村民在空闲时也常坐在书屋里。而我,也找到了我人生的最佳位置。”孙桂英一脸的满足,笑得灿烂……

想听听儿童书屋的李群芳怎么说,她利索地起身。“就在旁边,现场说更直观。”我知道,她是怕怠慢了“五一”这天到来的游客。

如同五彩斑斓的积木搭起来的儿童书屋,造型奇特,童趣飞扬。书屋二楼窗口探出一只戴着眼镜的长颈鹿的脑袋,屋顶还趴着一对熊猫母子。

儿童书屋与作家出版社书屋是两位好兄弟邓日光、邓世峰在主理。之前,他们联合开了一家烧烤店,生意特别好。但那儿不适宜书香村打造,他们便将各自地理位置很好的家宅转建成两座书屋。他俩的妻子,李群芳、刘胜男,都是经营书屋的好手。

此时,童趣十足的书屋的老板娘李群芳说得头头是道: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书屋新开辟了亲子读书园,重建了儿童趣味堂……书屋内部设置了阅读区、互动区、亲子共读和玩耍区域,得时不时精心照看,包括提醒看书久了的孩子到洒满阳光的柔软地毯上玩上一会儿。

她还准备将一个儿童游乐场建在屋外的地坪里,吸引更多的孩子来读书……

听到这,斌哥顿有同感:“立波书屋一到节假日,连地上都坐满了读书人!阅读区域严重不足!尤其看到孩子们捧着书到处坐,我心里就觉得有愧,就想不惜一切代价增设新场地。最好设置一个专门的儿童阅读区。你不知道,孩子们翻动书页的声音,比什么音乐都美妙!听着听着,欢喜和疼爱就涌上心头……”

“读书的习惯就该从小培养,我想利用二楼、三楼的空间扩建一个主题民宿,能吸引更多下至少年儿童上至大学生的这类读者群体,让书屋更富生命力,也能让优质文学资源滋养一代又一代接班人。”

斌哥和李群芳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我们都聊感动了。“是哦,我们今天的努力,不就想孩子们的未来更好?”

“所以,大家都做得非常努力,而且很有成效。”斌哥列举了几家,“梁晓声书屋管理员彭珍和,是屋主的儿媳妇,书香的熏陶让她涨知识了,现在她考入了湖南大学深造;我在立波书屋外搭起了棚子卖擂茶,游客多的时候日入千元;毕飞宇书屋的二楼将改造成民宿,下面看书,上面住人,一定能形成互补……”

各家书屋都纷纷效仿斌哥经营立波书屋的做法。在他的影响下,二十一家农家书屋迅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农家书屋集群。

“希望以后家家户户都是书香民宿,都建书屋,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都到这里来,书写新的时代故事。”斌哥对未来充满期待。

老支书邓仁佑家做了人民出版社书屋。在返回立波书屋时,路过那儿,老支书忍不住又走了进去。正看见自己的儿媳刘胜男在一批游客中讲解:“我们的书屋展示了作家出版社近七十年的峥嵘岁月和这些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00多部乡土文学和红色经典文库的精品力作,308位知名作家的照片资料。它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这里,以直观的方式,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养分,它们成了巨变中的清溪村的精神食粮。”

“这些都有数字技术加持,视觉效果更鲜活。作家们的珍贵手稿,瞬间在固定空间里灵动起来。”刘胜男列举了一些手稿,“这是作家莫言仅用83天写完的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手稿;1999年出版的余秋雨转型之作《霜冷长河》的手稿也在这里……这些有生命、有温度的文字,让读者零距离领略大家风范和他们创作时的激情与力量……”

清溪村的书屋群,迎来了游客,润泽了村庄,更造就了一批“带土味、接地气”的新文化人!

一天的见闻,把人装得满满的。书屋里的斌哥仍滔滔不绝:“你问我读博的儿子?他大学读风景园林系,研究城建规划这一块。如今在新加坡读博。毕业后,我想让他回村里发展,利用自己所学,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这就对了!”说话间,两位年轻人进了屋。来人是现任清溪村党总支书记的八〇后青年蔡真,他后面跟着的是邓旭东。这位“网红小东哥”是返乡青年,是清溪村主抓宣传的村委,还是九〇后的省人大代表呢。

“清溪村就是要有志有才的青年回乡建设。”蔡真转头对两家游客满腔热情地说,“看到这里还灯火通明,就知道,这么晚能来书屋的,一定是清溪村的铁粉,谢谢你们!”

四个大人频频点头,三个孩子围上来直乐。齐老师连忙说:“晚了,晚了,我们该出发回家了。”

小东哥上前一步道:“聊得这么开心,今晚就不走了嘛,这里的民宿好得很呢。”大人正犹豫,孩子们闹起来:“不走了,妈,我们今晚就住这里吧。”

蔡真的话又随即跟上:“咱们的精品民宿配套清溪大剧院、图书馆,加上各种文化景观、五彩缤纷的夜景,明早再走走带露珠、伴音乐的潺潺溪水路……”他说着,瞄一眼笑嘻嘻的斌哥,“再让这些立起了精神、鼓起了腰包的清溪新文人给你们多讲几个故事,您会觉得不虚此行的。”

“是啊,是啊,现在就是这感觉。”

“你们明天走一圈看看就会知道,这清溪村的人心回来了。村里有60多名年轻人陆续从广州、深圳、长沙等地返村创业。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土菜馆有 30 余家,带动超过500人就业——明天去尝尝清溪特色土菜。”

清溪的巨变吸引了100多位新媒体达人通过线上平台讲述新山乡巨变的故事,带动清溪村及周边农副产品销售额实现了倍数增长——“明天去淘淘土特产,没准就上了镜。”

“其实,不断涌来的游客和读书人,都是闻着书香来,带着知识回,下次还再来。”同伴呼应着齐老师,“一不小心啊,清溪村成了我们八方来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齐老师扫了一眼几个同伴:“那……我们就住下了?再多看看清溪村美景,再让孩子多受点教育……”

“书屋喝擂茶,农家品美食,再入住书香民宿,一条龙的服务,村里全能搞定!”小东哥说得无比自豪。

新话题突然又展开了,你一句我一句:

“以前,他们是普普通通的村民,现在成了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成为了文学之乡最朴素的基层代言人。二十一家书屋相继落地清溪村,村民能从房屋出租中获得可观收益,还能从书籍售卖中获得利润分成。而文学之乡的建设,使得清溪村的八方来客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小东哥一说就有人接话:“我们甘当‘现金流’”。

“一个村,因为一位作家、一本书,生命力、创新力绵延不绝。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十多年来,清溪村一年一个样。文化漫清溪,山乡新巨变。”

“我们也问当地村民,现在的清溪村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是书香!漫步在这个溪流潺潺的村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百步之内满是书香。花园,已是清溪人的幸福家园;巨变,正从书中走进现实。立波先生啊,做梦都在笑。”

“周立波《山乡巨变》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我们传承着,正努力续写自己的新山乡巨变。党和政府始终关心我们农民。书屋是政府装修好的,是想用文化提升来吸引客流帮扶我们。书屋有好生意,农民就有好光景。”

走清溪,看振兴,农民尝甜头,农业有奔头,农村有乡愁,清溪村将乡村振兴的民生答卷都写在田间地头。天地间、山水处,一支饱蘸墨水的妙笔,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徐徐绘就一幅“文化兴、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

书香,把清溪村的山水全染香了!树下的农家竹椅上,几个人正歇息、阅读,聊着远方……

很晚,书屋的灯一直亮着,大家似乎把时间也给忘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