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2-03-18
分享到:
湘、资、沅、澧四水溯源,让我找到了湖湘的文脉源头。四水之源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湖湘精神,源头溪泉清澈明净,是自然风物和人类思想的一次次完美碰撞。
当我完成这条四条水系的寻源之行,我感到意志更加坚定,心灵更加丰富。湘水源头永州蓝山竹林村,资水源头邵阳城步苗族资源乡,沅水源头贵州斗篷山,澧水源头桑植五道水镇,人们对河流源头生态的重视和有效保护,让我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如同源头活水一样在湖湘大地上开始流淌。
岳麓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版匾,萍州书院王阳明“知行合一”讲学,湘江承载了“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内涵;资水、沅水河畔,屈原叹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心忧天下”“不折不挠”的湖湘拼搏精神发源地;澧水贺龙故居,让我感受到刚烈、勇猛的霸蛮精神的一脉相承,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斗篷山泉源地、资水打鼓泉、湘水秀竹天泉、澧水五道碧水——源头的灵性与秀美使湖湘精神得到了更完美的补充和丰富。
从潺潺源泉,到奔腾大河,至一泻千里汇入洞庭湖,湖南也由曾经“碌碌无所轻重”而成为近代史上对中国全局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这不仅是河流地理流域的成长,更是河流汇聚的湖湘精神日渐丰沛与深厚地涌流。
五道碧水过桑植
——澧水溯源
“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
澧水弹奏着万古不朽的高山流水,流经湖南张家界、常德的9个县区。在湖南的四大水系中,澧水流程最短,其上游绵延30公里,谷涧山巅,曲折回环,引人入画,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用这首诗赞美了湖湘大地的这条青碧之水。
古人又有诗“渌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澧水因诗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兰”诗名“兰江”。何为靛澧色?在大山中有一种草本植物叫蓼,叶子含兰汁,古人把它发酵制成染料,叫靛澧色,澧水上游沉淀这样如梦深蓝的河水。为了寻找到那一缕梦境中的靛澧色,我开始了澧水溯源之行。
水的源头就是山的源头,自桑植县八大公山的峰顶有一条细小的溪水在流动,它从斗篷山出发,其水清澈晶莹,其山碧青无邪,如同一切至纯至美的事物,新鲜、跳跃、清澈,她年轻如婴孩,她在流程中蓬勃成长,不断壮大,一路翻山越岭,越溪涧悬崖,过山野谷沟。她蓝得晶莹透亮,绿得如梦似幻。也许,是青山成就了这一泓碧水,又或者是这汪碧水融化了青山,让青山有了流动的情态。
我从澧水入湖口——澧县小渡口出发,溯源而上,到达澧水的发源地桑植五道水。五道碧水过桑植,经石门、临澧、安乡、澧县,蜿蜒北流而注入了洞庭湖。当我一路聆听着澧水的弦歌轻唱,到达它的源头。当我开启河流溯源之旅,邂逅五道水深蓝的溪河,在江河汇聚之地流连,在幽然曲折的山间盘旋,碧青的澧水呈现醉人的美,令我陶醉其中。
端午节前一天,阳光灿烂,我们下午从常德出发。我的河流寻梦之旅,是计划到达桑植县城后住一晚,第二天清晨,由当地作家谢德才带我们一起溯源澧水。路线是经贺龙故里洪家关,往凉水口走,到达五道水镇的澧水发源地。我的目标是寻找湖南省水利厅2020年12月立在深山中那块澧水北源的石碑,以此作为找到河流源头的真实证据。
到达桑植县城时已是傍晚,夕阳给这座山城镀了一道金灰的光芒。满城笼罩着清甜的栀子花香,大朵、小朵洁白的花儿开在屋前路边,香气扑鼻的栀子花有的戴在姑娘的衣服和头发上,有的装在老婆婆沿街叫卖的竹篮里。街边时而看见一家店铺,门前摆放着装了绿莹莹粽叶的大盆,一串串包裹得像牛角一样的粽子挂在墙边,或者用一个蒸笼晒煮在灶前。粽叶香气不断扑来,毗邻澧水而居的这个山水小城正在迎接传统端午节的到来。
桑植古称西南夷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桑植县,据说百姓多以采桑养蚕为业,县名沿袭至今。澧水上游30公里,以水绿而闻名,小城也因为“条条绿水出桑植”而被如今的世人识得,且日益繁华起来。我眼前所见的县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小城养在青山的怀抱之中,一条缥绿的澧水穿城而过。
天色尚早,我决定逆澧水而上,先去洪家关白族乡贺龙元帅的故居看看。
洪家关距离县城不过10多公里,贺龙纪念馆、贺龙故居、贺龙桥成倚角状,天龙溪、玉泉河、鱼鳞溪三水环绕酷似葫芦形的半岛,它们都是澧水的小支流,四周又有陈家山、韦家山、王家山、泉峪山和枫香山5条葱茏山峦,宛如5条蟠龙聚首拱卫该地,是俗称“金线吊葫芦”“五龙捧圣”的风水宝地。80多年前,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19日,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分别从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到达洪家关,这是一个山间盆地,群山环抱,秀峰耸峙,小溪蜿蜒,流水潺潺。前方耸立一座巨大的花岗岩石牌,刻着“贺龙故里”四个朱漆大字。走不远,迎面看见一座土家风雨桥,原木横梁,木桥长廊,游廊翘檐,深青屋瓦,很有古朴之风。
戎马一生的贺龙离开故乡后一直没有回来过,他决不会忘记漫山遍野长满桑树的故乡,他为故乡痛心揪心,因为跟随他出乡关的那些有志青年、热血儿郎,都倒在了枪林弹雨之中,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梦里的家园。直到贺龙逝世,家乡人将他的骨灰迎回桑植,贺龙才魂归故里。此时,阳光的金线照在纪念馆的青瓦上,清浅的溪水细诉这样动人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崇敬。
我们在蜿蜒如带的盘山公路上行驶,车道两边是起伏的群山,一条油青碧绿的大河点缀山间,如长龙游弋。那碧水犹如翡翠,几乎看不见皱缬的波纹,碧色流淌,令我迷恋而心动,仿佛是河流带我沿着群山一起向远方流动。在河流拐弯处,谢德才让我们靠公路边停车,透过树丛,我看到两条河,一条是由东南山涧而来的澧水北源;一条从西北而来,是两河交汇后的南源和中源,这里是打鼓乡赶塔村,也是三源交汇之处。三水交汇,河道变宽,向东南方向流到桑植县城。青山碧水间有一个完美的“U”字形拐弯。三水汇聚之地没有明显的标识,路边只有一个灰色石碑,刻有“张家界大鲵国家自然保护区界碑NO49”,大概这是第49块大鲵保护区的标志碑。
走过一条狭长的隧道,我们越来越接近南源、北源、中源三源汇聚后的澧水,在碧水深处,我隐隐看到河底爬行的古生物——大鲵,夜晚它们发出婴儿般的叫声。
青山屹立,流水无痕,古老的河流孕育着自然,保护着那些神秘的生命。
五道水因水而闻名,因水而有灵气。其泉水清、甜、灵,这里是澧水的发源地,是桑植最西北角——湖南与湖北的交界地。
四面环山,中间一镇,几座石桥,一棵古樟,连接着“丫”字形的清秀河口。我们中午到达五道水镇,以石桥为界,两河交汇,桥下是碧清的河水,因为雨过天晴,抬头看见青山隐在云雾之中,只有清秀的河水流淌着无以形容的碧翠,它把河坡也染了色,河坡长满碧绿的浅草,因河水的映照变得透亮晶莹起来。
五道水有三大特产,一是棕叶,二是大鲵,三是叭叭鱼。八大公山奇秀,漫山遍野都长满野生的棕叶林。澧水的多条源头溪水质清澈,而大鲵和叭叭鱼是否能生存就是检验水质好坏的标准。盛产大鲵的地方,必然也是青山绿水,五道水有多个娃娃鱼保护基地。五道水位于八大公山原始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199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桑植县是核心区域,而澧水北源之源头的五道水镇则是核心区域的最核心地带。
我决定继续找寻澧水源头的确认石碑。
费尽周折,一路多次询问当地老百姓。在五道水茶场,遇到一个退伍老兵,才明确石碑的真正所在地。面前有三条路,一条通向山顶,一条通向山涧,只有中间那条才通向我的源头目标。这使我想起了弗罗斯特的诗《林中的路》,只有选择正确的那条,我们才能找到地理意义上的真正源头。
一个多小时盘旋的山路,这独特的雨雾天气使一路紧跟我们的山溪生出白茫茫的一层云雾,雾罩溪水,我疑心途经的都是仙境。路旁结着橘红小果的树是马桑树,果实外形酷似桑椹,却是一种含有毒素的野果。
走过十几分钟山路,眼前变得开阔,一栋木屋,旁立一块巨大的石碑。我激动地跑下车,细细察看石碑碑文,正面写着 “澧水北源,湖南省水利厅,二〇二〇年十二月”,碑下有一段说明文字,证实澧水北源是主源:“地理位置:河源地点,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河源经度:109°46′45″;河源纬度:29°44′29.1″;河源高程:1169.9米。”
群山高耸,山如凝固的碧青,水是流动的青碧,山水一色,得以成就澧水之源的流动。禾场铺着碎石屑,木屋有五间,正中挂着“连家湾护林班”,左侧挂着“澧水北源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牌子。一个老汉淡然坐在堂屋门口休息,我们搬了竹椅找他聊天。老人姓李,八十多岁了,老伴已经去世,家里有五口人,儿子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媳妇在家照顾孙儿上学。屋后野蜂飞舞,原来他家还有两桶野生蜂箱。一路上,我们不时看到村民放在岩石边的野生蜂箱。老人家还有几十亩山林,除了部分野生林外,种了黄皮树和一些果树,这是他家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澧水北源”石碑后有一条小溪,这是从八大公山的高山之巅流下来的一股细流,这细流慢慢汇聚成一汪清澈的溪水。溪边开满野花,蜻蜓时而飞舞,时而停在溪石草叶上。一块腐朽的木头上长满黑木耳,摘之生尝,有一股清甜的味道。
我静静地坐在溪水边,聆听极细的溪泉流动之声,从大山之巅渗透出来的这股泉水如此新鲜,如同处子,如同新生婴孩,如同宇宙创始之初的细微声响,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孕育着江河之间最微小的萌动和流淌。
清溪涌流斗篷山
——沅水溯源
湖湘四水,沅水的源头最远了,正源为南源,在贵州省都匀市的斗篷山。我的想法是自驾,直奔目的地斗篷山。据说,在景区能找到黄永玉先生题字的源头石碑,确认其源头——剑水河,在清溪中触摸沅水涌动的脉搏。
沅水有南、北二源,南源剑江河发源于贵州贵定县的苗寨斗篷山南麓,北源重安江发源于贵州麻江县平越间大山,两江在旁海镇岔河口汇合后称清水江。在贵州,清水江又名剑江。《都匀市地理志》载“剑江源于市区西北最高地斗篷山南麓,贵定县红家山、太平沟一带青杠山中。”《黔南州地理志》载:剑江源于“斗篷山南麓贵定县摆洗附近的青冈坡脚 。” 这也是我寻源之行的可靠证据。
2012年,在都匀市斗篷山下的马腰河边,一块高3米、宽2米的“溯源沅水”纪念碑正式揭牌。湘黔两省八大媒体开启的“溯源沅水”大型文化寻根之旅,此次溯源正式确认沅水源头在贵州都匀的斗篷山,源头之水从山顶的天池倾泻而下,并在此立下石碑。此前,我从网上查到斗篷山管理处的电话,联系景区一个叫小季的姑娘,说明我此次沅水溯源是湖南省宣传部和环保厅的一个生态写作项目,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小季说,沅水源的石碑还在,只是目前景区暂停开放,胡广峡谷正处于整修状态,等我到了景区再打电话给她,我欣然致谢。
清晨出发,从湖南转到贵州时已是下午,天空越加明蓝,四周群山连绵,堆叠远天游弋的大朵白云。同一条河流上的大桥,湖南沿途指示牌为清水江大桥,到贵州就变成了剑江大桥。清水江的上游叫剑江,剑江的源头河叫剑江河,就隐藏在斗篷山的泉源之地。下高速后,我们直接往斗篷山景区赶,一条狭窄弯曲的茶园路,仅一辆车能通过。好在山色碧翠,碧青的剑水河一直跟随我们,河水也碧翠。路边不时有卖茶叶的店家,苗寨姑娘坐在门口细心地择选竹盆里的嫩叶。此地取名为茶园路,因此地盛产高山茶的缘故,剑水河清澈的源头之水浇灌了斗篷山的茶树,都匀以出产红茶而闻名遐迩。
贵州多崇山峻岭,从山顶驶到山脚,剑水河变成了一条鹅卵石铺底的大溪,潺潺地往山外流去。阳光将山谷照得通体明亮,我眼前出现一块块稻谷梯田,一畦畦稻谷才刚成熟,散发一道道金色光芒。阳光把溪水照得清透,金色的稻浪翻滚,四周高山耸立,山、水、稻,勾勒出一个色彩的天堂,恰如梵高画笔下的金色田野,色彩绚丽,永远热烈、永远喷涌着向上的力量。一个骑摩托车的乡村少年从水泥道旁经过,脸上挂着惺忪的微笑,我觉得这里是我梦寐以求的乡村乌托邦,这座村庄的名字就叫大江。
路过三江风景区,剑江河的三条支流水系在此围成一个环岛,环岛上隐约看见廊桥、楼阁、六角亭,这里是休闲地,路边停着一排垂钓的小车,周围长满绿树青草红花,衬托得河水清绿无邪,附近还有一座古朴的石桥,傍依一座高高悬起的高速路桥。我在剑水河边站了一会儿,感受自然山水,蓝天白云映在水中,空气清新无比。
山路向高处盘旋,两侧是悬崖峭壁,山脚溪水长流。我们离斗篷山景区越来越近,路却七弯八拐,越来越狭窄。贵州人民在剑江河边修了一道水泥墙,既是为了行车安全,更是为了保护绕山流淌的剑江河生态环境。一米多高的围墙把大河围在我们的视野外,绝美山水与我们仅一墙之隔,让人心生遗憾。不过,水泥墙隔不远就有一道铁丝网,让我们可以透过铁网丝看到不远处的剑江河,像一块狭长的碧玉镶嵌在青山之间。
斗篷山景区的红牌坊出现在我们眼前,旁立一块很大的白色大理石碑,刻着几个猩红的大字——斗篷山风景区。一个山清水秀、溪水潺潺的地方,景区大门左边有售票厅,旁挨小型警务室。右边是连绵耸立的青山,青山脚底是一道溪流,这溪就是剑水河,溪底铺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清泉从石上流过,往上走,见一座用石头砌起来的水坝,溪水从坝顶向下流泻,形成一个微观瀑布。我给小季打电话,她让我把电话递给售票口的男孩,他指挥将自动控制的大门打开,然后站在景区门口,用手往上一指:“顺着山路往上开,源头石碑就在不远处。”我们的车子一溜儿直接往山上开去。
“源头石碑到了!”儿子指着前方耸水的一块石碑大呼小叫,十个多小时的行驶,得来全不费功夫,黄永玉先生题写的石碑立在眼前。景区正在整修,石碑四周正修桥修路,搭了脚手架,大改大建,嘈杂不堪。然而在我眼里,这块石碑巍然而立,瑕不掩瑜。
石碑高约五米,背靠青山而立,碑上刻着三个红色大字:“沅江源”,因为风蚀日晒,“沅江”两字仍然十分鲜艳,但“源”字已经完全褪色。左下角刻着“湖南省水利资源厅”几个模糊的字。我们将车停在指路牌前,“Y”字型的路口,一条通往胡广峡谷,一条通往马腰河峡谷,石碑就在两条峡谷交汇的路口。我从不同的角度打量这块石碑,黄永玉先生的题字飘逸大气。这块石碑就是潇洒晨报和湖南省水利厅溯源沅水之行所立的一块源头碑。可以作为我找到沅水源头的证据。
饮水思源,在沅水所有支流水系中,清水江最长,水流量最大,而清水江大大小小的支溪水网,唯上游剑江最长,水流量最大,所以确定其源头剑江河为沅水正源。贵州人对于溪、河、江没有区分概念,石碑旁有马腰河和胡广河两条溪水在此汇合,汇合后称为剑江河。两座石桥都在维修,分成两条山路,我们小心地驶过工地,往山上的马腰河峡谷行驶。沿途不时有拦水石坝,溪水从坝上流过,浅滩急流,形成一座座水花四溅的溪瀑。
峡谷峰丛林立,陡峭雄奇,水清谷幽。我们在一处石头坝前下车,想近距离亲近溪水,面前是因枯水季来临而形成的溪洲,踩上去十分松软。这块洲地堆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旁边保存完好的原始山林,巨树成荫,藤萝遍布,鲜有人至。从悬崖上倒垂到溪涧的藤萝长达数十米,峭壁垂荫,越发显得清幽。数只蝴蝶在溪上翩翩起舞,相互追逐,溪岸开着蓝色的矢车菊和勿忘我,还有不知名的橙色野花装点这条源头溪。
靠峭壁的地方溪水流淌轻缓,清澈见底,发出淙淙之音。我捡了几块带着红色纹理的源头石,用矿泉水瓶装了晶莹的溪水,当我畅饮这股源头之水,一股清凉的甘甜刹那流向了我的全身,让我感到清新的水汽接通了我的呼吸,我的血管。泉水将我渗透,让身体长出汩汩流淌的小溪,并带着我向远方的沅水奔涌流去。
蓝山“深水”下潇湘
——湘水溯源
湘水,湖南之魂。作为湘、资、沅、澧四水之首,是湖南的母亲河,也是湖湘文化所孕育和激荡的一条河流。蓝山县是湘江发源地。从零陵赶往蓝山,路边是苍莽的群山,一条河流时隐时现陪伴在我们身边,是沿途青山和湘江的若干支流染碧 “深水”。从蓝山县城往瑶乡竹林村方向行驶,山间萦绕一条清溪,称之大桥河,它们是湘江源头河在不同地段的名字。《水经注.潇水》载:“潇者,水清深也。”其中上游,两岸树木葱绿,水流深澈幽深,故名“潇水”,西汉时又称“大深水”。
历年来,对谁是湘江真正的源头颇有争议。据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中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湘江发源于舜的葬地——九嶷山的东南角,环绕流到山的西部。”这是湘江发源地的最早定论。2011年,湖南省水利普查办对湘江干支流进行核实调查,结果表明:湖南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野狗岭至永州萍岛河段(潇水),无论河长、流域面积还是径流量,均大于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从河流交汇处河势看,蓝山县的潇水也比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萍岛河段更宽。2013年国家水利部正式确认湘江源头在蓝山县野狗岭。
蓝山神美,相传舜帝南巡,曾在蓝山祭奠天地,当地有许多与舜帝、娥皇女英有关的集市、村庄、河流。蓝山八景中的舜水漂流、皇英故祠、古城烟柳、富阳平畈等,多与舜帝相关。蓝山原名蓝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听到蓝山县的名字,让人脑海中浮现蓝空翠竹、白云飘飘之境。
一路往深山蜿蜒行进,路边不断有蓝色路标显示“您已进入湘江源头水源保护区”。盘山公路忽高忽低,起伏不定,如一条小船漂在碧翠的山间。石桥、清溪、古樟、瑶乡,溪河交错,在高山大地上织成了一幅绝色水网。
所经之地多是瑶乡,崇山峻岭中竹海翻涌,路边不时堆放砍倒的楠竹。三三两两的瑶民在山中忙碌,偶见老年妇女围着绣花头巾,穿着织绣图案的衣服,色彩鲜明,引人驻足。沿途新修了很多楼房,院墙刷有宣传脱贫致富的标语。几年前,省扶贫工作组进驻到瑶乡,我有友人曾在此地扶贫,他常年驻村,跑遍瑶乡的几百个村庄,为致富瑶乡出谋划策,收集无数张资料照片。我觉得眼前的瑶乡还留有他们行走的足迹,致富的观念也深深影响这些常居深山的瑶民,青山绿水间建有竹木加工厂、土鸡饲养基地、果树和药材种植基地,瑶乡正逐渐走向富裕。
竹林村部傍依一条清澈的溪流,过村部后,我们从简易公路转到一条狭窄的泥路上,砂石路颠簸,两旁都是竹山,鸟鸣浓稠。山体上围有网栏,防止雨天山体滑坡。我们小心翼翼往山上走,天空蔚蓝,竹山青翠,溪流潺潺。眼前忽然出现一座碎石铺成小广场,我们把车一停,急切往山里走。山脚有农产品摊点,一个老大爷笑呵呵吆喝道:“姑娘,买点我们自产的桂皮和特产。”他旁边立着两块叠放的深青石碑,横着的石头上刻着“湘江源”三个大字,另一块石碑基座刻有河流流域图,但表面被风化磨损得看不清晰了。
傍晚,看见一家人刚从山里走出来,他们指着竹山说,顺着千级木栈道,走五十分钟就能找到天瀑。天瀑是湘江源头的泉口,沿着上山公路不远处,有“湘江源”的第二块石碑,这是2017年6月,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立的确认碑,碑后写有“湘江源赋”:泱泱楚地,山水相连,千里湘江,源在何方,湖湘儿女,梦绕魂牵,楚尾蓝山,湘山源头。”碑石质莹白,头顶蓝天,背倚青山,四周开满白色小花,溪水清澈,石铺溪底,溪声洪亮。
我们沿着木栈道往上攀登,千级台阶,然而山青青、水潺潺,使我们忘记奔波千里的疲惫。当地老百姓称此地为野狗岭,我觉得叫泉水岭更为恰当,满山翠竹,石缝间不断渗出溪水,几百条小溪汇成更大的溪流。木栈道紧挨溪水,沿路重峦叠嶂,蓝天映衬一脉青峰,偶有鸟鸣山涧,风吹竹动,但奇妙的事,走到哪里都是溪水哗哗流淌的声音。
棵棵挺拔的翠竹长满山中,夹杂生长珙桐、银杏等珍稀树种,不知名的野花开满山谷,我们走至山腰,忽然看见一树洁白的花横在栈道中间,大朵晶白的花儿开满枝头,连树下也落了一地,清香无比。野草莓红通通的,随处可见,信手摘了一捧,清甜无比。山野幽静秀美,但更动人的是从源头流下来的溪水。路边建有观水亭,触手就能摸到青山翠谷,满耳听见溪水喧哗,似乎我的全身也灌满清亮的流水声。我想采撷这一缕清亮,却又怕破坏这里的美,唯有张开手指,让凉意渗透身心。溪边不远处有一处石岩,溪水缕缕分散于岩石之上,我用手捧起,畅饮源头之水,顿觉清凉渗透我的心脾。溪水让人陶醉,让我们忘记了尘世之外的世界。我在溪边流连忘返,把手伸进溪水,感觉溪水顺着指尖流进了我的血管。忽然听到一声鸟叫滑过山谷,摇醒了我的幻觉,指引我往山的最高处走去。
拾级而上,重重叠叠的竹山,溪中每一滴水都是从竹叶间渗透出来的,整座青山都是响亮的溪声,它们从高处跌落,变为一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慢慢流出山外。我们沿着木栈道,往上攀登,几块巨石堵在路口,绕过大石,一座天瀑忽然从天而降,让我们忍不住惊呼。
瀑布有三跌,中间平整石岩上刻着二个朱漆大字:“天泉”。一股晶莹的源头之水从山顶流泻下来,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水花飞落谷底,汇聚成一汪清潭。四周薄雾弥漫,水雾笼罩青山,然而轻风一吹,便把水雾吹散,将山吹得清晰秀丽了。时至傍晚,山顶空无一人,只有瀑布水花四溅,在山谷里回荡着模糊的回声。
暮色四起,我在天犬岭静坐,聆听天瀑的水声。我把手伸向霏霏的水雾,忽然有一群橘色彩蝶飞过来,其中一只翅膀闪闪,落在我的手臂上,像为我戴上一枚闪亮的手饰。它安静地抖动着触须,开合明黄的翅翼。此时,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时刻,蝴蝶那样信任我,信任我是山的一部分,是湘江源的一部分,是最初涌出的那一缕溪水。
百川成河,我拥有与源头之泉相聚的时光,一个人享有整座大山,一个人拥有一条河流之源。那无数条细小的溪水正从青山竹林中慢慢渗透出来,汇成大桥河,往高山峡谷成为深水,聚为潇水,汇成湘江,一路向北,往洞庭湖奔涌而去。
隔岸水云奔怒马
——资水溯源
在湖湘大地上,山脉发育出的大小河流遍布全境,构建了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网。众说周知,在湖湘“四水”中,“湘水宽、资水清、沅水长、澧水短”,从地图上看,资水形似一翎较为收敛的长长羽毛,它却是“四水”中最险峻激荡的一条河流。我的资水溯源之行,就是想找到资水源头的认定石碑,再溯水而上,至源头的最初出处——高茆塘村黄马界,第一缕溪泉在山间奔涌。
初秋资江,青山环抱,江水曲折,清碧明亮的江河如长龙游走。 “一江缱绻将绿绕,不尽青山送潮来”,是一幅低调绝美的山水画图。资水源头有中国最小的水电站,水电站不远处就立着黄永玉题写的资水源石碑。资水的源头河又名郝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区西岩镇境内。下午五点多,我们从青岩镇出发,沿桐源乡方向行驶。阳光将明媚的光线撒在沿途的山岭上,从国道356转到078县道,一会儿就进入黄马界的高山峡谷中。这条沿溪公路在谷底蜿蜒,沿途峻岭高山,漫山遍野长满竹木或杂树,时有民居隐于路边林中,山民身背竹篓经过。走了十几里路,在青山翠竹间忽然看见对面有一排白色楼房,这些房子建得规整有序,问路老百姓,原来这个村子是当地有名的苗木基地——桐龙村。
城步山多地少,拥有云马、燕子山、青界山、南洞若观火等林场,每年都要砍伐大量的树木,以往都是在外地购买树苗。桐龙村本来是一个竹海深处的偏僻山村,以前只有一条公路穿过整个村庄。三年前,这里还是国贫村,林业部门将其划为苗木培育基地,种植中成药用的罗汉果、金银花,以及葡萄、杨梅、梨子等水果,所以无论哪个季节来,田间山头都有成片的水果和药材。
我们所经之地,看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村里沿途放有垃圾桶、废弃物处理站,沿路立有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村民小组通了村道和林道,家家通车通水通电。走进桐龙村一个叫七里山的山冲,只见成片的猕猴桃爬满山坡,树下几百只土鸡正在啄食虫草,富裕后的苗民在此建了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楼房。
我们往高茆塘行驶,路边见到成堆的楠竹和小型竹器加工场。过黑塔水,有户人家在办丧事,一群人穿着白色孝服围坐路口,两个中年男人抬着巨大的芭蕉叶,不知道做什么用。越往山里走,道路越险峻,两边围栏消失,天黑前,我们终于到达海拔一千多米的荆州山黄马界。周围竹海翻涌,四野无人,三户人家的黑瓦木屋隐在林海中,其中一户大门敞开,屋房亮堂,我们想问路,可是叫了老天“老乡,有人吗?”却无人应答,主人想必到邻居家串门去了。
……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