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黄孝纪《节庆里的故乡》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1-11-24

 

分享到: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

  节庆里的故乡

  黄孝纪 著

 

  内容提要: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各族各地的乡人,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节日和民俗,是非常宝贵的农耕文化。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这些乡村文化正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正在逐渐消亡。本书以作者的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中国南方汉民族乡村的典型样本,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二十余年的时间为历史背景,以作者的亲历为观察视角,以春夏秋冬为序,围绕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伦理,真实再现一个传统农耕村庄的节日及民俗,保留一段乡土记忆。

 

  作者简介:

  黄孝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以出生地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其中广西人民出版社打造的“中国乡存丛书”收录其《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村庄的食单》《故园农事》《节庆里的故乡》等多部著作,并先后荣获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多次入选国内权威好书榜。

 

  目录

  自序:节庆里交织的苦涩与欢愉

  第一辑 春

  1、头初一

  2、拜年

  3、兜盘子

  4、舞龙灯

  5、耍狮子

  6、看戏

  7、闹元宵

  8、祈雷

  9、祈鸟

  10、清明节

  第二辑 夏

  1、四月八

  2、端午

  3、尝新

  4、打铜锣

  5、算八字

  6、寄名

  7、烧稿荐

  8、请看饭

  9、六月六

  10、送茶

  第三辑 秋

  1、七夕

  2、七月半

  3、中秋节

  4、认亲

  5、走亲戚

  6、重阳节

  7、过生日

  8、进朝门

  9、开宗祠

  第四辑 冬

  1、冬至

  2、帮工

  3、进火

  4、拜师

  5、定亲

  6、坐月子

  7、腊八节

  8、杀年猪

  9、小年

  10、挂红传杯

  11、除夕

 

精彩节选:

头初一

 

  鞭炮骤然响起……

  急促。清脆。欢快。噼噼啪啪的声音,穿透了漆黑又寒冷的湘南山区一隅的夜空,穿透了我家的瓦檐、砖墙和糊了窗纸的木格窗,密集地传来,将我惊醒。

  我躺在被窝里听着,起初是一家,紧跟着又是一家,又是一家,两家 ,三家……越来越多,似乎我们整个村庄都已被鞭炮点燃。雨点般的声音,一会儿近,近得分明能感觉到兴许就是邻居的某家;一会儿远,远的则只能判别出大致的方位,猜测是村中的某处;还有更远更隐约的,分明已是周边的邻村了。一时间,夜空里到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响彻天地之间。我知道,此时正值子夜,旧年的除夕刚过,新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头初一,已经到来了,天地交泰,万象更新,各家各户正在接春纳福,祈盼迎来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故乡八公分村已经分田到户,我家搬离了原先居住的那栋青砖黑瓦带天井的老厅屋,住进了村南水圳边新建的红砖瓦房。其时我上中学,正是少年。那时候,虽说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村庄,但毕竟是极少数人家才有。对于大多数家庭,尤其是我们家,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的。同往年一样,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吃过年饭之后,闲坐闲聊一阵,父亲会率先上床睡觉,他比母亲大十八岁,一向有早睡早起的习惯。之后,我和二姐三姐也相继歇息。此时,灶屋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在一盏白炽灯下,守着一炉炭火。这一夜,她不会上床睡觉,等多坐在宽板长凳上打打瞌睡,而后精神百倍地洗刷忙碌,预备子夜时分的接春和团年。

  子夜里的鞭炮声密集响起之时,我们家的公鸡也“喔喔喔——”拖着长声啼叫头遍了,母亲会一一叫醒我们起床。几十年来,母亲一直遵循着古礼,在旧年新年更替的这个特殊时刻,做四道新鲜的下酒菜,一家人在半夜里象征性地吃一餐年更酒,母亲叫团年。这也是旧时故乡的一个年俗。

  浓浓的寒意里,我们都睡眼惺忪地穿衣起床,简单地洗一把脸,坐在灶旁烤火。母亲已在厅屋的神台前点了一对红烛,在香筒里插了三炷香,并给天地祖宗焚了纸钱,虔诚祝祷过了。我接过母亲交给的长鞭炮,在敞开的大门檐口下点燃,顿时,噼噼啪啪的声音,激烈而顺畅,闪动的火光,幽香的烟尘,便融入了夜空,汇入了乡村喧闹祥和的接春氛围里,我的心情也一时振作起来。

  这美好的时刻,母亲心情愉悦,她的脸上总是浮现着浅浅的笑容。母亲开始炒菜,这个时候,她喜欢我们都坐着烤火,由她一人忙碌,我们也很享受这样菜香氤氲的夜半时光。菜是她早已预备好的,四道,取事事如意的彩头,通常是三荤一素,一碗炒猪耳,一碗圆子,一碗油炸鱼块,一碗清炒白菜。装菜的碗自然是没有缺口瑕疵的,菜的分量也比平时要略少,半大碗的样子。

  红漆斑驳的接手板,一端插在灶桌的缝隙里,长悬于灶火之上,这是故乡人家曾经特有的生活器物,起着饭桌的功用。喷香的菜肴和碗筷在接手板上摆好,我们每个人的碗里,都斟上了温热的糯米胡子酒。这酒是母亲专门为过年酿制浸泡的,酒度低,加了糖,香甜好入口。我们喝着酒,吃着母亲做的佳肴,说些轻言细语的家常和对新年的打算,明亮的电灯光下,温暖的灶屋里,团年的仪式在这世间的一隅,时隔一年之后又再度举行,充盈着家和亲情的温馨。

  屋外的夜空里,鞭炮之声渐渐稀了,天地间又重归宁静。我们吃过年更酒,团了年,复又上床睡觉,只有母亲继续窸窸窣窣地忙碌,直到天明。

  当村庄里的鞭炮声再次陆续响起时,天已大亮。母亲一夜没睡,父亲已经起床。我和姐姐也先后起床洗漱。这一早,我和姐姐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祝贺新年,说一句吉祥话。“爹爹,祝你新年身体健康,越老越红!”“妈妈,祝你新年身体健康,越老越红!”父亲和母亲乐呵呵地,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幸福,他们也会对我们说些祝福的话语,简短而吉祥,饱含着对儿女的深切期望。我和姐姐之间,也在见面的一刻互贺好话,笑容灿烂。那时家中只有我一个人在上学,父母姐姐给我的祝词里,都有着对我学习进步的勉励。

  新年新气象,厅屋大门敞开着,光线亮堂,神台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家神牌,灶屋门口和厅屋大门口,贴着火红的春联,一律都是崭新的,看着就喜庆。春联是我写的,这是母亲每年过年的时候交给我的任务。母亲是文盲,对我的教育却严格。我那时没有专门习过书法,自觉写的毛笔字很丑,但母亲却高兴。记忆中尤为深刻的是,我那时在灶屋门口写过一副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寄予了年少的我对自己的勉励。

  灶屋里的炭火正旺,母亲在烧水泡茶,水汽氤氲,铜茶壶锃亮。故乡的年俗,头初一的早晨,要举行传杯的仪式,俗称出行。只有在自家举行过这一庄重的古老仪式了,才会出行大吉,四方大利。当我们洗漱完毕,母亲的茶已泡好,她在灶桌上插了接手板,摆了装满油糍粑、兰花根、花生、纸包糖、饼干之类年货的圆盘,上面用一块宽大的四方红布盖着,我们每个人的酒碗里,放了两颗红枣。在烧纸、焚香、点红蜡烛、放鞭炮敬过天地神灵之后,我们团坐着,面含喜悦。父亲手执小酒壶,在每只酒碗里略略斟酒一轮,酒依然是温热香甜的糯米胡子酒。父亲率先端起酒碗,笑着说:“来,过年了,一杯,出行大吉!”我们一齐举杯,微微抿一口,又放下。父亲又斟第二轮酒,也就是所谓的双杯,然后是三杯、四杯,一共要斟酒四轮,祝词四句,句句吉祥。四轮祝酒毕,母亲揭开红布,我们方可拿圆盘里的东西吃。我们喝掉碗里的酒液,吃了红枣,开始喝早茶。

  头初一的这一天,故乡人的禁忌,一般不外出走动,尤其尽量不到别人家串门。地上的鞭炮屑、灰尘,也不打扫,据说这些都是财气,扫了会不吉利。我有时在灶屋里烤火,看母亲做饭做菜,预备过节,有时在厅屋门口或屋外自家禾场上,站一站,或走一走。门前溪水长流,田野空旷,路上少有人迹,村庄里时不时有鞭炮之声响起,有的是零零碎碎在燃放,在炸响,那分明是孩子们在石板巷子里,或在自家厅屋里,开心地玩耍着他们的新年礼物。偶尔也遇着邻居出门,相互见了,热情地称呼一声,道一句新年的祝福。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