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一个农民后代的怀念

来源:长沙晚报 倪章荣   时间 : 2021-05-24

 

分享到:

  民以食为天。

  5月22日午时,我打开手机,惊叹地呼出了一口长气:袁隆平院士于13时07分在长沙去世。这一次不是讹传,袁隆平院士真的走了。人都有一死,可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天”,他这一走,仿佛我们的“天”塌了。

  1975年夏天,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利用割猪草的机会来到邻村一个公社(乡政府)设置在那里的农科所。我小舅舅在这里工作。这个农科所的唯一任务就是培育杂交水稻良种。我记得最先培育的稻种是“南育二号”,后来又是“汕优”系列。我来到舅舅他们劳动的田头,看到他们拿着竹竿将母系稻株上的花粉赶到公系稻株上,他们说这叫“授粉”。我蹲在田埂上,足足看了半天水稻的人工授粉。对于水稻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那个时候,农民、农民的子女是很难吃饱饭的,要吃饱也得“瓜菜代”,那些瓜菜装进肚子里后特别难受,吃饭对于我们来说,纯粹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命的一项任务。要是过年过节吃上一顿没有瓜菜的白米饭,对于农村的孩子,那将是无比幸福的时刻,无比快乐的享受。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我们能够敞开肚皮吃饭,能够享受到吃的愉悦。

  而舅舅他们的农科所培育的杂交水稻能够将水稻单产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许多。我觉得舅舅他们的这项工作功德无量。我说:“舅舅,你们了不起!”舅舅告诉我说,真正了不起的人是袁隆平,他是我们湖南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培植技术就是他发明的。那时,我对袁隆平一无所知,但他的名字却让我牢牢地记在心坎上。只要有机会,我便往农科所跑,我盼望舅舅他们的杂交水稻早日培植成功,盼望我们能有吃不完的白米饭。

  好像“南育二号”没见推广。然而,后来培植的“汕优”系紧却大获成功。大约两年后,我的家乡全面推广杂交水稻,我们终于实现了餐餐都吃白米饭的梦想。于是,我更加关注杂交水稻的消息,关注袁隆平的情况。每当看到报纸、杂志上有关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报道,我都会认真阅读,并将报刊收藏起来。直到现在,我的书柜里还有不少有关袁隆平的资料。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受惠,现在的中国农村的水稻基本上是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家研究、培植的杂交品种。如果没有袁隆平,我不知道我还要吃多少年瓜菜代。我老家的父老乡亲们可能不知道很多大人物,但没有人不知道袁隆平的。他们说,民以食为天,袁隆平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他就是我们的“天”。

  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见袁隆平一面,但袁隆平永远是我的偶像,永远是我尊敬的科学家。他一生务实、低调,对中国对人类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沾沾自喜和夸夸其谈,亦没有任何的计较和埋怨。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改进,每每看到八九十高龄的他还常常泡在农田里,甚至还在海边盐碱地开展杂交水稻的种植研究。我为他骄傲,也为他担忧。我盼望他能为水稻品种的更新和生产作出更大贡献,更盼望他能健康长寿。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袁隆平院士他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您就是我们的‘天’!”中国农民有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天”,何其幸运!袁隆平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品德,他对中国和人类的贡献,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是我们永远的功臣和楷模。作为中国农民的后代,我会永远铭记您。致敬,袁隆平院士!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