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谭仲池: 用爱和美书写艺术人生

来源:《长沙晚报》橘洲综合文艺版   时间 : 2020-06-30

 

分享到:

  ——致廖静文先生

 

  你虽然已经远去,但你的慈祥的微笑、高雅的气质、温和的表情,和戴在头上那顶暖红色的贝雷帽,却依然在我眼前不断浮现。你是我的老乡,我永远崇敬的老大姐。

  今年是你逝世五周年。这天,我从长沙城驱车来到了浏阳市社港镇清源村,来探望廖静文老大姐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感知她的爱和美、情和梦的源头活水。乡亲们陪伴我去廖静文的故居探访。廖静文是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徐悲鸿的夫人,1923年4月出生。2015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先前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室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

  廖静文的故居是一栋普通的浏阳农村民居,因房屋修建年久,饱经岁月风雨,屋檐、墙壁、瓦片、门窗乃至屋前的树木,一眼望去,颇显苍老和凝重,让人心生几分惆怅。

  我在故居前徘徊、沉思。廖静文出生于一个特别崇尚教育的传统家庭,她从小就天资聪颖、文静专心。6岁时全家就从这个偏僻美丽宁静的山村迁居长沙。她先后在长沙十一小学和周南女中读书。194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其实,童年的故乡在她的心中,更多的是飞翔着的美丽蝴蝶,开放着殷红的桃花和妈妈唱的歌谣。1943年到重庆后,在院长办公室做助理。年轻时,廖静文就读过《居里夫人传》,他的理想是要成为一个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因之,194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那时,她念兹求兹的就是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让自己也成为峰顶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在中央美院做助理时,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心中,就给她留下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徐悲鸿渴望她在这片天空飞翔,去拥抱所有属于她的爱和美、情和梦。每临周末,徐悲鸿都会去看她。与她一起在月光下散步,在湖畔漫谈,在亭阁边赏花。一年后,廖静文辍学回到中央美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对于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廖静文后来对朋友说:“一个人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不容易的,是他感动了我。”而徐悲鸿也不止一次地对她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会对我有这样的爱情,我要把我最珍贵的东西都送给你。”作为一个画家,他最珍爱的东西无外乎就是自己的画作。为了这个承诺,徐悲鸿就画了数百幅画送给廖静文,并在画上写下“爱妻静文保存”的字。

  1946年1月,廖静文与徐悲鸿结婚。同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廖静文随他居住北平。那段日子廖静文回忆说:“是她一生中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在这个时候它让悲鸿生病。”夫妻肝胆相照,琴瑟和鸣,仅仅度过7个春花秋月。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不幸因患脑溢血病逝。那时,廖静文才30岁,也从那时开始,她就一个人肩负起抚养儿女,守护徐悲鸿的画作的千钧重担。她柔弱的双肩能扛得起吗?记得我第一次见廖静文大姐时,是2011年4月,那天我和她的秘书联系并约好一道陪廖老共进午餐。我们见面是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附近的一个小餐馆。当我看到已88岁高龄的廖老在秘书搀扶下走进餐馆,我的眼前一亮。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竟然那样风韵清纯,美丽优雅,端庄灵秀,那稍显清瘦的身段,仍不失挺拔玉立的芳姿。坐下来的闲谈,几乎让我不忍插嘴。

  在漫长岁月里,她对徐悲鸿的深深怀念,对弘扬丈夫文化艺术精神所做的努力,特别是她为保护徐悲鸿留下的堪称国宝的美术遗产所经受的风浪颠簸。那是一段怎样的护卫爱和美、情和梦的人生磨难和拼搏苦旅啊!就在徐悲鸿逝世后的1954年,廖静文便作出决定,将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家私宅改成纪念馆对外开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1957年她为了保护珍藏徐悲鸿的画作,将徐悲鸿留下的1300多件作品,以及徐悲鸿收藏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家1200多件绘画珍品、外国名画以及上万册的美术资料全部捐给国家。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对廖静文说:你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希望她把写着“爱妻静文保存”的作品留下。廖静文满腔感激之情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绝不能!”为了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和大爱大美情操,她决心写《徐悲鸿一生》。她竟在生活、工作、家庭负担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再次进入大学读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经过数年的资料收集和对徐悲鸿友人的采访沟通,阅读大量徐悲鸿的文稿后,廖静文写出了《徐悲鸿一生》的初稿。不料,“文革”爆发,她几次被抄家。所写文稿和收集的资料几乎被毁。这个意外的打击让廖静文几乎绝望。1973年,周总理又派人看望她,并亲笔写信与她商洽重建徐悲鸿纪念馆事宜。这让在绝境中的廖静文又看到了她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希望曙光。她的心灵深处镌刻着的徐悲鸿当年写给她的情诗:“灯昏又入夜,无计息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又变成了可触摸的现实与依恋。她知道只有继承弘扬丈夫的文化精神才是真正的与徐悲鸿的永不离舍的艺术坚守。她感激祖国,感激周总理。

  1982年,一座崭新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矗立起来。面对眼前的纪念馆,廖静文泪流满面,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廖静文清楚地记得,在最困难的“文革”期间,徐悲鸿的作品面临要被销毁的危险时,她找到周总理,是周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锁起来,才免遭劫难。从那时开始,廖静文就遵照周总理的嘱咐,一边为保养修复装裱徐悲鸿的作品和守护徐悲鸿的纪念馆操劳、奔波,一边又为撰写《徐悲鸿一生》挑灯苦熬。因殿房潮湿,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廖静文为修复那些珍贵油画操碎了心,直到2003年因为请外国修画专家,需要大量外汇,国家一时难以解决,还有100多幅没有修好。1983年徐悲鸿逝世30周年,廖静文撰写的26万字长篇传记《徐悲鸿一生》终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内外产生极大反响。此时,也了却了廖静文的一桩压在心头几十年的心事。

  50多年来,廖静文节衣缩食抚养儿女成长,并送儿子徐庆平和女儿徐芬芳分别到法国美国留学。自己则在纪念馆忠实履行保护、修复装裱徐悲鸿作品的职责。对于自己走过的这条漫长的坚守徐悲鸿艺术精神之路的廖静文来说,她确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她曾动情地说:“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廖静文一生胸怀大爱,热爱大美,充满着对艺术的深情守望,对美好未来的梦想追求。她终其一生守护美、弘扬爱,传递情和梦。她把坚持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守护徐悲鸿的画作和弘扬中华文化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和生命寄托。1994年9月19日她回到故乡,在诗中写道:“家园恩情剪不断,是非真伪寸心知。”还挥毫为浏阳市第八中学题写对联:“书中乾坤大,华里天地宽。”

  我第二次见廖静文先生是2012年10月2日,那天是浏阳市第三中学70周年校庆。廖老专程赶来参加并在烈日炎炎下发表了动情的演讲。当时,我担心廖老的身体能否坚持,要主持人搬把椅子给她坐着说。没有想到她谢绝了,她坚持站着讲完。她的一片乡情、一片真诚、一片对家乡的美好期待,让所有的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会后,她又写了“百年兴学源远流长,八方聚贤英才辈出”的题词送给学校留念。这就是用爱和美、情和梦,书写艺术人生的廖静文。我知道在她的心灵深处,永远流淌着徐悲鸿爱国主义精神的血液,尽精微、致广大的忠诚艺术情怀。她每年都要从纪念馆挤出资金支援“希望工程”,资助许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2010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会、徐悲鸿纪念馆主办了首届“为善最乐,为国储才”义捐义卖专场拍卖会,廖老慷慨捐出徐悲鸿1936年创作的《立马图》。在当年《福布斯》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榜上,廖静文名列第四。2015年12月5日,她的儿子携妻带儿为实现母亲扶持家乡贫困子女读书的遗愿,又专程回浏阳市以徐悲鸿艺委会的名义,捐款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我在和她的子女交谈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廖老的博大胸怀与无私奉献都集中反映在她对爱和美的坚守、情和梦的追寻。廖老常对儿女讲:我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着的女人,我一定要把对徐悲鸿的“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大爱”。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