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刘哲:追梦人

来源:刘哲   时间 : 2020-05-18

 

分享到:

  我每天都见到曙光,但从未见到太阳。

  ---钟子平

 

  古代,有一个“夸父逐日”故事。在浏阳河畔,大围山麓,也有一位追日的“夸父”,用辛勤的汗水,必胜的信念,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追梦之歌。这位现代“夸父”便是浏阳市田螺小镇“镇长”钟子平。

 

  第一个梦:吃上饱饭

  钟子平喜欢做梦。

  他的第一个梦,是和田螺有关。

  妈妈给他讲了一个田螺姑娘的故事。一个老实的种田郎在水边拾到一硕大美丽的螺蛳,便在家中以水缸供养之,此后每自田中归来,家中饭菜齐齐整整,如此约有数日之久,种田郎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所以然,一天便早早收工,悄悄来到自家的茅屋边,从门缝外窥视,却见一绝色女子自水缸中的螺蛳壳中缓缓而起后,径直来到灶间动手做饭做菜,种田郎于是推门而入,抢过螺壳,求那螺蛳姑娘与之成婚,姑娘含羞自是允了,由此家中丰衣足食。

  小时候,家里穷,能吃一口饱饭,都是奢望。贫困的童年,让他很对故事里的主人公羡慕不已,对故事里美好生活很是向往。他的第一个梦想,便是像种田郎遇到田螺姑娘后,全家有饱饭吃,有衣服穿。

  钟子平家在浏阳河畔的官渡。小时候家徒四壁,父母多病。上学的钱靠自己挣,还得想方设法补贴家用。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钟子平将这句俗语演绎的淋漓尽致。幼年的他,将他独到而敏锐的眼光投向了家门口的这湾碧水身上。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快乐的事就是到浏阳河洗冷水澡,整整一个夏天,都是泡在河里,这让钟子平有了良好的水性,涨水的浏阳河,河面宽达两三里,钟子平能够脚不点地游上一两个来回。狗刨式,仰天式,侧划式无一不精,踩水,插咪咕,跳水,无一不晓。有了好水性,他还更有好悟性。流传几千年的的古法捕鱼,他都是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各式捕鱼,便成了他的拿手戏,更让他以渔为业,补贴家用,让与生俱来的谋生手段得到了发扬光大。围滩,垂钓,撒网,炸鱼,钟子平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天生的渔郎胚子。他自创的饵料,就地取材,简单而实用。将芝麻和油菜枯饼一起磨成粉,傍晚时分洒在河滩里,引诱鱼儿进滩。半夜起来,将茶油枯饼用开水浸泡一个时辰,这样泡过的汤水就是天然的麻醉剂,能够让鱼儿醉翻。凌晨两三点钟,他将这盆药汤倾倒在河滩里,然后在水滩的出口处安装一个竹篱,从河滩一路赶下来,白花花的的翻着肚皮的鱼儿水流而下,全部进了篱笼,一个晚上可以收获上十斤。然后飞也似的回家,母亲连夜破肚,沥干,烘烤,烟熏,制作成火焙鱼。第二天一大早,钟子平便用竹篮提着鱼,上学途中叫卖,得到的三个五块钱,还真能抵得上一个精壮劳动力十天半个月的工分收入。由于卖的价钱公道,钟子平的回头客很多。最忠实的主顾,便是他的同学的妈,由于老公是公社党委秘书,家境好,日子过得滋润,有闲钱买鱼。主顾好是好,就是有点占便宜。同学的妈每次买鱼,都要将鱼脑袋活生生的扯下来,只买鱼身子。鱼脑袋,钟子平舍不得丢掉,带回家,妈妈用豆豉辣酱炒熟,成了钟子平上学带的菜,吃起来香气四溢,惹得同学们馋水直流。钟子平这才体验到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打鱼的吃鱼屎,木匠家里没床睡,石匠家里没猪槽”的深刻含义。

  牛刀小试,便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等诸多问题,还能够给家里搞些零用钱,作为家庭开支,钟子平发现,十二三岁的自己还真有谋生经商做生意的天赋。

  水性好,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财喜”。

  浏阳河每年春汛,暴雨过后,都会从大围山林场冲下一些木材,这种木材当地人叫矿木,木质致密,结实耐用,市场上比较紧俏。哼哧哼哧,扛几根河里捞上的木头到永和磷矿的街上一摆,很快就能换到几张花花绿绿的“工农兵”。

  为了实现捕鱼事业效益最大化,钟子平还学会了炸鱼。别看现在炸鱼是非法的行当,没人敢干。但在那个全民饥荒的时代,炸鱼,也算是另辟蹊径,非但不算违法,还会成为人们饭后“示雄”吹牛侃大山的谈资,成为伙伴们无限向往的光辉事业。

  炸鱼需要炸药。炸药从哪里来?这绝对难不倒钟子平,谁让他有个化学脑袋呢。钟子平小小的脑袋里,藏着不少智慧。

  附近有个石灰矿,炸矿常年要用炸药,矿里储备很多。有一天,他怀揣头天没有卖完的火焙鱼,套近乎,贿赂了矿上的保卫干事,硬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软磨硬泡,顺走了了几包炸药。

  有了炸药,就能炸鱼了。

  家附近浏阳河里,有一个深潭,蓝幽幽的深不见底。水面经常有鱼儿弹跳泛起的涟漪。看来鱼不会少。他将炸药用油纸包好,里面插上引线,半夜趁着夜色来到潭边。点燃一支香,眼睛紧紧盯住潭面,蛰伏待机。凌晨五点时刻,只见寂静潭面突然水纹一闪,鱼情出现,他急忙点燃引线,将炸药包掷向水花处,“轰隆”一声闷响过后,沉寂的潭面水面雪花似的散发开来 ,波光粼粼处, 白花花的鱼儿纷纷翻出水面。说时迟那时快,脱得光光的钟子平一个鹞子翻身,一头扎进潭里,用捞鱼的笊篱,将翻白的鱼打捞,甩到岸边的草丛中。半个小时不到,便捞了十几斤鱼。游上岸,他发觉带来的盛放鱼的网兜不够用,鱼没有地方盛装。这时,天已大亮,闻讯而来捡鱼的村民越来越多,草丛中横七竖八的鱼再不装起来带走,有些鱼将不再姓钟,有被人瓜分的风险。钟子平急中生智,将长裤裤腿用草绳扎紧,将鱼全部从腰围处灌进去,一二十斤鱼,刚好塞满一裤裆,他将裤子往脖子上一挂,带着小跑,窜到永和磷矿街上,赶早集,卖完鱼,再去上学。放学后,回到家中,将一把皱巴巴的票子交给了妈妈。妈妈给他洗衬衣时,发现衣服上到处是血,搂过儿子一看,腰上有一条十厘米左右长的血口子,血已结痂,钟子平咧开嘴一笑,不要紧的,妈,跳水捞鱼时,被石块划破了,弄伤了腰。不过,卖了好价钱,我都没有感受到痛呢。妈妈一把搂过儿子,失声痛哭:谁让你是穷人家的孩子啊。

  那个时代的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人们眼里,糖,很甜,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味道。可在幼小的心灵里,甜蜜,有时,也是苦涩的回忆。

  有一年,生产队的甘蔗丰收,每家分了几十斤蔗糖。全家人舍不得吃,商量着卖出去,换来年的学费和零花钱。一天,他和读中学初一的同学俩人各自挑了一担蔗糖糖去大瑶的集镇上去卖。从家里出发,步行挑到永和磷矿,搭上了去大瑶的小火车。到了大瑶,哥俩沿着铁路两旁的村子,一路叫卖,卖到下午一点多一块也没卖掉,吃点糖充饥,不料上火了,满嘴的泡。真是饥寒交迫,下午两点多一位好心的大婶给了一碗饭一点酸菜分给他俩吃。饭后继续挨家挨户叫卖,卖到晚上六点多钟依然销售收入为零。怎么回去,买火车票的钱都没有,俩人轮流挑着“千斤重担”,爬上绿皮火车,在火车上煎熬了两个多小时才启动,险些被巡道的师傅撵下去。那种又饿又冷又恐惧的心理是钟子平今生也无法忘记的感受,善良的巡道师傅非常理解他们,对他们视而不见。到了永和磷矿,家就在河对面。可是已是深夜,渡船停在对岸的船坞里,没人开船。望着近在迟尺的家,可望而不可及。钟子平又冷又饿,无奈只好脱光衣服,举在手里,与生俱来的好水性再一次派上用场,钟子平踩水泅渡浏阳河,到对岸划船过来,将两担糖连人一起划回对岸。趔趔趄趄,深一脚浅一脚回到那个熟悉的院落,还没进门,就哇的一声,哭开了。这时,天边已经鱼肚泛白了。焦虑不安的母亲还守护在煤油灯下等候着儿子,闻讯出门,看到难民一样的儿子,抚摸着儿子黑漆漆汗涔涔的脸,院子里,孤灯下,母子俩抱头痛哭。

  小时候无限向往的糖,原来竟是这般苦涩。钟子平从此再也不喜吃糖。

 

  第二个梦:记者梦

  钟子平的第二个梦想,就是当记者。

  依靠自己捕鱼捞虾,半工半读,钟子平高中毕业了。高考落榜的他不愿再回到那一片广阔的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父辈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轨迹。在亲戚的推荐下,他来到浏阳隔壁的江西省铜鼓县一家花炮厂,当起了花炮工人,学做冲天炮。每天和工人们上山伐竹,破篾,将竹子加工成冲天炮的炮签。他发觉,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并不能增加技能。

  不安分的人,心里总是躁动不安的。

  从花炮厂卷起铺盖回家后,他报名参军,在海南的一支炮兵部队当起了通信兵。在成天的背单词背密码之余,他尝试着写新闻通讯,经历了无数次退稿后,他终于摸出了门道,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新闻作品。这也为他后来实现记者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钟子平退伍回到浏阳。

  正当他准备继续回家重拾捕鱼捞虾的老行当时,命运之神向他露出了微笑。1983年,浏阳面向全县青年招考干部。三千多人参考,钟子平脱颖而出,考到了大围山东麓的凤溪乡政府,当起了秘书。后来,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为副乡长。

  与记者梦结缘,就是在这个时候。工作之余,钟子平一头扎入大围山,寻找灵感。他发现,大围山流传着很多离奇的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读起来脍炙人口。这些故事如果不加以整理,不久的将来,随着一些会讲故事的老人逐渐离世,这些民间传说将会失传。他决定用手中的笔,将这些传说故事记载下来,以文字形式使之流传后世。于是,他找到长沙晚报,在报纸副刊开设了《大围山趣闻》专栏,将大围山的民间传说以连载的形式向市民做宣传。由于文笔流畅,故事情节言人人殊,这个专栏很受市民欢迎。这个专栏,一搞就是二十多期,成为报纸的名牌栏目。钟子平,由此也成了浏阳的一支名笔。很多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争相调他入职。先后担任了张坊区公所团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部。

  在组织部任上不到一年,长沙晚报到浏阳组建浏阳记者站,很快将他纳入考察范围,不久,便走马上任长沙晚报浏阳记者站站长。不久,又调到报社总部,担任“星期天”编辑部编辑记者。

  走上社会不到到不十年,钟子平又圆了记者梦。

 

  第三个梦:创富

  梦多的人,往往喜欢折腾。

  很多人圆了梦,就会躺在梦境里,惟愿一辈子不醒;而有的人,刚圆了梦,又会去做更离奇的梦,因为唯有梦,才能让人生更加出彩。

  这个梦,就是造富梦。

  小时候,贫穷给他的心灵烙下了阴影。

  他坚信,他天生就是一个造富的人。

  1994年,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决然发起了按部就班的报人生涯,申请调到了深圳市《劳动时报》,他要到共和国经济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去一显身手。

  在《劳动时报》,名义上是编辑记者,实际上就是搞经营拉广告。刚开始,由于人生地不熟,他的业务拓展并不顺利。半年没有一个广告业务进项。没有底薪,没有广告提成,钟子平吃了半年方便面。拉广告,向来就是个“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活。半年后,他承接了新大洲摩托的广告,一个单,就提成18万。后来又连续谈成了山西推土机等几个广告大单,广告成交量达数百万,他很快在深圳站稳了脚,买了房,购了车,一步登天,跨入小康。后来又开起了书报亭,贩卖发行挂历,做起来顺风顺水,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后来,他又涉足股票,购买了几只绩优股,几进几出,财富成几何倍数增长,到了新世纪初,钟子平身家数千万,造富梦。

  2002年新年伊始,钟子平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从深圳调回长沙晚报,担任长沙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报业发行公司总经理。在发行方面,钟子平再起风云,在他任发行公司总经理期间,长沙晚报发行再创历史新高,超百万份,成为全国省会晚报的翘楚。

  做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风生水起。这是钟子平的职业箴言,也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2004年,他急流勇退,办了内退手续,淡出了体制内的职场生涯。内退后,他注册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承包了长沙晚报旅游广告板块。旅游板块在他的运作下,业务量,业务承包总额均每年成倍增长,实现了报社和个人收入的双赢。

 

  第四个梦:诗与远方

  精彩过后,往往都会回归宁静。

  有大智慧的人,都会在热闹过后,去寻找诗意和远方。钟子平每年都要独自自驾,走访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辆越野车,伴随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西藏,新疆,黄河源,长江源,白山黑水,草原,盆地,高原,河谷,都留下了行者的印迹。

  望着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小在农村摸爬打滚的他骨子里还是向往“门前栽花,屋后植树,周围种菜,稻田里养螺,池塘里游鱼”的诗意生活。

  人生百年,梦想不断。

  时代在变,梦想也在变。

  人到中年,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就是钟子平的终极梦想。

  这个梦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个梦里,桃源耕读,喂马劈柴。

  这个梦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这个梦里,亲得近土地,贴的近乡愁。

  2011年,他怀揣三千万积蓄,回到家乡官渡竹联村,着手打造他的“田螺小镇”。

  美丽的田螺姑娘、少年经商贩糖受挫的故事支撑着他在浏阳将田螺小镇定位为都市市民的后花园,时时忘不了儿时美丽而青涩的年华,决心将“小小的螺,大大的梦”做大做强。

  面壁十年图破壁。

  经过十年的打造,田螺小镇初具规模,成为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的一张金色名片。

  走进桂园田螺小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的连排别墅,一湾湾清澈韵致的碧水,一团团层次不一的黛青,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藤蔓缠绕,鲜花盛开,恍如仙境。

  在这里,可以体验让人回归孩童时好奇、挑战的游戏生活。可以体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远离喧嚣,内心宁静。耕读亲子园、天然游泳场、探险营地、研学营地也为都市圈人群有了更好的去处。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田螺小镇出现了“井喷”,五天接待游客十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一佰万元。在田螺小镇的带动下,附近官渡和沿溪两个镇乡村游也迎来了春天,民俗,餐饮,超市,农家乐普遍爆满,夜宵摊生意兴隆。官渡,一度成为长沙市的网红打卡地。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让村里的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起来,也是钟子平的梦的精髓。由于田螺小镇的落户,民间和政府资金的不断注入,竹联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一年一个样,日新月异,乡村面貌为之一新。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振兴观摩村”。竹联村在田螺小镇占了百分之八的股份,每年保底分红二十万。村民也尝到了旅游带动的甜头。竹联村有一户冯姓人家,原来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户。田螺小镇开门迎客后,冯家将旧屋进行了改造,建起了一个超市。一家四口都在小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冯老汉在小镇当农业工人,每天工资170元左右,老太太经营超市,淡季日营业额在五千元左右,旺季日营业额超两万元,儿子在小镇搞田园耕作,收益可观,去年国庆长假期间光两亩香蜜柚一项的采摘收入就超过两万元。按不完全统计,冯家全家依托小镇搞旅游年收入不少于30万元。冯家一跃而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户。附近有个老太太,在小镇门口摆了个茶叶蛋的小摊,五一长假第一天,就卖了4800元,笑得成天合不拢嘴……类似的造富神话还有很多。田螺小镇里,人们陶然自乐,在古风古韵之余,也品尝到了市场经济,富民工程的甜头,幸福的生活着。

 

  夜未央,路正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太阳,东升西落,亿万斯年,永不停歇。钟子平,这位追逐太阳的“夸父”,吸收着阳光的热力,载着阳光的热情,筚路蓝缕,在大围山麓,浏阳河畔,一路不知疲倦地踏歌而行。

  因为,他就是一个追梦人。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