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韩生学:为一片山水立德——读张雪云散文集《蓝渡》有感

来源:韩生学   时间 : 2020-04-20

 

分享到:

  婉约在沅水边上的古郡沅陵,不但有“美得让人心痛”的山水,还有“为山水立德”的作家。张雪云就是其中之一。

  要为一片山水立德,首先自己得是一个有德的人。土生土长于这片山水之中的张雪云,深得这片山水灵气的润泽,寂静生长,简单生活,纯朴写作,淑雅为人,就像她笔下写意的一株瓜秧,“只要有点乌黢麻黑的土,隔三岔五的雨水,软软的太阳一晒,便有了寂静生长的力量,自然而然的,日复一日,便蓬勃了整个村庄与田野的生机。” 降生在一个叫蓝溪水岸边的她,居黑土而生,濯清流而长,着布衣而素,沐春风而雅。从水雾迷蒙的蓝溪,逶迤而来,一步一步,全凭自己那寂静生长的力量,葳葳蕤蕤向上攀援,从小溪攀援进大江,乡村攀援进市井。生活之余,温雅善良的她,常常安静在光阴的深处,伫立于水岸田畴,奔走于山村乡野,阅读经典,亲近自然,发现一些有光的风景,捕捉一些散发温暖与光芒的微笑,倾听一些细小卑微的回响,聆听一些大地深处的呼吸,收纳一些乡村田园的喟叹,再用手中那支灵秀的笔,不拘世俗,不循章法,自由表达,脱颖而出,终成为一位为家乡山水立言立德的优秀青年作家。《蓝渡》,就是她回馈这一片山水的优秀作品集。

  翻开《蓝渡》,那片山水质朴的品德,就会向你扑面而来。很显然,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从质朴无华的山村田园的行走中得来,每一个字都满带着泥土的芬芳、青草的味道和烟火的气息,这也是写作者为之立德的那片山水最原始的底色。《蓝渡》里的文字告诉我们,作者喜欢在她钟情的那片山水里行走,喜欢在她热爱的那片田园里行走,喜欢在她梦萦的那条蓝溪里行走。她对那里面的质朴的一切怀有敬畏、信仰,甚至贪恋。她常常以一个忠实的爱慕者的姿态,钟情其中,用脚步丈量,用目光抚摸,用灵魂记录,表现出了极大的虔诚与膜拜,继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深长的时间走廊,在天地山水草木人心之间,在千变万化的现象里,在密密麻麻的生计中,捕捉心灵里不时经验到的震颤,再用智慧而理性的笔触,幻化成一个个洗练、简单、亲切和质朴的文字,呈现出诗意的温暖和智性的力量。句句见心,字字见物。

  读过《蓝渡》,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山水有着干净的灵魂。有人说,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看见干净的灵魂。我坚信张雪云拥有一双干净的眼睛,因为整部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哪怕是一片湖、一叶草、一瓣花、一块石、一滴泉、一个人,都无不纯澈澄明。比如《蒙湖蒙,蓝溪蓝》,尽管她描述的只是普通的一蒙湖、一蓝溪,但经过她干净的眼睛和纯净的灵魂一过滤,淌过她笔尖的,水,不再是水,湖,也不再是湖,而是流动的生命,是澄澈的灵魂。文中写道,“蓝溪的蓝,蒙湖的蒙,既像是母亲殷切的寄望,又仿佛是女儿玲珑的心思。水湄边采撷蒹葭的悠味绵长,渗透了心尖那个婀娜多姿的地方。”“让时光的脚步缓一缓,再缓一缓,这样,我就可以听到蓝溪深处闹腾的生命喧响,完成流年一场最为长情的凝眸与陪伴。”如此干净的语言,以及灵魂的书写,真是让人向往。

  《蓝渡》里的那片山水,有一股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山是普通的山,水是普通的水,花草树木也是普通的花草树木,但揉入作者的呼吸、血液与生命体验,便蓬勃出一种生命力量。如《长在瓜秧上的本事》,从随便丢弃的一粒南瓜籽或是冬瓜籽长出来的瓜秧的“本事”切入,通过对儿时见识到的“收黑”、“杠仙”、“赶尸”、“放蛊”、“辰州符”等诡谲神秘的奇门遁甲的抒写,作出了“无处不见生命力量”的宏大呈现。文本中,她这样写道:“山是有生命的,水是有生命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村庄也是有生命的。一丛草是有生命的,一阵风是有本事的,一场雨是有本事的,一朵云是有本事的,一壶月光是有本事的,一蔸黄嫩嫩的南瓜秧子也是有本事的。”但她又不仅仅满足于这些本事的简单呈现,而是富于它深刻的哲学思考——“所有的法力与愿心,无外乎是为了寻得某种力量,获取某种信仰,以期改良乏善可陈的旧生活。”如此这般的哲学气质的思考,让文本顿时脱去了许多虚无与缥缈,多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意境。

  那片山水,氤氲着厚重的文化气象。在《二酉藏书与岳麓山》中,她通过“文化”之线,将相隔数百里、原本并无瓜葛的二酉山和岳麓书院“一山”“一院”联在了一起。从家乡二酉山出发,去岳麓山下的学院求学,于是,起点与终点,文化与文明,自然就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她家乡颇具神秘感的白河酉水边,有一座山叫二酉山,有一个洞叫藏书洞,就是这一山一洞,揭开了大秦帝国烽烟弥漫中的一次“文化迁徙”。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都咸阳儒生惨遭坑戮,眼见经书古籍行将灭迹之时,博士官伏胜偷偷将家存书籍,从咸阳经河南,水舟陆车,日夜南奔,然后经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把1000多卷竹简书籍藏在这“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古洞里。从此,这山、这洞,便承载了传承中华文化的浩大使命与担当,古山成为天下圣迹,古洞被御封为“文化圣洞”,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的地方。作者之笔,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道出了湘人的文化自豪,那么“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二酉藏书则道出了沅水的文化底气。

  那片山水,还具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张雪云为之立德的这片山水,战国时,置黔中郡。屈原曾来此,发出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感叹;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此讲学论道、题咏山水;林则徐写下楹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抗战名将张学良囚禁于此,与赵四小姐“在凤凰山的白山黑水间互许一个未来”,等等。《蓝渡》里诸多作品,将深情的笔触由“今日”拐进“昨天”,由“现实”抵达“历史”,在时光的穿越里,让“现实”与“历史”交融揉搓,给人读出现实的苍凉与历史的沧桑。

  作家在为这片山水立德的同时,更不乏对这片山水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思考。在《水底的故城》里,一坐消失的故城,在作家的回想里还原,九衢三市,软红十丈,车水马龙,簇锦团花,那种繁华与喧嚣,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只是上世纪一座水电站的建设,“高峡出平湖”,“一湖蓄谋已久的水”将这座“被誉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千年古郡吞噬,将一座城池的荣耀与尊崇悄然隐于水底,让所有曾经看见过他或是再也没有机会看见他的人,在回想中痴念,在未知中浮想。”这种痴念与浮想,既是对历史的沉思,也是对现实的观照,更是乡村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碰撞融合及变迁的个人思考。

  这样的篇章不胜枚举,总之,读着这些朴素、干净、清丽的文字,体会一个作家为她所热爱的那片山水立言立德的温文尔雅,着实让人温暖。走过这一片大山大水的她,在用她独有的智慧告诉世界:为养育自己的那一片山水立德,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美的姿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