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18-10-23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 陈欣)10月22日上午,文学评论家郭艳受邀在毛泽东文学院为湖南省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和第七期新疆作家班学员授课,他以“城市、乡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达”为题,为学员们讲授了一堂精彩的文学课。
讲座现场
郭艳曾经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这使她极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史料钩沉功力。在鲁迅文学院长期的教研工作中,她接触的是生动新鲜、不断生长的当代文学,这又使她的评论始终保持了鲜活的在场感。她是一位执著追索具有现代个体身份意识和健全现代精神人格的批评家。主持和参与了多个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在文学刊物推出批评专栏文章,曾担任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的评委。
郭艳讲授“城市、乡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达”
郭艳指出,小说文本承载的人性特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在传统中国更多的是由文学中的诗歌、散文来承担的。小说记录街谈巷议,讲述通俗故事,开始承担史诗功能,重塑人的心灵镜像。从自身的地位和功能性上来说,日渐从俚俗到雅正,从娱乐性向更高的审美性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非常直接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流的精神状态。民族苦难和社会转型之步履维艰,苦难不幸的乡土生存经验,审美意义上的中国乡土,转型社会中“农”的叙事。中国传统四民结构被打破之后,中国社会在现代性的进步中极快的走向了新型文明样态。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离乡、进城创业,这些农民工的遭遇就是近三十年中国社会主流人群的遭遇。中国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绝然不同,也不等同于西方现代城市。古代城市中的人和广大乡土社会中的人同属一个稳定的乡土文化心理结构,有着同构的政治、道德、伦理、情感和审美取向。现代城市则是商品意识和物质消费主义日渐成为主流价值取向,自由、平等、文明、价值多元等现代文化和文明方式。
在谈到当下中国写作现状时她说,当下中国写作的社会情境和以往时代具有本质性差异,现代个体存在感日渐清晰,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作家个人主体性日益彰显。更多后苦难时代成长的写作者摹写当下现代个体平庸生存的具体镜像,并企图对这种新的现代生存方式进行打量与剖析,描述其中被物化的现代人日常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困境,其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寻求中国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诉求,显露出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且在更大范围内将持续对汉语写作产生质变性的影响。
课后,郭艳与学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授课老师简介:
郭艳,笔名简艾,安徽舒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为国内重要奖项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的评委。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天涯》《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报》等学术报刊及文学期刊上发表论文、随笔、小说等百万字。出版批评专著《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羽毛:80后青年写作与代际考察》,《边地想象与地域言说——鲁院文学现场批评小集》,出版长篇小说《小霓裳》《青铜鼠人》。长期负责鲁院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主持鲁院高研班的研讨,推进形成独特的“鲁院风格研讨”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平台“鲁院论坛”。主持和参与了多个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在文学刊物推出批评专栏文章,是当下文学现场活跃的批评家之一。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