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方雪梅:水那边的屈子祠

来源:方雪梅   时间 : 2018-06-15

 

分享到:

  本来没有去汨罗江对岸的安排,可听说屈子祠只一箭之遥了,我的心就毫不含糊地扑到了对岸。

 

  多年来,一直想去屈子祠看看,可总没有合适的时候。这次鼻子都挨到山门了,不去拜谒一下,对不起胸腔里那缕怀古之情。

 

  可巧的是,惠芳兄和荣梅也都没有去过。真是汗颜,三个老朋友,“老副刊”,天天在楚风楚雨楚文化中过日子,居然不约而同,都缺了访屈子祠的这堂课。

 

  听说我们想过江,同行的领导和大作家们,虽然都去过若干次,但依然用行动给予了支持:干脆一起去!于是,几辆车,越过湿地,跨过渡轮,向《离骚》《九歌》和《天问》的方位驶去。

 

  屈子祠建在汨罗江北岸,隐居于玉笥山的一片茂密绿色之中。自始建至今,已经历了2000多个春秋。历代均有过修葺,近代的同治八年(1869年),还进行过一次大修。当代人对祠庙更是进行了多次维护与扩建,并将它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老的庭院,才能让今天的我们,在肃穆氛围中,看不到时光的斑驳积尘。

 

  祠庙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山门两侧有介绍屈原生平的石灰浮雕,大厅边的石门坊上有阴刻对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与“光争日月”的巨幅横匾,让人感觉到屈原先生强有力的魂魄,依然在这庭院里,像丹桂树一样,散发着清香。对着大门的照壁上,悬挂着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屈子列传》全文雕屏,面积达24平米。文章记载屈原先生当年:“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这段文字,像一根根带刺的荆棘,把厚厚的历史刺出了一道深深的瘀伤。疼痛是剧烈的,是属于全民族的。它从2000多年前三闾大夫的心里蔓延而来。

 

  经过春秋时期历时400多年的争斗,到战国中后期,七国争雄事实上变成了秦楚两强之争。动荡的时局,历史把残酷、邪恶、痛苦、伟大与辉煌等众多极端的东西纠结在一起。出身于贵族之家、且高居楚国庙堂之上的屈大夫,锦衣之中,却包裹着一颗“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之心。才能卓越的他,怀着富国利民,以楚统一天下的宏大政治抱负,19岁应楚怀王之招,入仕为县丞;21岁任左徒出使齐国,后忙于楚国的变法革新和内政与外交。26岁,任三闾大夫。他主张强兵兴农,赏功罚罪,抗暴秦,斥奸佞,施德政,讲仁义。然而,由于楚王轻信奸臣谗言与秦使张仪的离间计,忠君爱国的屈原,被放逐他乡。汉北、枉诸、长沙、辰阳、溆浦、汨罗……环洞庭湖的山山水水间,到处都留下了他沧桑的身影。一路上,忧国忧民的他,写下了《抽思》《思美人》《离骚》《涉江》《哀郢》《天问》《怀沙》《惜往日》等诗赋。

 

  作为政治家,他的美政理想,被昏君佞臣,被秦兵破楚的刀戟,彻底打破了。作为诗人,他成为中国文学的奠基人,获得了巨大成就。其千古雄文,成为了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得以刨开岁月的尘土,看到一个老人坎坷的人生里,散发出的灼人光芒。这光芒,穿过今天的这个午后,又静静地从屈子祠旁的碑林间,从招魂堂、思贤楼、天问台、九章馆、离骚阁的碑刻中穿过,直达我们的心里。

 

  告别玉笥山回程的路上,汨罗江在春天的阳光下,安静地流向远处。四处蓬勃的绿色里,有一种强大的东西,蔓延开来。诗人余光中说汨罗江是“蓝墨水的上游”,真是妙得无以复加。谁还找得到比这更幸运的江水?因为2287年前,一位62岁老人悲壮的一跃,它就从湖湘大地上,流入了青史。从此,无论大地干涸,岁月更替,它永远不会停息,不会断流。古今中外,都能看见它的波光,听到它浪花拍岸的声音。可是,谁又找得到比这更忧伤的河流?

 

  我想,2287年前的汨罗江一定是痛悔不已的,它一定觉得自己是一条“有罪之江”,一定痛恨自己不该如此幽深,如此湍急,让一个伟大的生命,戛然而止;所以,汨罗江在古楚大地上,深深地跪下去,它举着五月初五的龙舟鼓点,在楚山楚壑间,匍匐着流向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屈大夫的魂灵与踪迹,同时又将屈大夫的声音,在天地间传递。汨罗江,本是一江痛苦的眼泪,如今流成了一个节日的源头,流成了民族文化的上游,流成了一脉绵延不绝的思念。

 

  我想,2287年前汨罗江畔的石头与黄沙,一定也是悲绝的,它一定常恨自己不该这么厚重、沉实,让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抱了它,去从容赴死。因此,汨罗江畔的岩石和沙粒,从汉代开始就将自己筑入祭祀的祠庙和碑塔,它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把那个沉江的不朽灵魂高高地举起,让这单薄的身影,数千年后还站立在民众的心尖。

 

  一个人,有两种方式不朽:活在典籍里;活在民众心头。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