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学会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文学学会>省散文学会

罗孟冬:亭,故乡的亭

来源:   时间 : 2018-02-28

 

分享到: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东汉末年刘熙著,《释名》)《说文解字》释曰:“亭,从高从丁。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亭,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亭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供行人休憩遮阳遮雨的地方。当然也有为纪念、休闲、观赏等而建的纪念亭、碑亭、路亭、廊亭、桥亭、茶亭、水亭、园中之亭等。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特别是园林建设,可以说是无亭不成园。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独立于世,同样也闻名于世。亭的建筑,源于周代。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亭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由此可知,亭在秦汉时是基层行政单位。汉高祖刘邦就是亭长出身。又《汉书》云:“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这种亭,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当然,后来发展到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有太液亭、沉香亭等。宋、元、明、清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越来越精巧。宋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所以,其后历朝历代,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欧阳修所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安徽省滁州醉翁亭;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西部构筑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陶然”二字而取名的陶然亭”;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湖南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取名“红叶亭”后又改名的爱晚亭。亭内有一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接受校长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此外,还有位于浙江杭州外西湖中央,号称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的湖心亭。这是中国四大名亭,享誉中外。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所建的亭有很多。在我的印象里,老家巷子口可以称得上是亭建得比较多的一个地方,称之为“凉亭之乡”(或“茶亭之乡”)并不为过。

  记忆里,我家先祖菊泉公就在自家门口建有一个凉亭供行人歇息。亭长二十米左右,依主屋而建,长木凳宽十五公分左右,后面一长长的圆木靠背,高四米有余,差不多一人合围的四根大圆柱撑着亭顶,上盖燕子瓦,很有些气势。我记得亭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夏天,每到“双抢”,新化、安化到宁乡、望城、益阳的“打禾佬”们,头带斗笠,背背凉席常常三五成群在亭子里休憩,有时候晚上他们打开凉席席地而睡。冬天,新化、安化的猪贩子们在亭里选择挑夫而讨价还价的有趣场面。那些或魁梧或精壮的汉子,为多一毛二毛钱挑价争得面红耳赤,而贩子的奸狡出价的手势,更是让人过后大笑不已。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左邻右舍们闲逸时在亭子了谈天说地的快乐。

  巷子口的亭多,据《湖南慈善档案》记载,就有司徒岭的“司徒岭凉水茶亭”、南风塅的“南风茶亭”和田庄湾的“惠同茶亭”。

  司徒岭凉水茶亭,又称之为司徒古亭。它位于宁乡与安化交界的司徒岭山腰。岭以人名是因为当年宋司徒王仝驻兵于此,以拒瑶寇,战死。后人为纪念他故名。司徒岭山高林密,峰险壑幽。宁乡与安化是以岭腰为界,东面山下为宁乡,山上越岭西为安化,古驿道越岭而过。当年,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湘潭人)、清末重臣两江总督安化人陶澍都曾走过此道。清刑部主事李新庄(曾任贵州监察史,宁乡巷子口人)从贵州办案回乡途经此地,见此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险恶无比,过驿道就似走鬼门关。于是他便责令地方官吏,凿崖劈壁铺路,自岭下起修了一条宽五尺的石板路,共3000余级长条麻石和山石构成。自此,这条路便有惊无险。虽然巉崖突兀,壁峭峰矗,溪急山陡,人有走云端之感。但路宽基稳,放心可行。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地方贤达龙飞舞、龙飞汉等人在司徒岭山腰宁乡与安化的交界点悬崖处劈山拓基新建司徒岭凉水茶亭。该亭建于悬崖之中,坐北朝南,既险又奇。亭前崖如刀削,闻溪水潺潺;亭后壁似门立,看云遮雾罩;亭左石板路斜挂坡间,拾级而上;亭右群山逶迤,尽收眼底。亭为东西两部分横向而立。西部(安化地域)为立柱框架式凉亭。立柱上有联。

  一曰:野鸟啼风,絮语劝君姑且息;

  山花媚目,点头笑客不须忙。

  二曰:四在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凉亭有四十余平方米,高四米多,固定的长木凳子分列两边,供行人歇息。东面墙上嵌砌建亭碑,雕刻清代二品衔广东按察使张寿荃(巷子口人,宋理学家张栻后裔)所撰写的《新修司徒茶亭记》碑文。碑文如下:

  “佳岭嶙峋,梅山岌丛,连峰亘地,群峭摩天。鸟道回而烟萝深,蚕层高而栈道远,一地为司徒岭,为宁乡、安化往来要道。洵夫邱石堆螺,雨生缪篆,屏山叠黛,风满南窗。露泡芙蓉,旧是青平之地;云开华盖,遥分白马之尊。为楚泽之奥区,辟渚宫之胜地。概尔其鸡足名山,鹫头作岭,当阙踞虎,细路萦蛇。引蔓拔藤,悬趾劲刺,二分在外,扪参历井,抚膺而十陟,为劳冠盖往来,轮蹄辐凑。途非蜀道,难竞等于登天;人异长房,术鸡咨夫缩地。一亭一驿,加银鹘而弥多;三暮三朝,见黄牛而如故。若乃青春受谢,赤帝司权,大伞当空,凉珠难御。奔走乎铄石流金之顷,坌息乎炎风赤白之中。羡词容之追凉,坐调水质;嗟仆夫之况瘁,谁酌金垒,惟应广厦千间,庇兹热客;安得杨枝一滴,偏炎陬是。拓地半方,造亭十笏,诛茅启宇,接笕通泉。披襟当大王之风,举盏携小团之月。每当游人驻足,行李息肩,当壁无尘水瓯饷,容息薪劳之栗,陵听铃语之即,当小住为佳。息影非同恶木,劝公无渡临河。何必投钱,徐春雨月。领夜风生,双瓶火活。忘却当头日午,一笠阴圆;又有古井澄波,长生拂日。苍髯千尺,即是浔阳;寒碧一泓,便分河润。不够移山之策,何须调水之符。左右逢源,盘桓永日。是题小序,俾勒贞珉。此时啜茗挥毫,作元次山语亭之记;他日扪萝腊屐,寻杜少陵长沙之驿。”(见201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南慈善档案》)

  东部(为宁乡地域)建有土木结构砖瓦房,设有伙房、客房、主人住房数间。茶亭由宁乡、安化两地派人长住,一年一换,轮流烧茶水义务供应过路行人。义务供应茶水的善举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古亭后有一口水井,壁崖缝中有酒杯口大的泉水涌入井中,长年不断,清凉可口,故此亭又称凉水井亭。年少时我曾沿古驿道到安化检柴、挑石灰(安化高明铺盛产石灰)、担煤炭(安化清塘煤矿),在凉水井亭歇息,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本世纪初,宁乡、安化两地老百姓自筹资金修建了宁安公路,这条古驿道也就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惜的是,如今茶亭已经无人打理,已经破烂不堪,古驿道杂草丛生,也罕见人迹。

  南风亭,又称之为南风古亭。在巷子口古镇经柳铺、过茅铺通往安化东山、大福沙子坡的要道上。它是木架结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乡贤募捐兴建。亭名出自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民之愠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亭建在南风塅去东山的山坳上,长10余米,宽4米,过道外侧6个大木柱间设有固定木条凳供人歇息。内側设有铺房、住房数间。铺房有日杂、百货方便行人。南风塅没有司徒岭险峭,比较平缓。山道弯弯,茅草遮路。南风亭南北走向,又设在坳头关口,每当烈日当头,人们酷暑难当,一经进入茶亭,南风习习,心旷神怡,故名南风亭。

  原亭中四季设有茶水,免费供路人饮用。亭联为南风塅清末秀才龚稀星所撰,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的老师李藕苏所书。联云:

  南去北来,过客何妨聊坐坐;

  风和日暖,劝君且莫急忙忙。

  宁乡惠同桥茶亭,在宁乡县沙田村,茶亭建在桥上。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乡贤何开周等倡募改木桥为石墩木廊风雨桥,旧为赴长沙,通安化、湘乡之要道。桥上建有青瓦木柱长亭,亭两侧护栏下原设有长凳,供行人休憩、喝茶、邑人岳衡作《惠同桥碑记》称:“有亭以憩行者,炎熇渴饮,开畅烦襟,惠也。”桥头有晚清举人岳障东题惠同桥茶亭联:

  桥东联:一般春梦无痕,名利走红尘,劝过客喝些茶去;

  今日海疆多故,神仙到黄石,看传书谁上圮来?

  桥西联:天开小画图,双流涧口泉声,断岸悬虹围柳絮;

  客来好风景,一笠波心亭影,淡烟飞翠点茶瓯。

  1917年毛泽东游学到杓子冲何叔衡家,曾在此桥亭小憩,对桥头对联大加赞赏。有趣的是,“文革”时,造反派说要“破四旧”毁桥亭,当年沙田大队党支部书记谢岳云说,毛主席当年在这桥亭里休息过,而且很欣赏这对联,你们不能毁,毁桥就是对毛主席不敬。造反派一听,谁也不敢了。谢觉哉在1961年也曾给乡党委书记写信嘱地方保护这座古桥,故至今古貌尤存。

  司徒岭的“司徒岭凉水茶亭”、南风塅的“南风茶亭”和田庄湾的“惠同茶亭”是《湖南慈善档案》馆藏旧志所记为数不多的几个茶亭之一。书中,我的故乡就记录了三个。

  其实,在《湖南慈善档案》中巷子口没有记录的茶亭还有很多,易凤葵先生主编的《沩山春秋》(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里,就留下了巷子口许多有趣的茶亭对联,在此录几处茶亭之联,不妨供大家一赏。

  无名氏题迎水铺茶亭联:

  茶熟正宜留顾客;

  亭小何须问主人。

  岳蔗坡题长乡仑茶亭联:

  绝磴古沩峰,正宜茶话舒筋,天际行云同客憩;

  孤亭老秋树,为爱松涛到耳,山深警夜有龙吟。

  (注:茶亭依一古松树)

  姜润州题松风茶亭联:

  松荫亦清心何寻世外桃源方为乐事;

  风凉堪却暑且饮壶中茶水好洗渴杯。

  岳蔗坡题堆子山茶亭联:

  古来除芗泽美人,谁人怜才,请看蜀客尘衫,病渴同嘲司马赋;

  公余造莲花君子,借他消昆,擎出沩山露叶,思家欲学季鹰归。

  岳蔗坡题长香岭茶亭联:

  绝磴古沩峰,正宜茶活舒筋,天际行云同客憩;

  孤亭老秋树,为爱松涛到耳,山深警夜有龙吟。

  ……

  巷子口茶亭之多,这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罕见的,形成了它独特的茶亭文化。溯其源,这与巷子口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离不开。巷子口为宁乡的西部,是一座千年古镇。它四周群山环绕,自古以来这里的山民,以樵、耕为业,读书为荣,且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受儒家文化和梅山文化影响,民风淳朴,古道热肠。旧时由于交通的阻塞,行旅十分艰难,人在旅途,常常是精疲力竭、唇焦口干,况且有的身处荒山野岭,旅人无不渴望路途中有一些可以阻风挡雨、喝茶解渴的休憩之所。因此,巷子口的社会贤达都把施茶作为一种慈举。在交通要道上建一些茶亭,或临时搭建一些凉棚,每逢炎热季节,内设茶缸,茶桶,煮茶水施舍,供过往旅人歇息解渴。巷子口位于安化、娄底、涟源、湘乡、桃江交界之处,也许是历史“十里一亭”遗风影响的缘故,巷子口古镇为中心的方圆十余里范围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凉亭(抑或称之为茶亭)建筑不下二十座之多。这些茶亭大多为当地乡贤达贵所建。积善行德,疏财便民就是当地乡民称誉的义举,所以这些又称之为“义茶亭”。特别是从巷子口古镇中心往西至司徒岭不足十公里的地方,过去就有大小不一的亭子七个。

  岁序更迭,物是人非。随着交通发达,社会开放和其它种种原因,遗憾的是如今巷子口的茶亭所剩无几,十难有一存于世。不是毁于人,就是毁于自然,有的仅有遗址尚在,有的则荡然无存,唯有名字留在悠悠历史的时空,让人们回味与感叹。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