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秋色斑斓

来源:聂元松   时间 : 2017-03-27

 

分享到:

  毛泽东文学院被誉为文学湘军的“黄埔军校”,我参加中青年作家班培训时,梁瑞郴先生正是院长。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他。他身材高大,脸庞有些黑,眉头总是蹙着,眼睛经常眯着,像是怕光的样子,不笑的时候,好像随时都有些忧心焦虑。给我的印象是话语不多,性情疏淡,说完正事,随时准备要马上离开。如此,便有不怒自威的尊严,让人不敢随便打扰。

  当时梁瑞郴的家就在毛院的宿舍楼,学员去了后,也安排在那楼里住。我在上下出入之间,常常在楼梯间、过道上碰到他,恭恭敬敬地叫一声“梁院长”,他“啊”地应一声,朝我的方向点下头,眼睛似乎还是眯着。倏忽之间,就进家里或走开了,并不认真看我一眼。所以,我认为,他应该不记得我。

  毕业后,我们班在湘西举办了两次笔会,他都来了,因为德高望重,很多人陪着他,一次我随同学一起去看望他,他竟然叫得出我的名字,着实令我吃了一惊。后来,我听说同学郑书玉写了个长篇,特意请梁瑞郴看,梁瑞郴帮着修改了,并给她提了具体修改意见。我心里暗暗佩服郑书玉,一个长篇啊,她怎么敢?那需要耗费多少心力?我又听说,有个同学因为投在《文学风》的文章一时没发出来,就找他,梁瑞郴竟然也加以过问。还听说,曾经有个学姐,因为生活失意,一时落魄伤感,离家出走来到毛院,她家乡的作协主席联系梁瑞郴请他关照,梁瑞郴就将她留在毛院一段时间,直到她心情平静,重返家乡。听到这些,我想:梁瑞郴对待毛院的学子,就像一个长者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博大的慈爱。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湘西叙事》出版后,寄给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请他写个书评。于是就有了《用真情诠释山水人文经典》:“《湘西叙事》所饱含的是作者对故乡无比热爱的真情……在阅读《湘西叙事》的过程中,我总感觉到有一种美的东西在牵引着我,细细想来,这种东西,便是作品中所弥漫的真情实意。我以为《湘西叙事》仅凭其经典性的叙述,史诗般的品质,真实的故乡情感便足以说明其价值……”

  毕业之后,我有机会去长沙总会去母校看看。因为书评的事,我特意去了梁瑞郴办公室看望他,想跟他说几句话,感谢他不辞辛苦为我写书评,以及他对拙作的偏爱。我到时,他正在练习书法。见到了我就说,他为别人写过许多东西,搞得自己的创作都没时间和精力做了,所以现在也不太帮人写东西了。但是,毛院的学员,他还是会勉力而为地扶持。并说作家写作,首先要能打动自己,问我在写作时,有没有被自己打动过?还说他自己常常是边写边流泪的。他这样说时,也没对着我,而是眉头微蹙地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内心,神情依然是那种忧心焦虑。我斗胆请他共同进餐,以期席间轻松地请教写作事宜,他却说,儿子好不容易回家了,要陪。

  后来有好几次,我在《文学风》编辑部碰到他。我还是想请他一起吃个饭,可是,他从来就未答应。所以,至此,我都觉得他离我好远好远,只能是远远地仰望,暗自嗟叹。

  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湘西记忆》出版后,我寄给了他,以汇报近几年的创作,并继续请求他的扶持,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就收到他的微信,说端午节那天从邮局挂号寄出《湘西记忆的三种价值》,因为不会电脑打字,只能将手稿寄上,也算纪念:

  “元松的新作《湘西记忆》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湘西土著优秀而神秘文化的面貌……虽然湘西的这些传统的文化并非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它以文学和摄影的形式,第一次以文字和光影两个世界的互补定格了这些历史的记忆……”

  梁瑞郴认认真真地读了我的书,并美誉如此,怎能让人不感动?而我读他的《东江秋色》,其对景色精准的描述,以及由此而生的对人生的积极思考,满满的正能量,令人鼓舞,令人难忘。距离毛院学习已过十年,十年人生风雨,波澜起伏,不欲与人言。面对人生的萧瑟,进入秋风秋雨时,便常常不由自主地悲秋,有着无限的感伤,而此时读到:“人生易老嘛,秋的迫近,是断可以催得一些人悲悲啼啼,但我于东江的秋色中,却觅得了生命的一部分,俯身拾起一片春光,你会觉得,生命又注入了活力;昂首摘下一束秋色,你会觉得,厚实的生命是充盈的。”

  读着这样的文字,足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厚实而充盈。

  2015年,湖南省散文学会成立,我有幸成为理事,便有机会在散文学会的活动中见到他。跟他打招呼,他依然是那么淡淡地“啊”一声,并不认真看我。但此时,我已经感受到他目光中的温暖……

  跟他说话,他还是边走边说,步子很大,总是要脚下快步紧赶。抬头侧向仰望他的脸,而我,竟然很愿意以这样的姿势仰视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