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求忠 时间 : 2015-12-21
分享到: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如是说。这样的爱,也充盈在范诚心中,乡土是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根,乡土的叙事里依然是一个作家的心灵抒情。所以,有了我手上的这本《崀山乡土》。
握书在手,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时候是飘逸灵动的国画,有时候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放下书,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般,新宁,崀山的那山,那水,那些人,都活灵活现地向我走来。
本书共分为4辑,分别是乡风乡景,乡土乡物,乡人乡贤,乡情乡俗。作者对新宁的山山水水,历史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熟悉,简直就是文化历史的活字典,但是这本书,并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积,作者带着对乡土的满腔热爱,用他的生花妙笔,给读者留下美的享受,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迷上了这一片热土。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写乡风乡景乡土乡物的文字,比如 《寻找檑子》,《赶野猪》《打谷子》《红红的救兵粮》,《母亲的坛子菜》等。勤劳能干的母亲,卖年糕粑老人的淳朴和遗憾,乡间的打猎故事,扁担,木匠工具的来历等等,一一在他的笔下立体呈现,文字朴实无华,贴近生活,新宁的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的独特韵味都跃然纸上。
这本书里,有着深深的寻根情结。溪水渴望奔向海洋,浪潮渴望重回大地。当人们在外面的世界奔跑得太快的时候,往往又需要停下来,寻找自己心灵的故乡,留住自己文化的根。在《打谷子》里,作者写道“听到山谷中传来咚……咚” ……的打稻声,我仿佛听到了远古时候的鼓点,数千年沧海桑田,人类的文明进步就是踩着鼓点传递着。”在《寻找“檑子”》一文中,作者写道:“虽然檑子这种工具已经或即将消失了,但关于檑子的之类的农耕文化不要消失才好。”是的,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些生活的古老情味,而范诚则用文字留住它们,弥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割裂,唤回对从前的怀念,守望着这一片乡土,在记忆中回味日子的醇厚与古朴。
新宁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作者崇敬先贤,追寻他们的足迹,探索他们的心路历程,于是有了一篇篇厚重的文字,如《刘坤一:最早提出对日持久战》《江忠源:忠烈家门》等等,江忠源一文的结尾,让人印象深刻:“徘徊在江氏宗祠外的石板小路上,夕阳正在西下,洒在田垅中的老井及古树上,暮归的老牛偶然踏过,田园似一副腥红的油画,苍凉而悠远。”这段话,很有画面感,寥寥几笔,意在言外,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叹息。另外,作者满含情感地写了在故乡生活的那些普通人以及生活的坎坷和温暖,草根的苦难和辛酸,每篇都是细致刻画,不事雕琢,鲜活生动,因而这些文字拥有直达人心的力量,如《外婆家的忧伤往事》《节俭的母亲》等。文字永远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唯有对这片大地爱得深沉,他的呼唤才是最深情和最自然的。作者对先贤的追寻,对历史的敬重,对故乡人的温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本书,语言平实,朴素,简洁,也不乏诗意的句子,富有人文情怀,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爱,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踏访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名人,寻觅遗落的文化风景,让读者体会到新宁的美丽景致,历史风云与岁月沧桑,民俗民情,以及现在的风貌。他以详实的史料,文学的笔触去描写,使得《崀山乡土》成了崀山文化的心灵史,拥有生命情感和暖暖的体温。
当然,这部作品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有个别篇章比较拖沓,有几篇文章的结尾趋于模式化,有的文章资料详实,但是文学性稍稍欠缺,但是瑕不掩瑜,这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衷心祝贺和期待范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