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得而复的精神家园——解读蔡皋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

来源:聂鑫森   时间 : 2015-11-04

 

分享到:

  蔡皋(1946— )湖南益阳人。画家。代表作有《荒园狐精》、《阿黑小史》等。曾获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

  得而复的精神家园

  ——解读蔡皋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

  陶渊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记》,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那个用优美文字构筑的远离市嚣、自给自足的理想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令人梦魂牵绕:“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恬然自乐。”这里没有衣食之愁。没有人事之争,然而现实中何处去寻觅这样一块乐土?觅而不得,更思之,这便是这篇文章经久不衰的原由。

  女画家蔡皋应日本图画书泰斗松居直先生之请,以水粉画绘画形式为载体创作了《桃花源的故事》这一图画书,今年五月,《桃花源的故事》绘画原作在日本东京(银座)等四个大城市巡回展出,并由该国福音馆书店出版发行,获得一片赞誉之声。初版5000册的图画书在月余时间内即告罄,旋即重版。

  图画书在国际上称为“picture book”。 日本名之为“绘本”、在我国被称之为“儿童图画书”,是儿童读物中最现代的领域。它的特性,使它能涵容具有创造性的各种艺术样式及丰富多彩的表现语言,为画家最具个性的艺术创造提供最大的空间。在《桃花源的故事》中,假如她只是如连环图一般地演衍这个故事,假如她只是忠实地强化脚本所阐发的那么一种意味,假如她只是使用常规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个题材,可以断言,则难为上乘之作。

  我在捧读这本画册时,发现她已将《桃花源记》的主体思想进行了不露痕迹的移换,她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悠长过程,以及得而复失的迷惘和痛苦。画中的人物虽着古装,却分明流淌出一脉现代人的思绪。这并非我的妄断。我注意到她使用了多于全书三分之一的画面,来细致而从容地描绘渔人寻觅的历程,方“豁然开朗”见到净洁无尘的“桃花源”。此中“初极狭,才通人”一幅,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晕染出一片混沌,渔人在其中摸索前行,让人体验到一种“寻觅”的艰难及勇气,撼人心魄。而当渔人寻找到“桃花源”, “停数日,辞去”,他忘记了此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也就是丢弃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诚信,并在归途“处处志之”,然后报告了官府。渔人先是失去内心的纯静,为了不可明言的目的,一步步急切地靠近时下所称的“强权话语”,丧失了可贵的民间立场,最终“遂迷,寻不得路”,艰难寻觅到的精神家园迅速失去。画家对于这个“失去”的过程,在画序的节奏中,仅用了四分之一画幅来表现其“短”其“快”,这是令我们每个现代人时时需要警醒的。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寻找到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但因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的种种诱惑,不经意间又会迅速地失落。我想,这正是这本画册在海内外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

  蔡皋爱读书,勤思考,具备极好的艺术功力,这本画册在节奏处理上,在构图和表现语言上,都体现了她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每个艺术家潜在生命力的外化。

  《桃花源的故事》的绘画,用的是水粉画形式,但这种外来形式在蔡皋的手中已自在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因子,不看原作,你已很难将它归入哪个画种。它的“综合”或“边缘化”特质语言,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化的,是最适合于《桃花源的故事》的。她画中的人物夸张而不失真,求形神兼备;于环境风物的描述则是既现代又传统,有时看似逸笔草草, “粗头乱服”,却体现出对物事的一种最本质、最生动的把握,有着一种宏大的气质。同时,她极力打破时空对构图的局限,将人物在不同时空所发生的“故事”,置于同一画面之中,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多样性。在渔人归后一幅中:渔人向邻人讲述他的经历,人们之间互相传布讯息,差役来传令渔人,渔人向太守跪诉所见所闻。这一组小画面,统率在一个大画面中,并不突兀,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渔人如何走向人性迷失的过程。蔡皋的《桃花源的故事》画册,是我近年来所读到的优秀画册之一。我把它当成我生活的警示录,经常翻阅,定能让我免蹈渔人的旧辙,避免“遂迷,不复得路”的悲剧结果。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