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不落的星辰

来源:   时间 : 2015-10-13

 

分享到:

  李小嘉(1944— )女,湖南长沙人。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人大代表。主演过《打铜锣》、《送货路上》、《沙家浜》等多部花鼓戏。

  不落的星辰

  ——记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李小嘉

  “演艺圈的明星五光十色,万万千千,一会在浪尖,一会在浪谷,时而璀璨耀目,时而暗淡无光,有多少昨夜的星辰已坠落。唯有李小嘉扮演的‘林十娘’”这颗昨夜的星辰是永不殒落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连绵几十年,从天之南到地之北,风景依然。”

  这是著名剧作家陈芜先生三年前评价李小嘉的一段话。当时亦引起记者的共鸣。前些日子,记者偶尔翻阅资料读到这段文字,再三品味,不觉又一次感慨系之,深感陈芜先生之语不错。李小嘉是久负盛名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她十几岁开始学艺,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舞台上一演就是近40年!从20世纪60年代扮演《打铜锣》中的“林十娘”一鸣惊人,到其后扮演各种不同人物的长盛不衰;从一位婷婷玉立的纯情少女到年过半百的女表演艺术家,李小嘉走过了从学员、演员、演出队长、花鼓剧团副团长,直至花鼓戏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道路。她曾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连续4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在湖南演艺界绝无仅有。

  记者最近一次见到小嘉老师是在省花鼓戏剧院的排练厅。时值剧团在排演《下里街的伢妹们》的八场大戏。剧中,李小嘉饰演居委会主任。虽不是剧中的主角,可作为国家的一级演员、剧院的老院长,李小嘉却丝毫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那一招一式,一句台词,一段唱腔,她都排练得十分投入,且不时为演员作示范。所以,大家喜欢和李小嘉一起排戏。李小嘉现在不再担任院长职务,她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她钟爱的花鼓戏事业,她目前只担任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每天兢兢业业,为培养新一代花鼓戏演员,为花鼓戏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而奔忙。

  李小嘉是长沙人,1944出生。父亲是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一位历史教员。李小嘉7姊妹,她排行老三。据李小嘉回忆,“父亲因是搞历史的,不仅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且做事格外认真,这对我们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李小嘉从小聪明伶俐,颇有艺术天赋。1960年她上初二时,在一次演出中,因为表现出色,被选拔进省花鼓戏剧团,从此决定了她这一辈子与花鼓戏的不解之缘。李小嘉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夺印》中的队长太太,这是进团后一边学一边实践的起步过程。当时,团里老人对小嘉的印象是“安静如一口深井,风儿也难吹起她一点波纹。豆蔻年华的她衣着平常,不贪玩,不嘻嘻哈哈,爱静心读书”,“她有一种特别的味,这种味从她那长长的睫毛中那双像水洗过的黑玻璃球似的清亮而深邃的明眸里流溢出来”。

  李小嘉的一鸣惊人是1964年。30多年前的羊城之夏,数百名久负盛名的中国艺术家参加由当时中南局书记陶铸坐镇主持的中南戏剧节。年轻的李小嘉与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崭露头角的新秀凌国康、李谷一等联袂前往。演出那天,还没上场李小嘉就从幕侧看到出生湖南的革命家陶铸正笑眯眯地端坐观众席,连蜚声海内外的香港影星夏梦、石慧等也来了,她不禁心头一热,安慰自己:“不要怕!我演的湖南乡里堂客,只怕他们蛮喜欢呢!”

  “咣咣咣”三声锣响,《打铜锣》的大幕拉开了。青年凌国康扮演的“蔡九”以金属般高亢的嗓音喊出“秋收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为李小嘉上场作好了铺垫。李小嘉饰演的“林十娘”是一位农村中能干、泼辣、快节奏的劳动女子,在《打铜锣》全剧中,她贯穿着一条偷放鸭子的行动线。为演好人物,小嘉使出了浑身解数。首次出场亮相,她倒退出场,背身偷步,鸭子叫,急转身,遮掩篮子,行步亮相,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十娘偷偷放鸭不敢见人的情绪和气氛……随着剧情的展开,这台乡土味浓、喜剧性强、语言幽默、音乐优美、生动活泼的花鼓戏获得了满场的笑声、掌声,首场演出一炮打响,“林十娘”一举成名。羊城各大报以显著位置报道:“花鼓戏征服了广州观众”,香港报纸普遍称赞“剧本好、导演精、音乐美、演员不凡……”紧接着,按照陶铸的指示,《补锅》、《打铜锣》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李小嘉第一次亮相在水银灯下,“林十娘”风靡全国。不久,陶铸又亲率《打铜锣》等十余曲小戏赴京参加国庆献演,连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和彭真同志也兴趣盎然地观看了演出。豆蔻年华的李小嘉紧握着总理的手,幸福地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李小嘉绝不是一出戏主义,不只是创作了一个《打铜锣》中的林十娘。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她创作了《野鸭洲》中能干、火辣、尖刻的邱二嫂;《牛多喜坐轿》中攀大款、讲时髦、土气未脱的凤来;《状元与乞丐》中含辛茹苦与命运抗争、外柔内刚的柳氏;命运悲惨,坎坷一生,不能自拔的祥林嫂;《送货路上》一代新人方秀春;有用湖南乡土气息扮演的阿庆嫂,等等。毛主席看了她演的《沙家浜》后曾夸赞说:“这个阿庆嫂演得很利索!”正剧,喜剧,悲剧,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李小嘉将这些性格纷呈的人物无不饰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但在现实生活中,李小嘉却是一个纯粹的“正面人物”,她认真、正直、无私向上,来不得虚假,看不得邪门,见不得坏事。十几年后由于各方面的综合,她终于被改革大潮推上了院长兼党委书记、法人代表的位置。

  尽管当领导不是她的本意,李小嘉既然被推上了“舞台”,就得认真地“演”。她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当好领导,她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她以身作则,埋头苦干,希望把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管理得红火兴旺。但当领导确有领导的难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对全院人员择优聘任,她聘任了一些人,而有些认为应该被聘任的未能被聘任,这就产生了矛盾;分配演出任务,有的人是见利抢着干、无利便不干,调动指挥十分棘手;还有分房评职称、奖金分配等,哪一件都伤透脑筋。这使得作为艺术家的李小嘉付出比演戏多几倍的精力来应付,日子一长,她不觉对头上这“顶子”有些厌倦,颇感身心疲惫,难怪她在饰演《软卧车厢》中局长夫人时的唱腔:“当官千般好,就是不自由”,引起不少观众共鸣。

  李小嘉在政治舞台和艺术舞台上扮演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物,作为表演艺术家的李小嘉听从上级派遣走上领导岗位,也许是她的人生错位,也难怪她连任二届之后执意辞去院长职务,回到她原来的位置上。李小嘉将艺术舞台作为她终身的归宿,她深情执著无比眷恋。她不仅九次进京参加演出,上海、江苏、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剧院均留下她的风采,但更多的是面向基层,广西、老山前线,老少边穷的山村、厂矿、企业,无法统计的是演出地点、场次和冬天穿绸衣的哆嗦,夏天穿棉袄、袍服的汗水,农村轻骑队大篷车的旅程,装台拆台搬景片付出的力气,是劳累也是欣慰。

  李小嘉卸去院长重任后,先后两次学习“充电”,先是到北京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剧团团长班学习戏曲理论与实践,后又到湖南师大办的大专班学习。虽然没有当院长了,但钟情于花鼓戏事业的她仍然关心着剧院的建设和发展。她全力支持她的继任者的工作,院里跑项目、筹资金、对外联络等许多事情她都乐意去做。院里到北京汇演,她不管自己有无任务,都忙前忙后同去,剧院每年150场演出任务要完成,她都尽力参加。过去她自己的一些老剧目,只要有要求,她也都认真出演。这两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院里排演小品较多,李小嘉也大胆进行尝试。她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延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

  谈到湖南花鼓戏的现状与发展,李小嘉直抒胸臆,发表了一个表演艺术家的真知灼见。她认为,花鼓戏现在看来的确是相对冷清了,但衡量一个剧种或一种艺术形式,并不能以剧院的演出场次为唯一尺度。她认为作为一种扎根于群众之中特别是农村中的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仍然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虽然由于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使得作为剧种形式的花鼓戏相对的冷落,但这并非孤立的现象,因为其他许多剧种同样存在这种情况。现在专业剧团是少了,但业余剧团为什么反而增多?150场演出任务在长沙完成不了,为什么走出长沙就完成了?她认为,花鼓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走出“象牙塔”,还原于群众,改变等客上门的观念,主动送戏上门,还是会受欢迎的。李小嘉还直言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她举例花鼓戏和黄梅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响都差不多,但安徽省几十年来坚持将黄梅戏推出来,而湖南花鼓戏的宣传却很少,因而造成现在的“黄”上“花”下。她还指出:“湖南的大型文艺晚会常请外地人搞,不推自己的特色,有失偏颇。湖南的电视放《刘海砍樵》、《打铜锣》,至今还用五六十年代的带子,放得我们心里痛哩!”

  李小嘉至今逢会必讲振兴湖南花鼓戏。她一心要好好地培养年轻人,把好的传统剧目传下去,使湖南花鼓戏后继有人,再创辉煌。

  我们祝愿,李小嘉这颗“昨夜的星辰”永不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