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人物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湖湘人物

杨应修

来源:   时间 : 2015-06-03

 

分享到:

  杨应修(1912—1993)湖南宁乡人。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中国首批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有《白描花卉写生集》、《杨应修画辑》、《杨应修中国画集》行世。

  工艺大师杨应修

  杨应修,1912年11月6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朱石桥乡。父亲杨季生为农村小学教师,兼任图画教员,母亲为家庭妇女。伯母肖泳霞,能画能绣,能诗文,为早期著名刺绣艺人。

  杨应修在家庭熏陶下,约7岁开始学画画,13岁在其父教授下正式学画,以《芥子园画谱》为主要蓝本,辅以父亲借来的各种民间画本画册。他学画兴趣足,打下了良好的传统细描基础。

  1931年,20岁时,由伯母肖泳霞介绍,到长沙市广华湘绣庄学徒,学湘绣绘画,广华绣庄为长沙当时最大的绣庄之一。其时,湘绣经过晚清以来的发展,尤其在卓越现实主义画家杨世焯等人倡导下,已渐立风格,日益融合中国画长处用于画稿设计,针法也渐趋完备而处在繁荣期。长沙当时已设绣庄十余个,拥有一批名画师和固定绣工。他到长沙后,即拜粟子稀先生为师,习花鸟,向曾醒樵先生学走兽、文澜先生学人物,这三位先生都是当时受聘于绣庄的著名画师。由于有基础,他很快掌握了工艺绘画特点,能绘制一般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工艺应用题材。他不满足,又拜长沙有名的山水画家刘松斋为师,学习国画山水和书法。这对提高他的中国画传统技法帮助很大,后来他逐渐把国画技法运用到工艺上,加速了湘绣设计向中国画风格靠拢。

  狮虎已是当时生产量较大的题材。当时这种湘绣走兽配景,一般采用图案方式,如朱树之、陈涉生等画师,就是用传统的方法即一边黑一边白的草作配景,或者略略画一排短线当草地,并施以似花非花的颜色点,比较简单。曾醒樵先生改进了配景,进一步用西洋水彩画方法配景,水、天也一概染以颜色,丰富了画面。杨应修边跟刘松斋学习国画,边尝试把国画配景方法用到湘绣上来,如加画山石树木,改变单纯的简单配景,而天和水又不画满,留白以代色,从而在曾醒樵的方法上又有所改进。

  1949年长沙解放,1953年公私合营,地方国营红星湘绣厂成立,黄笃诚、鲁兴浚到杨家聘请,他放弃了资本家工厂的高工资进入红星湘绣厂作设计工作,他是第一个到厂工作的画师。随后,他出面组织聘请了邵一萍、喻辛农、粟家姑姆等画师进厂,组成绘画设计室,作了大量组织工作。并且热心培养徒弟,如陈淑云、李望明、叶秀丹、孔仁和、何玉琦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湘绣画师。

  1957年8月,他作为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当时任省手工业联社湘绣厂绘画室主任),与省内其他17位著名工艺美术艺人代表(湘绣界还有李凯云、左宗芬等)一起,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这是工艺美术史上第一次代表会议。朱德副主席在会上讲话,勉励艺人带更多的徒弟,把传统美术事业传下去。大会展览了各地艺人创作的二千多种作品,包括他设计的湘绣绣品。会议归来,在同年第七期《工艺美术通讯》上,他发表题为《改进中的湘绣》的文章,指出了湘绣模仿西洋彩色画片、模仿文人画道路的缺点,分析了湘绣设计构图中的繁琐重迭、交代不清、布局散乱、软弱无力和形象干瘪等问题,他的这些看法,是切合当时湘绣实际的,具有指导作用。

  1958年,他去北京参加组织十大建筑中的湘绣画稿征集工作,在北京结识崔子范、王雪涛、汪慎生、周怀民诸多国画家,看过关山月、傅抱石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包括第一稿的花鸟画稿,获益匪浅。数次进故宫,饱览历史古画,并到动物园观察真虎真狮等稀有动物。适逢任伯年、吴昌硕画展开幕,他观摩了数百幅原作,启发甚深,对后来画风影响较大,后半生崇拜吴昌硕,花鸟画致力师承吴派,即从此起。在北京工作约一年后,回到长沙。

  从北京归来,立即尝试把王雪涛和其他画家的国画花鸟,直接移于湘绣绣稿,作写意花鸟近百幅,潇洒简练而富有功力的笔墨造型,几可乱真,改变了湘绣花鸟素以工笔为主的细腻特色,增强了表现方法的品种。

  这一时期他所作人物绣稿,也逐渐由工笔而转向兼工带写。《执扇仕女》,仿费晓楼笔法,初具豪放风格。《屈原》则工笔淡彩,用笔稍放。1960年所画《嫦娥奔月》,线条放纵飘逸,兼工带写而施以重彩,画面清雅,工艺味重。同期的《关云长》绣像,笔力豪雄,设色富丽,极具民间特色,是典型传统题材。这些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他的人物画风。

  1965年夏,为迎接建国16周年,他画了通景屏墨竹(四页),送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后人民大会堂改为征集墨梅,省轻工厅和美协组织周达、刘寄踪、刘芳和杨应修等8位湖南画家各自创稿,从中选用。第一轮每人画了6幅,没有一幅入选。他认真体会毛主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诗句,着意于经霜傲雪的“傲”字,在这上面作文章,第七幅终于创作成功。画面上,枝杆挺拔苍劲,花朵疏密有致,疏不空虚,密不零乱,并以侧重于斜线而造成的约略倾斜感,来表达俏意。布局满而巧妙,铁杆繁枝而配以勾勒的白梅,墨气间似逸清香。这是继《墨竹》后的又一幅大幅写意绣稿。绣好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这场历史动乱中,杨应修受到不公正对待,他遭到批斗,扣以“反动学术权威”帽子,被迫离开朝夕相伴的画案,下放草市五七干校。

  1973年,他离开干校到省湘绣厂,重新挥笔作画。为参加1974年的广交会,他开始创作绣稿《草泽雄风》。画幅尺寸415cm×260cm。经过数易其稿,确定画6只虎。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形而上学猖獗,开始只画了五只虎,送北京审查获好评。归来后,有人提出加一两只虎,理由怕理解为歌颂五强(中、苏、英、美、法),因而又加了一只。它打破湘绣狮虎绣品历来以狮虎为主体的构图,而以风景为主,把群虎置于丛林草泽、石谷流水之中,以山水为主体,使走兽与景融为一体,扩大了活动空间,因而更具有真实感。然虎运不佳,不久“批林批孔”开始,《草泽雄风》立刻被视为黑画,理由是三虎为彪,为林彪父子翻案,绣品打入冷宫。接着,单位也开展了批判。他的雄狮、猛虎被诬为“张牙舞爪反对社会主义”,《墨梅》被诬为“把社会主义描绘成一团漆黑”,仿古画上所题“仿古人意”被说成“梦想开倒车”。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草泽雄风》获平反,参加了广交会,受到国内外观众称赞,《人民日报》、《澳门日报》载文介绍。1978年的广交会上绣品被以四万美金买走。

  为了表达对粉碎“四人帮”胜利的喜悦和憧憬未来的激动之情,1977年他赴韶山灌区写生后,创作了绣稿《大治之年春满园》。此稿创造性地把国画中工笔与写意两种笔法糅合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晨曦彩照的春天美景:朝霞与桃李辉映,修竹细柳嫩芽勃发,明媚春光引来燕语莺歌。为了使充满生机的“春”,体现出战胜寒冬的“意”和寄托金秋的“思”,他反复润色,在远景添上“飞涟灌万顷”的渡槽,近景点染一片秧田。这幅巨幅绣品所传达的轻松喜悦之情,表明了湘绣设计在更巧妙地体现创作者的心理感受上有着突出的借鉴意义。应该指出,它不免带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但这并不应苛求作者。

  他以这时期佳作叠出的创造,显现自己的创作高峰。他的比较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大都出现于这一时期,如《清影摇风》、《素羽临风》、《报春图》、《梅兰竹菊》四条屏、《松鹤图》、《红梅寿代》、《孔雀开屏》、《雄狮图》等,这一时期的创作,技法与风格更成熟,绣稿更向中国画风格靠拢。如《清影摇风》竹叶用笔的熟练潇洒和《梅兰竹菊》四条屏的文人画风,以墨色为主,构图简洁,朴素高雅。在另一些画稿上,则注重色彩,溶入岭南画风,如《寿羽临风》、《红梅寿代》等,全部染以底色(绣时使用彩段),而以白孔雀、白寿代鸟反衬,《白鹦鹉》无论用笔与用墨,则完全仿赵少昂画法,《雄狮》主体突出,背景疏简,以纯熟的没骨画法为主,并吸收刘奎龄走兽画法之长而运用自如。标志画家几十年绘画技艺的成熟并又全面用于湘绣设计的,以杨应修为首创,它无疑提高了湘绣精品的欣赏格调,上述绣品分别参加广州、北京、香港、澳门以及国外的刺绣、纺织展览,均获好评。

  1978年3月,省湘绣厂出版了他的《白描花卉写生集》上下集,内共收四季花卉写生稿160幅,均为他数年写生积稿整理而成。作品笔墨苍劲而又秀丽多姿,颇见线描功底。花卉品种各异,是较完备的写生作品集。

  1979年8月,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他和全国其他30位优秀艺人、设计人员被授以“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并颁发金质奖章和奖金500元。杨应修是湘绣界第一位“工艺美术家”获得者。

  1982年4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应修画辑》,共收辑他的国画作品二十五幅,从不同角度总结和概括了他数十年从事国画创作的风貌,省文联主席康濯写了前言,评价了他艺术上的成就。前言写道:花鸟为画家最引人之作,《松寿图》树干硬骨铮铮,浑朴苍劲,《墨竹》潇潇风采。《牵牛花》、《白荷》、《葫芦瓜》的浓叶、艳花、轻枝,远衬悠悠无限。《青岩雾霭》近屋浓烟,远岫雄峻,云幽洞邃,千般丽景引人寻。人物画虽不算专长,但《苏东坡》的深沉浩淼,也显示了老画家的难能可贵的功力。康濯写道:重要的是透过 画幅,我们能学到一位从旧社会来的老画家对新社会的热爱,学到他在思想磨炼、生活体验和艺术钻研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的可贵精神。看来,前言评价的“技艺精而全面,笔力劲柔争辉,花鸟、山水、人物、走兽,造诣均深”并非溢美之词,它反映了社会对一个长期从事湘绣设计的画师艺术成就的重视与承认。

  1986年4月,他以七十高龄衰年变法的成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标志着他一生艺术事业的高峰。国务委员方毅为他的个人画展题写展名。画展展出八十幅作品,题材各异,并有一定数量泼墨泼彩作品,表现了画家求新变法精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数十年来师法诸家笔墨,然而这些笔法中又溶入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画家个人的综合创造。他采用泼墨泼色来表现葺葺的岩头,变化着传统的“大斧劈”、“小斧劈”皴法,来表现青岩山石叠起的危崖峭壁,把兼工带写的草虫,点缀到粗笔潇洒大写意之中。画展在北京获好评。首都美术界的知名画家参观了画展,《人民中国报道》对外发了文章。

  一个学徒出身的人,没有进过任何高等学府,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不简单的。他今天是站在湘绣的一个高峰上。潘洁滋赞扬杨应修画展的诗句:“湘绣天下久闻名,尺幅粉本苦经营。飞针走线有纤手,论功第一是先生”,用来评价他的从艺生涯、艺术成就和贡献,看来比较客观和中肯。

  (原载《湘绣研究》1988年第2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