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梁瑞郴、杨华方、纪红建 时间 : 2014-09-04
分享到:
3.一师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已经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变成了本科院校,新校址已迁向长沙西郊,老校址除保留少量的人员外,主要功能是辟为供人参观的纪念地。人们在读及第一师范的种种轶闻时,都会赞叹毛泽东当年为一师题写校名时的英明。毛泽东仅仅只是题写了“湖南第一师范”,而没有“学校”,这也许是考虑了学校未来的发展。
我们再次来到位于长沙南城书院路的湖南第一师范时,就深深感到毛泽东的深谋远虑,即便是题写校名这样一件事情,他也作了长远的考虑。
湖南一师有悠久的历史。据一师有关人员介绍,早在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张栻父子在长沙建城南书院授徒传业。随着南宋的崩溃,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南书院,在元代成了僧寺。明朝后,经历了几度兴废,先后更名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就是此时进入第一师范的。
毛泽东并非一到长沙便进一师读书,他像进东山学堂一样,也是几经曲折,才得以进去。这有些象征着毛泽东后来从事革命事业一样,一直在坎坷中奔波,在曲折中摸索行进。
毛泽东是和肖三结伴去长沙求学, 18岁进湘乡驻省中学学习,仅半年时间,就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就结束了他在湘乡驻省中学的学习生涯。
开学不久,毛泽东看到了同盟会创办的《民立报》,才知道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举行了推翻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这使毛泽东对孙中山革命及同盟会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他借来《同盟会宣言》,看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四条革命纲领,不由十分振奋。他从《同盟会宣言》上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影子,看到了孙中山是一个可以信赖、值得追随的革命领导者。他认为自己应该去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孙中山在哪里?他不知道。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举行了武昌起义,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这标志着满清统治者的丧钟敲响了。学校有革命党人演讲,号召同学们不做大清的百姓,要做民国的公民,剪掉辫子,参加革命。在场的许多学生面面相觑迟疑不决,毛泽东从别人手里接过剪刀,递给肖三。肖三为毛泽东剪掉去了辫子。毛泽东要给肖三剪的时侯,肖三却迟疑起来。
在武昌起义的第12天,长沙哥老会首领焦达峰,和因反清而被开除的湖南新军排长陈作新一起,鼓动长沙数营士兵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焦达峰任都督,陈作新任副都督。
摄政王载沣为尽快把两湖起义镇压下去,又起用了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故意摆架子,称病不南行,清王朝皇族内阁只得集体辞职, 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宣统皇帝年仅6岁,袁世凯一下子成了权倾朝野的决策人物。他如率军南下,湖北、湖南两省将会处于腥风血雨之中,湘乡驻省中学便作出了停办的决定。
毛泽东的求学生涯中断后,与其他同学都面临新的抉择,但他对时局非常关心。继湖南革命党人成立军政府后,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杭州、江苏、广西、安徽、广东、山东、四川也都纷纷宣布独立,孙中山派黄兴去汉口保卫战前线指挥。如果军政府战胜袁世凯,中华民族的新时代就要开始了。毛泽东打算参加革命军,到汉口前线去战斗。
毛泽东邀好友肖三一同前去,肖三却不愿同往。这时,毛泽东遇到毛简臣的儿子毛岱钟。毛岱钟也在长沙一个学校读中学,学校也因战争停办了。毛岱钟是毛泽东的叔叔辈,两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基本一致,毛泽东说自己要去当兵,毛岱钟说也有这个打算。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0月底,毛泽东本来打算与毛岱钟一起到武汉投奔黎元洪的队伍,他又遇上韶山同乡毛熙生。毛熙生是湖南新军一个营书记官,见毛泽东要去武汉参军,说去那里都是参加新军,何必舍近求远。毛泽东使留在毛熙生所在的湖南新军。
进入军营己是深秋。湖南暂时没有战事,除了训练,便可自由活动。别的士兵赌钱打牌,毛泽东在一边看书读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任命黄兴为参谋长,并制订六路北伐计划。清政府要求和谈。孙中山发表声明,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当即辞职,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得此信息后,开始“逼宫”,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意识到南方革命政府力量有限,一时难以战胜袁世凯,与其兵戎相见,不如退让求和,既达到了推翻大清王朝的革命目的,又可使百姓免遭战火。
此时,毛泽东在兵营里通过看报了解到,袁世凯虽然接受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却不到南京就职,南京的参议院也没办法监督他。孙中山要袁世凯到南京去就职,袁世凯以种种理由一拖再拖。南北两个政府捏不到一块,整个国家就不能统一,辛亥革命的成果就不能巩固,全国就有可能陷入新的战乱之中。许多忧国忧民之士在报纸上发表各种文章,毛泽东看得忧心如焚。
孙中山的革命举步维艰,新军队伍是袁世凯培养起来的,谭延闿策划兵变杀死湖南都督焦达峰,就发生在身边……在这种军营里当兵又有什么意义?毛泽东意识到这里不能呆下去了,退伍后又去读书。
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教育部对学制进行了改革,革命前关门的许多学校不仅恢复,而且又创办了许多培养新人才的新学校。毛泽东选择了湖南高等商业学校。可学校的教材全部是英文,黑板上写的也是英文,老师用英文讲课,毛泽东的强项是国学,他的韶山口音无法准确地表述英文。而当年他别无他法,只好另找学校。
在各类招生广告中,可供选择的中等专业学校有湖南警察学堂、湖南肥皂制造学校、湖南法政学校等。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毛泽东碰到了退出新军的毛岱钟,毛岱钟报考了湖南法政学校。毛泽东选择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
如果毛泽东当年英语好,他学了对外贸易的专业,也许是个经济管理人才,中国就不会有秋收起义,也不会有井冈山根据地了。恰恰毛泽东不太懂英语。这个英语把毛泽东逼进了死胡同,以致他一辈子以说不好英语而自卑,建国后,年逾花甲的他又请来老师,在治理国家的繁忙中,还花时间认真地学习英语。
暑假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己改为湖南全省第一高等中学校。毛泽东学习很用功,老师经常拿他的文章做范文。没读到半年,毛泽东对这个学校死板的教学方法感到了厌倦。他不想再接受呆板的课堂教育,尝试自学。
湘乡会馆在长沙的新安巷,离浏阳门外定王台的省立图书馆只有3里路。夜里住在湘乡会馆,白天到省立图书馆看书,既经济又很方便,毛泽东认为这很合适,当即办妥了住宿手续。从1912年冬到1913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的阅览大厅里自学了半年。半年来他天天都是第一个进馆,最后一个出馆,别的读者都回家吃午饭了,他独自一个人坐在阅览大厅里继续学习。
1913春天,毛泽东考上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被分到了预科一班。半年后,因经费短缺,湖南都督府决定省立四师与一师合并,四师所有的学生全部并入了一师。毛泽东也由预科进入本科,被分入省立一师第八班。
1913年9月,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参加了“二次革命”并宣布过湖南独立的谭延闿也避居省处。南北对峙不复存在,湖南的局势也暂时趋于稳定。毛泽东持续而稳定的求学生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进入第一师范不久,常与萧子升相约,到岳麓书院交流学习心得。岳麓书院是享誉世界的教学圣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匾一字都承载着前人的理念和智慧,尤其主殿廊柱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更是准确地标明了它在湖南以至于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那时,青年毛泽东一到书院,看见主殿正中上方书写的“实事求是”四字匾额,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四个字中有三个是同音字,用韶山话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拗嘴。他和萧子升觉得这四个字像佛家格言一样令人费解,两个人琢磨来琢磨去,不知它出于何处,更不知它该作何解释。萧子升不耐烦了,毛泽东还是锲而不舍,他认为,这四个字应该是说,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弄虚作假是要不得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该词,毛泽东和萧子升又一起向一师的老师杨昌济先生请教。杨昌济系长沙板仑人,曾入岳麓书院读书,参加过维新派组织的“南学会”。1903年经友人介绍到日本留学6年,又经旅日同学章士钊推荐,到英国苏格兰大学专修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1911年夏,他结束在英国的学习,前往德国考察教育,1912年回国,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好学十分欣赏,他告诉毛泽东和萧子升, 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原句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书院挂上这个匾额,就是告诉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的出处,意思弄清楚了,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此后,他无论是做学问,进行革命武装斗争,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强调实事求是,以致于中国普通的老百姓争论问题时都说,我们要实事求是嘛!
这一年,湖南省督军谭延闿请杨昌济当教育司长,杨昌济没把高官厚禄放在眼里,婉言谢绝,仍然在一师做教员。毛泽东听说这件事后,对杨昌济不由更加敬重三分。他邀萧子升和蔡和森去杨昌济家请教。杨昌济热情接待了这三个好学青年。
在杨家的书房,毛泽东发现杨昌济的书籍大部分都是他没见过的,他那求知欲壑的目光,让杨昌济看到了。杨昌济向毛泽东介绍了当时国外学问的主要两大划分,一类为自然科学,一类为社会科学。他还向毛泽东他们建议,应该学些新兴的学科。哲学是一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德国有两个人的哲学研究视角很独特,也很前卫,与当代社会的实际很接近,这两个德国哲学家一个叫马克思,一个叫恩格斯。
杨昌济还和毛泽东谈到了当前中国的时局,他认为袁世凯是代表封建阶级的利益,孙中山虽有与封建阶级斗争的勇气,但缺乏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不可能战胜袁世凯,更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的主宰。
谁是未来中国的主宰?杨昌济说,中国的未来要靠你们这一代人慢慢地摸索了。
1915年初,是毛泽东进入一师的第二个年头,他开始反思他的求学方法,制定了治学目标。正当他若潜心治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并占领了青岛、济南后,又以解决中日间的“悬案”为名,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政府全部接受,“保证日本在山东境内的特殊权力,包括港口霸占、土地出租、铁路修建、商埠贸易,日本要全部控制”;“保证日本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特殊权力”;“ 中国的独资矿业变成与日本合资的矿业”……这些条件无异于丧权卖国。
消息传出,举国愤激,毛泽东和一师的爱国师生也纷纷撰文声讨。毛泽东请爱国教师石润山将文章编集成册,名为《明耻篇》,毛泽东在篇首题志上写下四言诗和附言一段: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此文为第一师范学校教习石润山先生作。先生名广权,宝庆人。当中日交涉解决之顷,举校愤激,先生尤痛慨,至辍寝忘食,同学等爰集资刊印此篇,先生则为序其端而编次之,云云。《救国刍言》亦先生作。
接受并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拥有了日本靠山后开始窃国。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推戴袁世凯为皇帝,次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又次日,袁世凯荣登“大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袁世凯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的反对。
1915年12月26日,毛泽东22周岁,在当时的社会,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22岁的年纪大都已结婚或生子。毛泽东在国家的动荡中艰难地求学,在民族的危难中痛苦地思索,毛贻昌几次催促他成亲,他都推过了。毛贻昌曾以兄未娶而弟不可婚催毛泽东成亲,毛泽东则认为不必循规蹈矩,叫毛泽民先结婚。毛泽民与王淑兰成亲后,生子夭折。毛贻昌觉得这是兄未娶而弟不先婚所致,又催毛泽东回家成亲。国运不昌,毛泽东那有心思放在这样的家事上。
毛泽东在22岁的时候,看到了孙中山发表的《讨袁檄文》,云南都督蔡锷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陕西、湖南也纷纷宣布独立,孙中山又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终于病症加重而一命呜呼。
毛泽东的求学历程,与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的危难牵制着他的学习,也让他思索,也给他激励。袁世凯死后,国家复辟的政治危机过去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老样子。毛泽东又开始了更加紧张的学习生活。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