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1906—2000) 女,湖南新化人,著名作家。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移居美国旧金山。主要著作有《女兵十年》、《从军日记》等。
文儒武侠一身当
——“一个努力奋斗的新女性”谢冰莹
李德仁
1926年11月的一天,武汉两湖书院、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方考生报名处,来了一名女孩。女孩个子不高,但很有精神。她填好报名表,递给招生的军官。看她在籍贯一栏写的是“北平”,军官对她的湖南口音表示了怀疑。女孩解释说,父亲是北平人,在湖南就职,她从小便在湖南长大。军官继而要求出示学校证明,女孩说,修业证书在别人手里,他有事须后天才能到。犹疑的军官还要继续盘问,这时排在后面的报名者们不耐烦了,一声声地催促,只好一挥手让女孩走了。嘟嚷了两声,随手将报名单收好,叫道:“下一个!”
那张报名单的姓名一栏里,女孩留下了一个很平凡很女性的名字。事实上,这个名字是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而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名字,几年后在五光十色的文坛中迸发出别样的明亮——阎纯德先生称之为“中国女性的精神之光”。虽然她在后来的岁月里一直踽踽而行,那光或强或弱,却总不曾熄灭,鼓励并且见证着旧时代女性的觉醒;同时,也正是这光,将她的身影兼精神,清晰地烙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是的,就从那一天起,她以“谢冰莹”这个符号,演绎了一段情怀烈烈的女兵传奇。
一
谢冰莹,1905年农历九月五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大同镇谢铎山村(今属冷水江市)一座叫守园的宅子里。本名谢鸣冈,“鸣冈”当典《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她的字为“凤宝”,可为佐证。她的父亲,当时是新化县立中学的校长,光绪年间举人,却因为不想当官而并未从仕,对女儿却寄予厚望——不过这种厚望,只是希冀她栖上“梧桐”而已。
谢冰莹出生时在娘胎里挣扎了三天,许是憋得太久太用力,从小便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性格,比男孩子还要活泼、顽皮、叛逆,经常与大人对着干,让她的父母因此头疼不已,祖母常说她是“男投女胎”。“冈猛子”、“冈猛子”,村里人都这么叫她。因其父亲藏书颇丰,在外面疯累了回家便翻古书,这时的她一点也不“猛”了,倒是有点“呆”,这书一看放不下,经常是被母亲抓上餐桌。有句老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冈猛子”最爱看的就是《水浒》,看完了还给村里小伙伴说书,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次还发力过猛,将身边一小朋友踹了一跟头。“冈猛子”越长越大,便离母亲对其“贤良淑惠”的要求越离越远,两人的关系也越闹越僵:从缠脚,看书,上私塾、小学、中学,她们俩以“霸蛮”对“霸蛮”,斗得是不亦乐乎,经常是“……母亲的骂声,和我的哭声打成了一片”(《女兵自传》)。直至当1920年她在兄长的支持下考入徐特立创办的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母女俩之间才消停了一阵。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谢冰莹对当时黑暗社会、对不合理制度的态度,和小时候与其母抗争如出一辙。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一个从小酷爱自由、充满活力、倔犟不驯、反抗精神极其强烈的人后来成长为“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也是不足为怪的了。
在湖南女师这个崭新的环境里,谢冰莹为之眼界大开,很兴奋地一头扎入了书籍的海洋。她大量地阅读西方名著,如莫泊桑、左拉、托尔斯泰等的小说,王尔德和爱罗先诃的童话。在这方面,她又体现出了与一般女孩子的不同之处。她回忆说:“我爱看哀感悲壮的小说,就是看戏看电影也一样,我不喜欢看那些结局大团圆的,而喜欢看结局悲惨的。”同时,在学校里,她也受到进步思想的极大影响。于是,她越来越不把封建礼教加之于女子的束缚当作一回事,在心里渴望着自身乃至中国妇女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当1926年北伐战争一爆发,谢冰莹便不顾“外婆校长”徐特立的劝说,非常积极地跑去武汉当兵,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怀着一肚子的梦想与激情,谢冰莹到了武汉,可是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由于报考的人数实在太多,学校招生计划不得不临时作出调整,原本分配给湖南的250名缩减为100名,并且这100的名额还要进行复试才能确定。谢冰莹“霸蛮”劲儿又来了,与另外九名同学组织大家去学校抗议,结果被除名。受到打击的她并未被打垮,从小就不写“输”字的她发誓不进军校绝不罢休。于是,通过本文开头所说的“作弊”,在1926年年底,谢冰莹以第一名的成绩,终于成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的一名女兵。在《女兵自传》里她得意地回忆道:“……被开除了的我,还有今天的快乐,真是梦想不到的事。”进入军校后,马上便投入了紧张而艰苦的训练。在《女兵自传》中她这样写道:“兵!这一个多么有力的字!真想不到数千年来,处在旧礼教压迫之下的中国妇女,也有来当兵的一天,我们要怎样努力,才能负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才能根本铲除封建势力呢?”因此,她很快就适应了军营生活,她说“再痛快没有了……谁也不觉得苦。”
1927年,谢冰莹随叶挺部西征,讨伐杨森、夏斗寅叛军。在行军中,她写成了《从军日记》,发表在《中央日报》副刊,一举成名,并被汪德耀译为法文,罗曼•罗兰见到后大为赞赏并为之推荐出版。罗曼•罗兰还写信给谢冰莹,赞她为“一个努力奋斗的新女性”。《从军日记》后来陆续被译成数国文字,当时美国、日本还将其选入中学课本。在北伐中,她一路救护伤员、一路宣传革命,风风火火不知疲倦地释放着她的激情,在日记中她自述:“……我的情绪……是沸腾腾的革命热情,杀敌冲锋的革命热情……”“又艰苦又悲壮,同时又很有趣味的行军生活”让她觉得“有意义,有价值,雄壮,痛快”。同时,沿途所目睹的种种底层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境地,她这样呐喊着:“要想解放她们,使她们回转来过人的生活,那就只有用我们百折不回的精神、勇敢的精神、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奋斗,奋斗,努力奋斗!!永久奋斗!!!”
北伐失败后,谢冰莹曾赴日留学,但在1931年底组织抗日救国会被遣送回国。1933年参与福建事变,失败后遭通缉,回到长沙开始写《一个女兵的自传》(后改名为《女兵自传》),一俟出版便大为畅销,当时青年男女做到了“人手一册”,其“女兵作家”的声名一时无两。1935年再次东渡日本,因拒绝迎接溥仪而入狱,虽受尽折磨而绝不屈服,三个星期后被营救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长沙养病的她马上组织了“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并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在救死扶伤的间隙里,写下《新从军日记》,至今读来,仍觉硝烟满纸,一个丽影从容辗转于枪林弹雨之中,令人震撼莫名。当时汉口《新华日报》曾为这本书广而告之:“冰莹女士《从军日记》记北伐参战经过,曾得到广大读者的称誉。‘八一三’以来,冰莹女士又参加抗日前线,将其战场生活,写成新从军日记一册,约十万余言,并附战地照片多幅。在本书中可以见到新中国新女性活跃的姿态,可以见到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肉搏的情形,书已付印,不日出版。” 当时诸多名人都为其所感动,纷纷以诗词来表达对这位胜过须眉的奇女子的敬意,赞曰:“巾帼英雄女士风”(何香凝)、“文儒武侠一身当”(柳亚子)、“投笔班生已自豪,如君不栉亦戎刀”(黄炎培)、“谢家才调信纵横,惯向枪林策杖行”(田汉)等等,不一而足。
1948年,谢冰莹受聘于台湾师范学院,1974年定居美国,直到2000年逝世。
终她的一生,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两个数字“三”和“四”,对谢冰莹的人生作出一番总结:来到这个世界时,母亲难产三天。她在娘肚子里为了出生的权利而挣扎,似乎已经预示着她将走上坎坷的道路,然而也昭示着她奋斗的人生拉开了序幕;为了争取上学的权力,而绝食三天,向着那男尊女卑的社会发出了无声的怒吼;四次逃婚,为了自由与爱情,绝不向命运低头;坐过四次牢,第一次在长沙,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而被关押;第二次在上海租界被巡捕房误当作杀人犯入狱;第三次是在日本,因抨击溥仪卖国行为被捕;第四次是在西安,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身陷囹圄。但是,再沉重的枷锁镣铐也不曾压弯过她的腰;结过四次婚,蔑视一切封建礼教,为了真爱而张狂地释放激情;三次上前线,北伐的硝烟与抗日的烽火照亮着她飒爽英姿,在她三十四岁那年也就是1940年才告别战场;她与陈天华、成仿吾并称为“新化三才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与冰心、苏雪林并称为“三棵常青树”,因了她们的长寿与终生笔耕不辍;与丁玲、白薇誉为“女性作家三杰”,谢冰莹以纪实、丁玲以小说、白薇以戏剧成为一时之选。她们都是那个年代里走在前面、为现代文学别开生面、在各个文学领域里独当一面的女作家,以她们突出的个性、多彩的文笔、独立的思想而卓立于中国文学之林。
二
谢冰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实文学与散文方面,以直露地抒发自身感受著称。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时代,真挚地表达感情,绝不粉饰雕琢,绝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流露,就象她展现在人前的印象一样,人之本色即文之本色。她在《平凡的半生》里说:“‘文如其人’这句话,我想大概是对的。我认为处世只有三个字‘直’、‘真’、‘诚’,写文章也是如此。”只有最真的文章,才有最真的感染力。鲁迅曾说:“只有真的声音, 才能感动中国人和世界人。” 具有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作品魅力的主要来源。而这正是谢冰莹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现实表达中都坚持着的。
她15岁在湖南女师时,便写下处女作《刹那的印象》,以“闲事”为笔名发表在《大公报》副刊。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她和几个同学在某师长家里作客时,师长太太请她们品评买来的丫头。谢冰莹拂袖而走,回到宿舍便以笔倾泻满腔对黑暗现实、吃人社会的怒火,对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抱以无限同情。她的名作《从军日记》、《女兵自传》,都是以自己手中的笔,将自已的眼睛所摄下的影像、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形成直率泼辣的文字,从而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一时洛阳为之纸贵,《女兵自传》并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与其说这是对她文笔的肯定,毋宁说这是被感动的人们对她勇于展现真实的嘉奖。她回忆写《女兵自传》时说:“当我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决心,我要百分之百地忠实,一句假话也不写,完全根据事实,不渲染,不夸张,只有绝对忠实,才有价值,才不骗取读者的热情。”有人质疑她在《新从军日记》中如实描写东战场的退却,怕读者生出“凄凉”、“失望”,而她的回答是:“艺术的价值贵在真实,何况东战场的退却是一件事实,而且是一段很值得纪念的事实,为什么不可以写呢?” 1993年阎纯德教授在采访她时问:“您的艺术信仰和艺术风格是什么?”她的回答是:“现实主义!我的作品主要是纪实的。日记、传记文学当然必须完全真,就是小说也都有真实的模子。”缘此,她的作品,无不涌荡着时代的风浪、切合着历史的脉博。可以说,谢冰莹是在用她一生的作品,诠释着“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一真谛。
在谢冰莹的代表作《女兵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如何贯彻自己的生命追求的。这是是一部具有历史剪影性质的纪实文学,以自己的前半生为绳,串起了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幅真实场景。在作者的带领与感染下,我们深深地代入书中的“我”这个角色,以她的眼睛来感触当时社会,用她的手来探量时代脉搏,我们的心和主角共振,从而感受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从而切切认同作者的自述:“《女兵自传》主要表现在那个时代的女性, 如何从封建家庭里冲出来, 走进五光十色的社会, 吃过许多苦, 受过多少刺激, 始终不变色, 不堕落, 仍然在努力奋斗。”作家准确地表现了个体与时代的契合与冲突, 揭橥了跳动的心灵与沉重的脚步之间巨大无奈与反差的本质所在,由此,一位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进步女青年,在薄薄的纸面上仿佛跃然而出,在那黑沉沉的夜里只是微光一刹,便已刻入脑海无法令人或忘。因此,这个形象,激励了那时许许多多热血青年, 引导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艰险的然而是崭新的道路,因此说它是一本精神教科书,并不为过。本书的最大意义,应在于此。可以说,《女兵自传》是部生活的真实性和时代的鲜明性达成统一和谐的、达到相当高度的传世佳作,因此,它的艺术魅力至今持久不衰。
谢冰莹曾说过:“我要把每一段过去的生活,闭上眼睛来仔细地回忆一下,让那些由苦痛里挤出来的眼泪,重新由我的眼里流出来……”正合了尼采所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谢冰莹的作品,绝少愁花叹月,一切缘真情而发,心灵直通文字。相信看过谢冰莹文字的人,就会知道,这是谢冰莹的,绝不会是其他任何人的。因为,这些文字,透着坚毅,透着刚强,热情奔放;这些文字,绝不是只是人生路上的点厾与勾染,本身就是她的笑声,她的眼泪,甚至,她的血。
当然,我们可以挑剔地指出她创作上的一些缺点。“质胜文则野”,过于迷信“质”的力量而轻视“文”的阐发,使得她的创作姿态不够从容,作品意境稍显浅薄。究其原因,不在于“才”,而在于其个性、审美取向、文化背景乃至生活经历。在谢冰莹那个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与其他女作家相比,斗争性特别是与家庭的斗争最明显最激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小,虽然生于书香之家,但因其叛逆性、很早便发端的对封建礼教的抵触与反抗,非常反感被灌输传统教育;由于对祖国命运、妇女命运的关切,她较早且相当频繁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因素,她从来没有安安稳稳地在任何一所学校呆到毕业,因此她身上的艺术气质最为淡薄,动荡坎坷的生活也让没有机会进行艺术上的积淀。以上因素综合起来,于是形成了这样的结果:至少,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很难体会其他女性作家共有的细腻、婉约、唯美文风。电影表演有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之说,我们借用过来的话,谢冰莹,便是典型的本色演员,因此她的文风便呈现出一种用力过度的直白而殊少意蕴,林语堂《<从军日记>序》里评论说:“象一匹悬在高山顶的瀑布,它根本无所顾忌无所作态永远地、活泼地、随意地狂泻。”可以说,这句话并不能算是褒扬。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处理上,显然并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在小说创作中,有太白太露、喊的成份过重、流于粗糙、人物挖掘不深导致稍显单薄的瑕疵。这一点,跟同时代与其创作倾向与风格相似的女作家丁玲、萧红等相比,便显得相当突出,《女兵自传》在艺术上的成就要逊色于《
莎菲女士的日记》、《呼兰河传》。但作为第一个创作“从军”题材、塑造“女兵”形象的作家,她以洋溢着时代风采的“女兵文学”、以贯穿于其作品的反帝反封建、争取妇女和民族解放的主旋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三
由于种种原因,谢冰莹在离开大陆后再也未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但她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就象弹簧,在时空里拉得越长便愈加深沉。“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诸多散文如《故乡的云》、《还乡梦》及与大陆亲人的两地书里,她对家乡的眷眷之心,昭昭在目。如今,伊人已逝,结束了隔着海峡隔着太平洋隔着半个世纪的守望;她的魂,应该已经回到了故居——守园吧,而她生命的核心,仍将闪烁在历史与未来。
谢冰莹主要著作目录
从军日记 (日记体散文)上海春潮书局1928年第1版
前路 (短篇小说集)光明书局1930年第1版
中学生小说 (长篇小说)上海中学生书局1930年第1版
青年书信 (散文集)北新书局1930年第1版
麓山集 (散文集)光明书局1932年第1版
青年王国材 (长篇小说)中和印刷公司1933年第1版
血流 (短篇小说集)光华书局1933年第1版
伟大的女性 (短篇小说集)光华书局1933年第1版
我的学生生活 (散文集)光华书局1933年第1版
一个女兵的自传 (小说)良友书局1936年第1版
军中随笔 (散文集)广州日报社1937年第1版
湖南的风 (散文集)北新书局1937年第1版
在火线上 (散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1版
第五战区巡礼 (散文集)广西日报社1938年第1版
新从军日记 (散文)天马书店1938年第1版
梅子姑娘 (短篇小说集)西安新中国文化出版社1940年第1版
在日本狱中 (日记体散文)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40年第1版
一个女性的奋斗 (散文集)香港世界文化出版社1941年第1版
抗战文选集 (散文集)西安建国书局1941年第1版
战士的手 (短篇小说)独立出版社1941年第1版
姊妹 (短篇小说集)建国书店1942年第1版
写给青年作家的信 西安大东书局1942年第1版
女兵十年 (小说)汉口自费刊行1946年第1版
生日 (散文集)北新书局1946年第1版
女叛徒 (中篇小说)国际书局1946年第1版
圣洁的灵魂 (短篇小说集)台湾亚洲1954年第1版
绿窗寄语 (书信体散文)台北力行书局1955年第1版
雾 (短篇小说集)台北大方出版社1955年第1版
我的少年时代 (散文集)台湾正中书局1955年第1版
冰莹游记 (散文集)台北上海书局1956年第1版
故乡 (散文集)台北力行书局1957年第1版
马来亚游记 (散文集)台北力行书局1957年第1版
碧瑶之恋 (长篇小说)台北力行书局1959年第1版
我怎样写作 (散文集)台北力行书局1961年第1版
空谷幽兰 (中、短篇小说集)台北广文书局1993年第1版
林琳 (儿童文学)台北教育厅1966年第1版
秦良玉 (通俗小说)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第1版
梦里的微笑 (散文集)台湾光启社1967年第1版
作家印象记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67年第1版
我的回忆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67年第1版
海天漫游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68年第1版
在烽火中 (短篇小说集)中华文化复兴出版社1968年第1版
爱晚亭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第1版
旧金山的雾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74年第1版
生命的光辉 (散文集)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第1版
谢冰莹自选集 台湾黎明书局1980年第1版
谢冰莹作品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