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3-11-25
分享到:
萧三之路
楚 子
少年才俊
萧三,原名植蕃,号子暲,派名克森,排行第三,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桃坞塘。
萧三出生在世代书香门第。萧三从小受着父母及舅父们的熏陶和影响,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萧三发蒙早,4岁时就跟着族兄等在父亲家馆中就读。他自幼好学,上进心强,读了不少古书,十岁便能吟诗作对。1907年,萧三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萧三的的国文老师周遭,是清末秀才,才华横溢,擅长写诗,经常用诗评点作文,十分欣赏萧三的文才。一次萧三写了作文《春》,每一句都嵌了“春”字。周先生看后欣然批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一次,萧三写了首《思亲》的诗,其中有“更衣犹见折衣痕”之句,周先生批道:“孝子才人,如是如是。”这些,都激发了萧三对诗的浓厚兴趣,他将所见所感皆写成诗,在东山学校毕业前,已集成一册,可惜后来遗失了。
毛泽东的少年知己
萧三在东山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毛泽东也于1909年秋考入该校,不久,他们就成为了知已。一次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介绍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高兴,向他借阅。萧三出身较富裕,又是本籍人,起初对毛泽东还不甚了解,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外地来的“乡巴佬”。
“书倒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有点讲究。”萧三笑嘻嘻地说。“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那就请仁兄出上联吧!”
萧三见毛泽东借书心切,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
从此,毛泽东与萧三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无话不说。萧三还经常邀毛泽东到家里做客,小聚。两人诚恳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
后来,他们又能一同就读于一师,由于志趣相投,交往更密切了。
探寻革命真谛
萧三在一师求学及附小工作期间,目睹国家内忧外患,军阀分裂割据,加之水灾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立志强国救民。他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陈绍休等人经常讨论求学为人的道理,也探讨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1915年,《新青年》传到长沙,杨昌济把它介绍给他们阅读,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开,都认为要联络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牢固的团体,才能有所作为。
经过酝酿和筹备,1918年4月14日,萧三兴奋地同毛泽东等人渡过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家在刘家台子租住的“为痴寄庐”里,同蔡和森、邹彝鼎、萧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开会,成立“新民学会”,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邹彝鼎起草的章程。
当晚回到学校,萧三激动地在日记本上记录了这个重要事件。新民学会成立不久,就发展了一批会员,并发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石曾及李大钊等接洽,回信告诉会友,留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于是,毛泽东、萧子升及萧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
1919年1月,萧三和毛泽东到上海送别了一批赴法学友后,毛泽东回湘,萧三仍返回北京继续学习,并发表了通讯报道——《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之近况》。
1920年1月,萧三受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及湖南华法教育分会的委派,先期赴沪筹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事宜。
赴法求学
1920年5月9日,萧三同陈绍休等126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法国邮轮阿尔芒勃西号,由上海启程赴法。毛泽东等到码头送行。历时38天,行程3万里,途经香港、西贡、新加坡、吉布堤、苏伊士、地中海、马赛等地,于6月16日抵达法国巴黎。
萧三到法国后即入枫丹白露公学补习法语。同年8月,萧三在蒙达尔尼同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等在法新民学会会员,联络其他留法学生进步团体,发起创建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并在会员中发起学习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初步确立了马列主义认识观。
1921年,萧三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一起,投入了3次大规模的群众斗争。2月28日,参加了以蔡和森为首,以新民学会和工学世界社为核心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为求生存权和求学权而发起的“二·八”运动。8月,参加了中国留学生反对北洋政府秘密向法国政府贷款的“拒款”爱国运动。9月,参加了中国留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萧三和李维汉、向警予分别负责在巴黎的联络工作。这次斗争,招致中法两国反动当局强迫押送104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回国的强暴行动。萧三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受到极大震动。
是年秋末冬初,萧三准备转赴苏联,由巴黎到了柏林,写了长篇通讯《遣回勤工俭学学生的真相》,通过大量事实,揭露了中法反动当局阴谋迫害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事实真相,署名天光。
萧三经过一番奔波,谋赴苏未成,便于同年初夏由柏林返回巴黎,并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组建和日常工作。
在莫斯科沐浴阳光
1922年冬,萧三怀着对十月革命圣地的向往,迎着北国的酷寒,只身从柏林抵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萧三在共产国际大会代表们的住所“柳克思旅馆”,见到了陈独秀、瞿秋白,向他们作了汇报,陈独秀和瞿秋白决定安排他到东方大学学习,并主张留法同志都到东方大学学习。
“东大”是“东方劳动者和共产主义大学”的简称,主要招收中国等远东各国的学生及苏联远东区少数民族学员,斯大林是名誉校长,曾到校进行多次讲演。萧三同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在法文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从此,两人建立了终身友谊。不久,萧三转到了中国班,同谢文锦、萧劲光、杨超、彭述之等一起学习十月革命史、俄共(布)党史、世界革命史、工人运动史等。1923年4月,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也来到东方大学,成为萧三的同学。
1923年,“二·七惨案”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东大学生非常气愤,决定组织纪念晚会。萧三接受同学们的安排,根据林祥谦烈士的事迹赶写出一部话剧,歌颂烈士的革命精神,并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女工。晚会在东方大学俱乐部举行,当晚座无虚席。晚会上,他还为任弼时、萧劲光的舞蹈作手风琴伴奏。
1923年盛夏,萧三同东方大学学生到距莫斯科70公里的瓦西钦诺村别墅进行野营活动。在这里,萧三同陈乔年决定把早在法国时就震撼了他们心灵的《国际歌》译成中文。他们根据法文版,参照俄文版动手翻译。一边译,一边教东大同学唱。以后东大同学把他们翻译的《国际歌》带回国内,从此在国内传唱。
蹈浪革命洪流
1924年8月,萧三奉调回国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
1925年1月,萧三代表青年团湖南区委赴上海,出席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萧三专程到韶山会见回家度春节的毛泽东。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湖南工人、学生立即行动,举行“三罢”(罢工、罢课、罢市)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运动。萧三参加了这一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这期间,他还根据在苏联做的社会调查,写了两万多字的题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之研究》的论文,发表在1925年6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上。
是年夏,萧三调到北方区,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在这里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10月,萧三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四届中央执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中共北方区委和共青团执行委员会。李大钊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陈乔年任组织部长,赵世炎任宣传部长,萧三被任命为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
11月28日,萧三与赵世炎、陈乔年等联合国民革命军,举行“首都革命”,发动工农学商界大规模示威活动,声势浩大,震惊全国,得到上海、南京、长沙、汉口等地的响应。
1926年夏秋之交,萧三由北京调往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团中央书记,主持团中央的工作。与赵世炎、罗亦农、王若飞等一起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并于1926年10月24日和1927年2月23日举行两次武装起义,均因准备不足遭镇压而失败。
之后,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到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萧三、赵世炎、罗亦农、王若飞等协助工作。萧三日夜奔波在工厂、铁路,宣传动员、调查分析,并秘密举办军事训练班。3月21日上午12点,上海80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下午1点开始军事行动,萧三亲自持枪指挥,参加战斗,最后取得了胜利。结果被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抢夺了胜利果实。
1927年3月底,团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往武汉。萧三、任弼时、王若飞等相随去武汉。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萧三作为与会的80名代表之一,并提名选举为中央委员,因事先萧三被决定安排去苏联又身患重病,便主动提议将名额让给了他人。在会上,他与周恩来、蔡和森等反对陈独秀排斥毛泽东,极力争取毛泽东为中央候补委员。
重赴莫斯科
5月10日至16日,团中央在武汉召开了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萧三带病参加。会后,萧三病情加重,被安排去苏联治疗,从上海乘坐赴苏留学生的海轮,经海参崴去莫斯科。7月14日,萧三到达海参崴,第二天准备换乘火车去莫斯科,这天,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并于10月14日宣布同苏俄绝交。由于水陆交通断绝,萧三进退两难,被困海参崴。
不久,萧三得知“八一”南昌起义,和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等消息。萧三迫切希望回国,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他多次找共产国际的代表谈话请求回国,遭到拒绝。于是萧三携妻子瓦萨便留在海参崴,在远东大学任教。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7日,中共在莫斯科近郊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萧三在海参崴被滑雪车撞伤脑袋,多日昏迷不醒,当地的华工误传“萧三被滑雪车撞死”。因此,瞿秋白等专门为萧三召开了“追悼会”。会上,瞿秋白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留在共产国际总部工作。瞿秋白得知萧三“死而复生”后,设法与他取得联系,要他尽快去莫斯科疗养。1928年初冬,萧三携妻瓦萨及儿子阿郎,离开海参崴去了莫斯科。
国际文坛的新星
1930年夏,萧三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文学教授后,除了教学外,积极参加苏联的文学研究活动,接触了一些苏联和旅苏的外国作家。萧三还代表中国“左联”出席了国际革命作家大会,以后几年,他一直是“左联”常驻莫斯科的代表。大会于当年11月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共有20多个国家的作家代表参加。萧三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左联”的情况,并建议:今后要注重宣传中国的文学艺术推介中国的革命作家。会后,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萧三被选为书记处书记,任《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编辑,积极宣传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及中国的革命作家。
作为《世界革命文学》中文版编辑,因为很难得到国内作家的稿件,萧三决定自己写诗。他用民歌体创作的第一首诗是《命该如此》,用埃米·萧的笔名发表。从此萧三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他的第一本俄文诗集《几首诗——纪念死难的同志们》由莫斯科《星火》杂志出版发行。后来,萧三又写了许多反映国内工农革命斗争运动和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诗篇。如《南京路上》、《棉花》、《血书》、《瓦西庆乐》、《献给高尔基》等,接着,他的第二本诗集、第三本诗集……相继出版发行。这些作品,先后被译成俄、英、德、西、法、保等世界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三个摇篮歌》、《南京路上》等诗作,被苏维埃教育委员会编入中小学教科书。从此,埃米·萧驰名世界诗坛,被誉为“中国革命诗人”和“世界无产阶级伟大诗人之一”。
这一时期,萧三一直同鲁迅、瞿秋白、茅盾等,保持着密切的通信往来。1933年,萧三和瓦萨离婚。
1934年5月10日,萧三应邀出席了在伯力举行的苏联远东部队太平洋先进新闻工作者代表大会,萧三在大会上用俄语作了长篇报告。介绍了中国苏区建设,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事迹。有媒体称:“伟大的中国革命通过埃米·萧,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走向胜利的艰苦道路,有了清晰的反映。”6月5日,在远东地区作家代表大会上,萧三作了题为《跟上时代步伐》的报告。谈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党性问题和革命斗争的作用,还着重介绍了鲁迅等中国“左联”作家在革命中的作用。会后,苏联出版界,又出版了萧三的俄文诗集和报告文学集,在远东乃至全苏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三这次远东之行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汉语文字改革工作会。
同年8月,萧三在莫斯科与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会晤,结下深厚友谊。10月,萧三脑病复发,去了黑海之滨的苏联作协疗养,一个月后健康得到恢复。这时结识了23岁的德国姑娘埃娃,两人一见钟情,埃娃(叶华)最终成为萧三的终生伴侣。
与鲁迅的道义之交
萧三曾这样歌颂鲁迅:“大哉鲁迅,中国一等圣人。”可见鲁迅在萧三心目中何等高大。早在30年代初,萧三登上国际文坛后,就把宣传鲁迅作为最大的任务之一,并把“毕生学习鲁迅”当作座右铭。从1930年的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到1943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萧三冒着王明、康生的政治压力,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鲁迅的事迹,介绍鲁迅的作品。后来,萧三回忆说:“我在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和《国际文学》时,所做的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宣传鲁迅……”1935年,萧三写了一篇题为《鲁迅》的论文,发表在《真理报》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鲁迅的平生事迹和创作情况。其间,萧三不仅利用各种集会活动,报纸杂志宣传鲁迅,而且还翻译出版了鲁迅的多部作品。鲁迅也由此驰名苏联和国际文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到莫斯科后,萧三悲痛万分。他立即写了一则消息发表于《真理报》,同时,他又用英文写了痛悼鲁迅的文章发表在一家英文报纸。引起轰动,苏联的著名作家纷纷给萧三打电话表示哀悼,并请他转达对中国的革命作家和鲁迅先生家属的深切同情和慰问。10月25日,萧三在悲痛之中撰写了题为《鲁迅与中国文坛》的纪念文章,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和不朽的功绩。他评价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拓荒者。他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最原本的作家。”之后,萧三在苏联作协的支持和帮助下,为鲁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追悼会的有苏联各界知名人士,世界各国旅苏作家等。萧三还在苏联作家俱乐部大厅旁室,举办了鲁迅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展览会。
萧三一生并没有与鲁迅见过面,他们的交往是纯粹的道义之交。初步统计,萧三公开发表的关于鲁迅的文章有:《鲁迅先生与中国文坛》、《反对对鲁迅的污辱》、《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等十余篇。这些文章,凝聚着萧三的一腔热血,充满了他对鲁迅的深厚情谊和无限敬仰,这种感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同时,萧三与不少世界文学大师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法捷耶夫、绥拉菲莫维奇、史沫特莱、罗曼·罗兰、沃尔夫、阿·托尔斯泰等。
宝塔山下放歌
1939年4月29日下午,萧三到达延安,见到了王若飞、李富春、萧劲光等许多老朋友。5月10日,萧三参加“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会后,萧三被任命为“鲁艺”文学系主任兼编译部部长,创办并主编了《中国报导》和《新诗歌》。萧三在此工作一年多后,因遭人排挤,离开窑洞学院,去主持延安文协和创办俱乐部工作。
热情、正直的萧三在延安同许多艺术家和中共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其中萧三和音乐家洗星海的友谊,可谓倾盖如故。他们相识于1939年“五·四”青年节晚会上。萧三听了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后,深为感动,他们便成为了至友和同事。之后,两人合作了《打倒汪精卫》、《三八大合唱》、《抗战剧团团歌》等。
毛泽东和萧三是同学又是同“新民学会”的创始人,一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延安时期,毛泽东和萧三经常在一起畅谈相叙,“翻古”。毛泽东把萧瑜、萧三兄弟和鲁迅、周作人兄弟相提并论。
萧三和周恩来也经常相叙话旧谈工作和文艺观。他们在旅法勤工俭学时相识而成为终生挚友。1939年6月底,萧三到杨家岭专程拜访了周恩来,萧三还把鲁艺编的丛书——《独幕剧选集》、《合唱集》、《漫画集》、《木刻集》、《歌剧集》、《新歌曲选集》等送给了周恩来。
1939年5月14日萧三在延安观看演出时相识苏联知名的年轻摄影师罗曼·卡门尔,在苏联他们就相互知名,也算是故友重逢。
萧三还多次拜访贺龙将军、陈毅将军和朱德总司令,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萧三写了《贺龙将军》、《朱总司令的故事》、《朱总司令在延安》等大量的报告文学和通讯。
1940年10月20日,萧三夫人叶华几经波折来到延安,夫妻久别重逢,分外惊喜。1941年12月9日,叶华又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维加。叶华在延安与萧三生活三年后,于1943年11月,因生活工作中的误会,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延安回到苏联。直到1949年4月,萧三和叶华分别5年多后,他们又在莫斯科相会。当叶华再次来到中国后,萧三与她生活了5年并生下两个儿子的甘露离婚,破镜重圆,从此他们成了终生伴侣。
1942年12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议前夕,毛泽东把萧三约到窑洞,商讨文艺问题,萧三分析了延安文艺界的一些情况,又介绍了苏共对文艺术的政策,对毛泽东讲话稿中几项内容,提出了具体意见。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团体纷纷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文委”。大家推举吴玉章,萧三、罗峰、塞克、周扬等14人组成常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文委”的领导工作。
转战华北大地
重庆谈判后,为了巩固抗战的胜利成果,作好解放战争的准备,根据中央提出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按中央部署,延安党政军干部和文艺界人士,分批陆续北上,开辟新的根据地。1945年秋,萧三、丁玲、柯仲平、朱子奇等肩负着开辟新的文化阵地的使命,组成先遣队,来到敌前塞北要镇——张家口。
中央机关由延安迁至冀中平原后,萧三被调中央宣传部工作。1946年10月,萧三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土地改革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按照中央有关领导的嘱托,萧三要集中精力放在继续撰写《毛泽东传》和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编辑工作上。1948年毛泽东来到西柏坡后,征得他本人同意,决定先出版《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
其间,萧三还与一直在南方领导新四军的陈毅,和一直在鄂豫皖领导抗日的刘少奇有过许多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1948年4月19日晚,中央局为欢迎新到阜平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举行会餐,萧三应邀参加。不久,毛泽东搬到西柏坡。之后,他们经常一同散步聊天。
1948年8月12日,文艺工作者大会在石家庄神社正式开幕。萧三作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在大会上发言。会上,萧三被选为华北文协常务理事。8月21日,在华北文协常务理事会上,萧三被推举为主任理事,主持华北文协工作,并创办《华北文艺》杂志。
在共和国旗帜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9日到15日,萧三参加了中共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3月21日,萧三参加在北京饭店召开的全国文协代表大会,以及华北文协、学术界、科学界和新闻界,为响应拥护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召开的联席会议。确定萧三等31人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筹备委员会人选,确定萧三、郭沫若等12人组成的文艺界人士代表,出席巴黎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代表。
1949年3月29日,萧三以中国出席世界和平代表团组织干事和文艺组组长的双重身份,作为由40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之一,启程前往巴黎,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49年6月6月,萧三应邀参加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大会上激情发言,引起轰动。在参加完系列其他文化活动后,萧三携叶华回国。
1949年7月2日至7月19日,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萧三作为筹备委员,被大会选为主席团成员之一。
1949年8月7日,由萧三同吴玉章、徐特立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召开发起人会议。10月10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国文字改革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萧三、胡乔木、吴玉章等78人被选为理事。
1949年10月5日,经萧三等人多方筹备,中苏友协总会正式成立,萧三被选为副总干事,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首届新政协筹备会议。作为新政协筹委会成员,萧三访苏回国后立即投入工作,并具体参与国歌歌词和共和国国旗的选定工作。经过3个月的筹备,于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萧三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根据中央指示,中苏友协总会筹备会决定,在开国大典之前邀请苏联和平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来华访问,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9月23日,萧三同宋庆龄商量后,主持召开了筹备会,讨论接待工作,会议推举萧三为总负责。
世界人民的和平使者
1950年3月,萧三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同年11月16日至22日,萧三以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和中国和平代表团成员的双重身份,赴波兰首都华沙,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为了加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中国和平委员会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关于加强世界和平理事会工作的决议,决定委任萧三为常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和中国书记。为扩大宣传,中国新华通讯社委派萧三夫人叶华为驻世界和平理事会特派记者。萧三携叶华,于1951年初离开北京,到世界和平理事会——捷克首都布拉格赴任。
萧三用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不懈的战斗精神,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作为国际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他就像一只和平鸽,飞到哪里在哪里深受欢迎,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得了国际声誉。萧三热情正直,也为中国人民唤来了许多朋友,他和约里奥·居里、爱伦堡、苏尔科夫、聂鲁达、安德尔逊·聂克修、亚马多、万徒勒里、伊文思等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数以百计的国际著名政治活动家、文学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和学者,都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他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同时也代表中国人民,出席过历届世界保卫和平会议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1951年冬,萧三由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代表世界种平理事会向罗马尼亚著名作家萨多维亚努颁发世界和平理事会奖状。12月又出席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在大会辩论中,他用中文、俄语、法语三和语言同时提出声讨“笔头战犯”的建议书,获得热烈赞同,被一致采纳。会后,原子物理学之父约里奥·居里特邀萧三去他的故乡作客。1956年1月,萧三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我国著名国画家齐百石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的授奖大会等等。萧三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为国际文化交流,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十年动乱中,萧三全家遭受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他和夫人叶华被非法关押达7年之久,被迫停止了写作和他一生都坚持写的日记。但他不失一个老革命家、老文化战士的气节,在狱中同“四人帮”及其爪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9年9月,萧三和叶华的冤案才得到平反。之后,他出席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恢复工作后,不顾年老体弱,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同时,还坚持创作。从1979年到1981年3年时间里,他经常抱病写作,除整理诗文稿准备出版诗文集外,还写了许多诗作和回忆录。
1983年2月4日9时55分,萧三与世长辞,终年86岁。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洛评价萧三说:“埃米·萧是我们大家都已经熟悉了的,他不仅是中国劳苦大众的歌手,革命的宣传家、鼓动家和卓越的战士,而且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忠实朋友。”萧三的终生伴侣埃娃(叶华)年轻时评价说:“我认识的萧三,他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歌手,苏维埃的中国诗人。”
萧三自踏入诗坛,就主张诗歌形式的大众化、民族化和通俗化,内容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回到延安后,他按照自己的主张倡议发起了“诗歌运动——街头诗运动和诗歌朗诵运动——开全国之风。”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在延安担任了许多行政领导工作。始初,任“鲁艺”编译部主任、文学系主任。后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常委、世界语协会常委、鲁迅研究会常委等职。主编刊物《大众文艺》、《中国报导》(外文版)、《新诗歌》等。工作繁忙,但他仍然忙里偷闲创作了不少作品。
从1939年到1945年,萧三除写了大量的散文、特写、报告文学、通讯外,创作了《延安送别》、《礼物》等数十首诗。还写了许多介绍苏联及外国文学动态、著名作家的文章,翻译了高尔基、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罗曼·罗兰、沃尔夫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抗日战争和延安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萧三学识渊博,文化修养很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不仅汉语造诣很深,而且精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文字,是天才的语言大师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
萧三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报告文学、新闻通讯,都是为了宣传和讴歌中国革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关注中国。同时,他还写了许多介绍苏联和欧洲革命领袖和进步作家的文章,他也在极力做着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了解欧洲和世界革命,了解欧洲和世界的革命文化。
萧三主要中文著作目录
高尔基的美学观 (文论)华北出版社1943年第1版
朱总司令的故事 (报告文学)苏南出版社1949年第1版
人物与纪念 (传记)三联书店1951年第1版
和平之路 (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第1版
友谊之歌 (诗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打断侵略者的脊骨 (诗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萧三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1版
亚非拉人民团结起来 (歌词)音乐出版社1963年第1版
伏枥集 (诗集)作家出版社1967年第1版
毛泽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 (传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1版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传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我没有闲心 (诗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珍贵的纪念 (传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萧三文集 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1版
革命民歌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版
革命烈士诗抄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版
萧三主要俄文著作目录
《湘笛集》
《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
《埃弥·萧诗集》
《萧三诗选》
《诗歌》
《拥护苏维埃中国》
萧三主要翻译著作目录
马门教授 (话剧)德国沃尔夫著,重庆文林出版社1942年第1版
新木马计 (话剧)德国沃尔夫著,重庆文林出版社1942年第1版
光荣 (话剧)苏联古舍夫著,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委员会1942年出版
列宁论文化与艺术 (评论)东北书店1947年第1版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 (传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49年第1版
前线 (话剧)苏联亚·柯涅楚克著,新华书店1949年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